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艷紅
摘要: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主張,從一定意義上破除了人類中心論,承認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應無視自然,而應自覺遵守客觀規律,“以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反映了老子對自然和諧社會的美好憧憬,即向往所謂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形態,從而清晰呈現了其生態倫理的邏輯發展理路。。
關鍵詞:老子;生態倫理;生態實踐;生態理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觀點就是“天人合一”,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在“天一合一”觀上大作了文章。在這兩種思想體系中,人與大自然之間的生物學鴻溝和道德鴻溝都蕩然無存。先秦時期,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就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天人合一”哲學,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16章),落腳點和根本點在“法自然”, 付諸實踐過程中,則體現為反“伎巧”、倡“無為”,潛含著明顯的生態倫理意識。
一、崇尚“道法自然”的生態倫理思想
老子主張法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了較強的生態環保意識,其生態倫理思想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積極的環保意識
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提出了“道”這一哲學概念,并把“道”作為萬物得以產生的本源,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25章),主張萬物皆生于道;同時又認為,“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老子》16章)自然萬物的生存發展是有其規律性的。在老子看來,天之道是自然無為的,所謂“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老子》29章)人類如果不遵循自然規律,就會導致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破壞,就會遭到自然的懲罰。倘若人們不去認識規律、發現規律,而是憑自己的主觀愿望和意志去亂作妄為,那么就必然會招致兇險的結果。
(二)生態平衡意識
生態平衡是自然界持續存在發展的前提。老子認為,“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其主要特點就是陰陽和諧。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42章)。沖氣就是指由陰陽二氣相互交合而形成的一種平衡、和諧的存在狀態,是自然萬物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故而老子提出了“知和曰常”(《老子》55章),也即是說,和諧平衡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根本規律。而要保持事物的平衡和諧發展,就要去除妄念,消除過分的人為,對自然萬物采取不強加干預的“無為”態度。道家所倡導的平等的、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三)節儉消費觀念他說:“知足者,富也”(《老子》33章)。所謂“知足”,主要是指講究實際,講究限度,不為所欲為,更不能貪得無厭。如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第46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老子》9章)。意思是說,保持盈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畢露,則難以保持長久。只有做到知足、知止,才可以長久而不殆。
(四)適度發展理念
他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寶。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32章)。所謂“知止”,就是要有個度,要合理適度,要知道限制自己的行為而不過分。故而更重視“無為”,主張人應像“道”那樣“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老子》第51章)。很顯然,老莊的知止思想,對于當今時代合理適度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以保持生態平衡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二、反技巧、倡無為的生態實踐
這一倫理思想反映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就體現為反“伎巧”、倡“無為”社會實踐觀。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中國還處于奴隸制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自然天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生產實踐的成敗,因此,老子特別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與之相呼應,老子就特別反對工藝技巧,認為工藝技巧于自然是對立的,工藝技巧的使用有違于自然之道,“伎巧”水平越高,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就越強,如果單知只知伎巧而不知自然之道,一味地主觀妄為,只能得到“妄作,兇”的后果。所以他主張“絕圣棄智,…….絕巧棄利”(《老子》19章)故而老子反對在生產實踐活動中使用“伎巧”,而是強調尊重自然規律,行“無為”之事。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2章);老子甚至將這種做法稱為“玄德”,如說: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51章)玄德即是高尚的美德。這些論述反映了老子對社會生產實踐理想狀態的向往。
三、以“小國寡民”為目標的生態理想
老子在反對技巧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同時,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形態,如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80章)大致意思是說統治者應順應民心,無為而治,一切都效法自然。人們生活在一個小王國里,相安無事,安適快樂,自由純樸,和諧自足。所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遷徙”,是說在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樸素自然,使用簡單的工具進行生產勞作即可滿足一切需要,雖有“什伯之器”也就派不上用場,器械不應擾亂人們的正常的生活秩序與狀態。人們過著無欲無望的質樸生活,不為外在力量所主宰。人們生活在這種小農社會里,生活自給自足,各安其樂,不會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社會成員能按照順其自然養成的風俗習慣來生活,沒有差別等級,生活得安逸、祥和、穩定。
通過以上疏釋我們看到,老子所構想的“小國寡民”社會,簡直是一首和諧美妙的田園詩。在這個理想的社會里,人們順應自然,不去追求滿足超出于自然本性之外的欲望,用上天賜予的力量就可以滿足人們與生俱來的自然需要。
從“道法自然”倫理,到反“伎巧”、倡“無為”,再到“小國寡民”,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完成了它的邏輯發展理路,對當今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平衡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正如鄒廣文撰文所說:“在中國哲學中,無論儒家或道家,都認為在自然之中彌漫著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人應自覺從中汲取智慧,并以其為自己創造活動的根源。顯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這種理解,與現代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是相吻合的。”[1]
21世紀不僅是信息大發展、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也是人類技術革命飛躍發展的時代,隨著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飛速提高,人與自然的矛盾也勢必愈來愈尖銳。如何與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已成為人類所必須面對的亟待解決的緊迫課題。因此,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生態倫理思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未來的發展中,道家生態倫理思想也許將成為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良方。
參考文獻:
[1] 鄒廣文.現代性語境下的中華文化自覺[N].光明日報,200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