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楊卓琦
“廁所雖小,卻是全世界通用的嗅覺語言和視覺語言,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尺度。”2016年年初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政協委員馬景煊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上海的公廁,作了題為《再掀上海“公廁革命”》的報告。
一年里,無性別公廁、“互聯網+”智慧公廁等在上海陸續“現身”,而傳統意義上的公廁,也在加大新建、改建力度。
作為中國現代公廁的濫觴之地,以上海為先導的公廁普及,曾加速整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如今,致力于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上海,能否順利通過“公廁革命”這一城市文明最小試金石的檢驗?
服務半徑250~300米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向《瞭望東方周刊》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上海共有2600余座環衛公廁,3600余座農村公廁,以及規模龐大的社會公廁(包括大型商場、酒店、餐飲場所、軌交站點、公園、菜場公廁等)。
根據這份資料,2015年以來,上海新建環衛公廁44座、改建350座。城市化區域公廁的服務半徑達到250~300米左右。
這樣的服務半徑是如何確定的?
“根據人們的生理需求,人們在產生很急的便急感時,需在5~10分鐘內找到廁所。步行距離大概在500米左右,折算下來的半徑大概就是200~300米。這也是國際上認可的標準。”上海市公廁協會負責人張強(化名)向本刊記者解釋說。
在他看來,廁所是表現城市細節的基礎設施。人們能否在合適的時間內及時找到廁所,足以顯示城市規劃的人性化和城市規劃的細節。
事實上,2003年原建設部發布的《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范》中曾對城市公廁設置間距和數量有著明確規定:居住用地設置間距500~800米,3~5個/千米;公共設施用地設置間距300~500米,4~11/千米;工業、倉儲用地設置間距800~1000米,1~2個/千米。
“上海的標準顯然已高于這個規定了。”張強說。
調節男女廁位比例
2016年10月,上海首座男女通用的無性別公廁正式啟用并迅速成為網紅。
這座公廁位于浦東內環內一處公共綠地中,門口有男女形象并立的無性別標記。6個坐廁、4個蹲廁共10個廁位,不分男女都在一個大房間內。每個廁位上方都有一塊電子顯示屏,一旦有人進入并鎖上門,電子屏上綠色的“無人”標記就會變成紅色的“有人”標記。
無性別公廁運行一個半月后,本刊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公廁外的電子大屏幕上顯示,已有773人次使用過該公廁。
“無性別公廁的出現一方面可以滿足諸如異性家長帶孩子如廁等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更是調節男女廁位比例的很好手段。”張強說。
女性如廁難一直是各地公廁面臨的共同問題,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公廁設計標準不合理。
2016年12月1日起,新版住建部《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正式執行。這份基于對72.6萬人如廁調研后制定的《標準》,將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有關人士向本刊記者透露,上海也在積極修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分類調整男女廁位比例:商業區、火車站、軌道交通車站、旅游景區(點)、城市廣場、商場、餐飲場所、醫院等人流高度聚集的場所,女廁位與男廁位的比例不應小于2:1;其他場所女廁位與男廁位的比例應為1.5~1:1 。
女廁位比例提高了,為什么還要設無性別公廁?
浦東新區陸家嘴城市管理署副署長宋軍曾在接受《上海觀察》采訪時提到,在著手研究蹲位比方案的時候,他們讀到一份高校根據男性女性上廁所時長測算出的動態人流分析,結果表明,最合理的蹲位比應達到1:3.7。可實際情況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公廁數量有限,內部的規劃布局往往沒有辦法達到測算出的最合理比例。
“我們必須在有限的空間內盡可能提高蹲位的使用效率。照這個思路看,男女通用的動態空間比較符合現實條件。”宋軍說。
張強告訴本刊記者,上海修訂中的《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中,也在考慮加入“時段性客流大的地方宜設通用廁間”的相關內容。
緩解尷尬
調查顯示,有不少人認為和異性在一個房間里如廁“難免會尷尬”。
張強介紹,無性別公廁在設計時也考慮到了緩解尷尬的問題。比如,將廁位之間的隔墻封到天花板,確保如廁者的安全性;左右兩邊的廁位中間設置帶鏡面的洗手臺,避免開門直接“打照面”;而公廁內播放的輕音樂,則是為了平衡如廁時的聲響。
事實上,上海第一家無性別公廁在選址上也頗費了一番心思,特意避開人流量密集的小陸家嘴地區,而選擇了相對“低調”的張家浜綠地作為試點的第一站。
“未來將根據公廁的試運行情況,時時跟蹤,視市民的接受程度,結合各區公廁新建改建計劃和服務群體,決定是否進一步在上海拓展無性別公廁。”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工作人員李蒙(化名)說。
讓公廁更智慧
上海市普陀區子洲路旁,一個藍白相間的庭院,透出濃濃的地中海風情,如果不是門口醒目的標志,路過的人們很難想象它是一座公廁,不僅如此,它還是一座“智慧公廁”。
本刊記者在子洲路公廁看到,與其他公廁不同,這里進門的墻面上多了一塊32寸的液晶觸摸屏。掃一掃屏幕上的二維碼,這個公廁的地址、等級、保潔人員信息等都能輕松獲取。
上海市普環實業有限公司業務部經理周珉向本刊記者介紹,他們請專人研發出了一套智慧公廁的操作系統。通過觸摸屏上的功能鍵,可以實現對公廁保潔人員的上班時間、下班時間、人員信息等的考勤管理。同時,該系統還支持公司巡檢人員對公廁保潔員工作的監督和評價。
便捷化管理如今還體現在了公廁的日常維護上。
“過去我們的公廁報修,往往要一路打電話,不僅延長了維修周期,也可能存在誤差。現在,公廁保潔員只須在終端上操作,我們就能馬上獲取相應的報修信息并派人維修,整個過程一般不會超過兩天。”周珉說。
對市民來說,來“智慧公廁”除如廁外,還能享受到許多便民服務:觸摸屏的軟件中內置了上海市旅游地圖,可以詳細查詢周邊景點、車站信息,提供便捷的交通指示;各類便民服務電話也被整合到軟件中,方便市民撥打。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附近的公廁?2013年,“上海公廁指南”App上線。這個由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發布的應用,利用手機定位查詢,可自動排列出半徑500米內的所有公廁,包括地址、開放時間、前往路線、用戶評價等信息。
2014年10月,升級版的“上海公廁指南”推出,不僅增加了蘋果版本和政府公告功能,內容的準確性等也都有了大幅提升。
“但是這樣一款導廁應用目前的下載量并不算高。”張強坦率地說。在他看來,未來,如果能將公廁分布與交通、醫療、旅游等人們最關注的信息進行整合,將大大提高其使用效率。
有業內專家認為,今后上海公廁的信息化服務還會朝著智能化和數據化方向發展。例如,在App中增加更多的內容與信息,包括立位和蹲位數量、有無廁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