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麗
在初中教學中進行“傳道”方法很多,經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教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呢?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自古至今,一篇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因為作家的筆墨中飽蘸著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心血和生命,有著非凡的感人力量。因此,閱讀時應讓學生“口詠其言,心悟其文”。這里有心游萬仞、情寄大鵬、翱翔九天、處濁世而不改,清潔自守的莊子;有發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杜甫;有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氣譜寫出動人壯歌的文天祥;還有那菊花叢中醉臥的陶淵明;那空山新雨后靜立的王維;那山光水色中流連的李太白……所有文化星空中閃爍耀眼的星辰都在這里會聚,他們散發著醉人的芳香,洋溢著永恒的魅力,是人類驕傲的資本。因此,我們讓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須在“有機滲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貫穿于學生對語言文字地理解中,從而引導學生從“讀文”入手,進而達到“悟道”的目的。
二、正確引導學生加強對名言警句的積累和理解。在學生教材中,有很多非常出名、歷史悠久的名言警句,其中包括詩詞、散文或小說。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往往通過其中的幾句話或一段話來體現。面對這些非常有教育意義和思想道德理論的句子,我們更應該緊緊抓住其核心意義,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來逐字逐句地分析它門的喻義和作用。舉例說明:如,在講授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不僅要求學生領會作者對洞庭湖美好景色的出色描寫,同時也要讓學生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時的寫作背景。又如,在講解魯迅小說《故鄉》,在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的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勵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言傳與身教結合感化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提高自身素質非常重要。作為教師,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會失信,這樣的教師,即使能說出道理也不能說服學生。比如,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用自己的愛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同時也會熏染學生如何坦誠待人。這種身教比向學生講大道理要有效得多。因此。老師在教學中應嚴格按師德規范的要求去做,熱愛學生,嚴以律己,嚴謹治學,給學生樹立榜樣。將言教與身教結合起來,就會讓學生得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綜上所述,作為語文教師,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只要我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強烈的責任感教書育人,我們的初中語文教學就一定能綻放燦爛的德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