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嫻
淺析《理想國》中終身教育的現實意義
王 嫻
以《理想國》中的終身教育思想為研究角度,聯系柏拉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對終身教育展開研究,深入了解柏拉圖的內心思想,結合實際探索其現實價值,同時了解其對中國現代教育的借鑒價值。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對于當今的教育領域來說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去學習并結合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來。
理想國 終身教育 現代教育 意義
柏拉圖是西方歷史上一位十分偉大的教育學家,他的代表作《理想國》更是被奉為經典之作。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幻想出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認為這個社會的統治者必須通過長時間教育學習才能夠選拔出來,從而反應出教育的重要作用,體現出了其豐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在如今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柏拉圖作為西方教育思想的鼻祖,解讀并借鑒其教育思想精華是十分必要的。其中柏拉圖對于終身教育的理解辨析,是書中精彩絕倫的一部分。
柏拉圖在一個貴族家庭出生,是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出生于雅典,正好趕上伯利克里病逝后,雅典從盛轉衰的衰敗時期。面對著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和越來越黑暗的雅典政治局面,柏拉圖痛心于雅典貴族的寡頭政治,從政激情一次次的受到嚴重的打擊。衰落的大變革發生在在柏拉圖的少年時期,雅典群龍無首,派別斗爭尤其尖銳,作為一個敏感的貴族子代,他看到雅典正處于墮落時期。為了雅典能夠重現繁榮時期,給青少年兒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無力改變現實的柏拉圖期望能通過教書育人使下一代去改變雅典的命運。理想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就的。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終身教育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將終身教育分以下幾個部分:(1)出生到7歲,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兒童,一律進入國立育養所專門進行培養教育。(2)7歲到12歲,進入國立初等學校。(3)12歲到16歲,開始進行體育培訓鍛煉學習。(4)17歲到20歲,在高等學校接受軍事教育的同時也要接受知識教育。(5)20歲到 29歲,進行選拔。學習尤為突出者則去參加衛國工作,但是在工作崗位上也應該繼續進行學習并且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6)30歲到35歲,第二次進行選拔。(7)35歲到50歲,擔任軍事指揮和其他適合的工作,培養高尚的品德精神。(8)50歲到離世,凡是接受考驗,內心理性的人可以提拔作為執政候選成員。之后,應當“一部分時間繼續用于學問”,自到“教育下一代像自己一樣去作國家統治者”[1]。
1.終身教育促進個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柏拉圖認為,一個人終生都要學習,他主張把教育當作國家的事業,這一觀點對我國教育改革有重要啟示[2]。人的一生必須通過學習從而實現自我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高等教育應該通過不同的途徑,服務于各年齡段,以各種形式,為人們所享受;這種教育尤其要著眼于連續不斷的自我改造或自我發展,教育不再是單純地獲得知識,而在于促進個人的發展[3]。因此,教育首先應該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幫助人不斷汲取知識;其次,使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升華,能夠更好塑造本身。
2.建設學習型社會
柏拉圖在書中的大量關于終身教育的思考論述,可以算得上是西方教育歷史上中的無可庖代的寶藏。書中提到一系列關于如何實現理想社會的主張,大到實行國家教育,建立完整的教育系,小到具體的課程實施,包羅萬象。無論是政府或是個人單方面的努力都是不夠的。在以往教學體制中,學校教育是關鍵的一個環節,學生只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去學校就可以完成學習,社會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很小。就目前情況來說,各個國家的教育體制發展都較為完善。要真正的實現終身學習,創立學習型社會,就要在生活中時時刻刻保持進取的態度,不停地升華和提高自身水平。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要注重終身教育,以終身教育思想來引導教育改革,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而我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經濟發展帶動教育進步,使我國教育水平發展加入到國際競爭中去。所以,必須以終身教育理念指導我國的教育改革,加強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
終身教育的理念是在任何年代都可以適用的,尤其是在現代知識迅速傳播和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語,這要求我們自覺實施終身教育,吸收和學習本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某得一席之地。終身教育的發展呈現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多少會帶著時代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在分析、評價和學習其教育理念的時候,應該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再加以學習,我們要借鑒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吸收精華,去除糟粕,貼近現實情況,聯系我國現實情況,學習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總結出更適合我國社會發展的教育手段。
[1]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2]劉霞.柏拉圖和諧教育思想及現代啟示——以《理想國》為研究視角[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03):98-100.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介紹:王嫻,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2016級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