徐 妍
“文化傳承與理解”在高三學段的探索與實踐
徐 妍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的重要表征之一。高三學段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如何在本學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能有意識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逐漸形成中華傳統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是本文主要研究內容。
語文核心素養 文化傳承與理解 高三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一時間,“核心素養”一詞便成了教育領域的熱門詞匯。核心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需要通過教育去形成與發展的,這些素養既表現出發展的連續性、也具有發展的階段性,為了把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落到不同的學段,就需要把這些素養細化為不同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也便隨即產生。
漢語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就是文化獲得的過程,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而言,意義非凡。
1.對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
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建設亦要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建設同樣要深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毋庸置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制,在吸收“外來”的同時,必須不忘文化的“本來”,理應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這樣,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才會有中國根、民族魂、世界眼;這樣,中國學生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自己的腳跟,又跟上世界前行的步伐。
語文學科在各個學科中,承載了更多傳承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使命,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我們期許學生能借助語言文字的學習,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能關注并積極參與當代文化傳播與交流,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覺,初步形成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基,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中華民族振興富強的必經之路。
2.對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意義
中國學生發展既具有當代學生發展的一般特點,又具有中國學生發展的個性特點。一個普遍的共識就是:中國學生所受的知識教育、規范教育過多過強,因而自主意識、學習品質、思維方式、探究精神、文化意識等是比較薄弱的。這些不足與弱點的克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必須有良好教育的積極干預。
在語文學科中應該能借助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并認同中華文化,形成熱愛中華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養,增強文化自信,并由此,明晰、促進“核心”素養的養成,以引導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方向、特點,形成中國風格,促進學生發展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文化傳承與理解”在高三學段面臨的問題
1.客觀存在的高考指揮棒,導致師生降低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視程度。
10個月高三學習,師生在高考這個明確的指揮棒的指揮下,主動或者被動地都會將主要精力和矛盾焦點聚焦在如何提升高考的考試分數上,直接導致在教學中,師生雙方都降低了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視程度,更不必談用真正內化于內心,落實在具體的實踐和行動。
2.方法性指導占主導,導致“文化傳承與理解”易成為空談。
高三語文教學中,更加側重對學生語文學科方法,解題技巧的指導,具體表現在文言文側重字詞的積累,文意的表層理解,忽略了其中蘊含的深邃的傳統文化;人物傳記過多注重對人物事跡的篩選整合,忽略了人物身上體現出中華民族延續至今的精神與骨氣;詩歌鑒賞側重亦過于注重各種類型習題的中的規律和總結,進而忽略對詩詞中流露出的詩情畫意……每種類型的文本授課都過于注重方法的運用和指導,忽略從文本或者素材中發掘傳統文化內涵,只知道“工具性”而窺視不到“人文性”,又何談“文化傳承與理解”。
3.適合高三學段的資源欠缺開發與整合
高三習題資料是豐富的,但是如果作為能夠“傳承與理解”文化的資源,似乎還太過零散和冗雜,不成體系,欠缺目的性整合。材料與材料之間的可挖掘的價值也就被忽略。加之教師的資源意識也較為淡薄,所以那些習題,于師生的意義也就僅僅是答題得分的工具罷了。
1.積極轉變和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意識
即使在升學壓力繁重的高三學段,師生雙方,亦都應轉變認識,立足高遠,樹立在日常教學中理解與傳承文化的觀念。
于語文教師自身而言,教育眼光不能夠僅僅局限在功利方面,應要更加長遠,育人目標要更加全面,深諳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并愿意用行動去探索與實踐,不負先賢“為往圣繼絕學”之教會;于學生而言,對自己的發展定位應更為廣闊與博大,轉變鼠目寸光的狹隘視野,立足個人內涵底蘊的培養與提升、視民族的進步與騰飛為己任,將自身的發展與國家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感悟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帶給時代與社會的力量,在體驗民族文化的同時,自覺增強自身的使命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2.將“資料”變“資源”,合理開發與整合
客觀存在的高考是我們無法逃避、必須直面的重要關卡,高三學習的特殊性也無法憑一己之力抗衡與改變,但作為有責任與使命感的語文教師,我們便不能讓功利性占據高三生活的全部,不能罔顧語文學科中蘊含的文學魅力、文化精髓,即使帶著鐐銬,也要努力翩翩起舞。
高三的學生每天接觸的大量習題資料,事實上是豐富的“資源”庫,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感受傳統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傳承意識的重要媒介,挖掘其中隱性、顯性的文化價值,開發其成為我們傳承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的素材資源。
詩歌鑒賞:人生除了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古人將人生的懷抱、個人的志向、家國的情懷等等,融入到了詩情與畫意中,或溫婉動情、或慷慨頓挫……鑒賞詩詞,就要沉心靜氣,體味其中流露出獨特的文化韻味:《雨中花(旆拂西風)》中彰顯出的大國的慷慨威嚴;《秋盡》中,杜甫傷時憂國,期盼以潦倒之力,張開報國懷抱;《竹軒詩興》向我們詮釋了“窮則獨善其身”的高潔品格……教師在面對這些“資源”時,要對其中的精髓加以提煉,引導學生關注及內化。
文言文:發現每位先人身上的精神力量。古人圣賢,先哲往圣,那些在漫長古代歲月中,為中華民族貢獻一生,或利國利民,助一世之太平,或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在動蕩年代用個人意志品質對抗邪惡勢力的先人,他們決不能只是冷冰冰的文言實詞、虛詞,而應當讓他們的精神始終感動于我心,融入于我行:《李棲筠》為民疏渠,解百姓于水火;《彭時》推行優老政策,惠民利國,“服御儉約”,古大臣之風范盡顯;《錢士升》對干擾國本之事據理力爭,離職不悔;《楊漣》對黑暗勢力,鋼釘入骨,寧死不屈,彰顯出封建士人階層的傲岸風骨;《蘇頌》“純孝”之心感動世人,被人敬仰……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挺立在面前,怎能不為之動容?這份精神的力量,不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集中體現嗎?
現當代人物傳記、新聞:總有這么一群人,甘用畢生的心血,標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高度。不論是如涓涓細流的漫長堅守,還是驚天動地的輝煌瞬間,他們所迸發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應著這個時代的精神苛求和信念堅守。《獄醫陳忠良:刀鋒上行走28年》,在危險但平凡的崗位中貢獻畢生的普通人;《“平民建筑師”齊康》,設計為民,將強烈的民族融入感,傾注于建筑設計中;《洪榮昌:紅色收藏家的傳奇》,用自己的行動,告誡子孫后代勿忘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的奮斗歷史;《二胡演奏家閔惠芬 琴聲一曲余韻長》讓我們領略了傳統樂器不可抗拒的魅力。
作文素材積累及文章寫作:在積累寫作過程中,反思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學生日常積累的時評作文素材中,蘊含了大量時代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例,彰顯當代人為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積累與寫作,引導學生關注與思考,逐漸培養其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反思能力。如故宮的守門人單霽翔,在尊重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用恰當的方式讓其煥發時代的活力;“國禮”由古至今的發展,弘揚國威,量彰顯大國擔當;根基厚重的傳統古典文學,在當代變成了營銷管理等實用學說,究竟是喜是悲;中國青少年對“科研”職業發展規劃式微,“科學家要為祖國建設做貢獻”的理想如何延續;經濟飛速發展,美好品質,精益求精的態度有時被看作“守舊”與“刻板”,當代中國人應當如何傳承大國工匠之風……一次次對靈魂之門的叩擊中,書寫下的是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對傳統的思考。
3.課堂的實踐與操作
在高三學段期望能對傳統文化加以傳承與理解雖困難重重,但也預示著我們面臨著振奮的挑戰。在課堂實踐中,語文教師要積極開發、充分利用好手中的資源中,深入思考、挖掘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人物美好品質,并有意識地進行引導與滲透;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與分享,發現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會學生在積累中透視“古今”,領會文化連續性,進行文化思考,逐漸形成文化傳承的能力;通過具體寫作,增強“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責任感,為中華民族發展與振興,貢獻力量。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望我輩教誨的少年,能身兼古人之優良品質,心懷家國天下之責任,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精髓,一直傳承與延續。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樂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