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革
【摘 要】創新不僅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同時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創新能力是一項系統的工程,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需要創新性思維、健全的人格及實踐,而哲學在創新性思維訓練、健全人格養成及實踐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文中從創新的概念和內涵入手,分析了創新認識過程中存在的誤差,并進一步對哲學與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哲學;創新能力;思維;人格;實踐;誤區
從哲學角度進行分析,世上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普遍的聯系,聯系則會導致運動、變化和發展,而發展則表明事物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即從舊質轉化為新質,這個轉化過程中離不開創新。創新是拋棄舊的,創立新的,即不斷的破和不斷的立,從而實現創新。創新代表著超越,因此不需要期待上級指示、不需要唯命是從,利用創新哲學來支配人生和指導工作,這對于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必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理,利用創新哲學來培養創新能力,也必然能夠打破墨守成規及安于現狀的局面,實現人生的重大跨越。
一、創新的概念和內涵
創新一詞源于西方文化,其本質是實踐,是對客觀世界生生不息的狀態的深刻揭示。創新也是人類有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屬性。創新的內涵主要以創新性、突破性和創新理由的充分性三個方面為主。因此可以說創新具有“始創”及“修舊”之意,是對原有技術、理論、思想和方法等的重大突破,以新的思想、技術、理論和方法所替代。而且創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依據之上,并不是憑空想象,需要具有充足的理由。
二、創新認識過程中存在的誤區
(一)片面強調創新的現代性,否認創新的永恒性
創新并不是當代才出現的,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任何一個時期都存在著創新。在哲學思想中,人類通過認識世界來改造世界,從而更好的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創新就是以人的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為發展動力。即只要有人類社會存在,人們就會有需求,創新就會存在,所以說創新并不單純具有現代性,其還具有永恒性。
(二)片面認識傳統觀念,與傳統徹底決裂
有觀點認為,傳統的東西產生于舊社會,使人的思維受原有思維空間的限制,無法實現創新。因此,就認為傳統是最頑固的保守勢力,阻礙了人們的創新活動,要與之徹底決裂。然而,歷史只有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才能繼續創新、前進,如果拋棄了這個基礎,便只能倒退。因此,要想成為自覺創造者,就需要善于總結以往的經驗與教訓,而不是與傳統決裂。
(三)片面強調創新與發明的聯系,否認其區別
發明主要是發明人在實際中解決技術領域內某一特有問題的技術方案,其與技術具有緊密聯系性,可以說發明是技術手段的物質凝結。而且從時間上來分析,發明早于創新,可以說創新源于發明,發明是創新的重要基礎,而創新則是發明的商業化或是社會化結果,是發明的進一步拓展。
(四)片面強調主觀作用,忽視客觀條件對創新的制約
一些人認為,解決創新的根本問題在于社會的個人。他們認為,當社會中的個體較多地具有了創新觀念,創新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然而他們沒有認識到個體創新形成的外在環境即社會中的各種制度,對個體有著明顯的制約作用。合理利用創新的社會環境氛圍,就會促使創新人才輩出。因此,解決創新問題,不僅要從個體入手,還要更多地為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哲學與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分析
(一)創新能力與思維
個人無論是從事創新活動還是做出創新性成果時,都離不開意識和思維,可以說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核心所在。而哲學是一門鍛煉思維的學問。哲學史上對世界和人生問題的思考、對人類認識自身的考察等都進一步鍛煉了我們的思維,啟發我們深入思考。而創新思維的形成離不開人類對認識規律的揭示、對思維方法和思維方式的介紹,因此需要從哲學學習中獲得創新能力所需要具備的各種思維。
由于哲學具有思維能力塑造的功能,這也是歷來哲學被大家所青睞的原因。一直以來,學哲學和用哲學都作為我黨的優良傳統,而且在各個歷史時期,我黨通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對中國社會及其發展規律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從而把握規律,并積極運用規律,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通過對哲學的學習,能夠讓人更好的掌握自然、社會、人類及個體的發展規律,并進而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及改進我們的思維模式,提高我們的思維綜合能力,從而強化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創新能力與人格
創新能力培養的對象是人,目標是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人格的培養。人格的概念是個多義詞,只就教育學領域討論人格與創新能力的關系時,關心的只是人格的情感、意志、態度等因素。健全良好的人格是創新能力的動力之源。
馮契先生于1955年提出了“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著名思想,在當代中國哲學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思想遺產。在馮契看來,化理論為德性要經過三個環節:首先,理論要取得理想的形態,而非單純的知識。馮契認為,只有理智、情感和意志三者應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理論才能指導人生。這表明理論只有與情感、意志結合起來,才能轉化成德性。其次,通過實踐把理想轉化為信念。人們要把理想變為現實,就得付諸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克服困難鍛煉自己的意志并使自己的精神保持一種明覺的狀態,從而將理想轉化為信念,獲得持久的精神動力。再次,習以成性。信念使人樂于從事,形成習慣,就成了自然。
(三)創新能力與實踐
創新能力不同于食、色等本能,而是人的一種高級能力。它不是先天具有而需要靠后天的實踐獲得。廣義上來說,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主要以科學實踐和生產實踐為主。而相對于理論實踐來講,更重視實際動手的實踐。馮契先生的理論為德性、化理論為方法都需要以實踐作為基礎。即無論是理論產生還是獲得,都需要主體實踐的投入,從而理論才能獲得理想形態。同時經過實踐的磨練,理論才能形成信念,并在生活中反復踐履,才能形成德性。由于理論和知識在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因此只有在實踐中進行運用,理論和知識才能發揮其生命力和重要作用,從而形成主體的內在力量,并形成真正的能力。
實踐是馬克思哲學中的核心范疇,包含多種含義,這里是指相對理論而言的付諸客觀的活動。
四、結束語:
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哲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創新能力培養系統中的精化和核心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重視哲學素養的提升,除了專業學習外,通過對事物規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也能夠提高自身的哲學素養,從而為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周啟杰.劉微.淺析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核心思想[J].資治文摘,2016年02期.
[2]張磊.包艷淺析哲學視野下的創新[J].商情,2008年13期.
[3]方金奇.哲學與創新能力培養探究[J].卷宗,2016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