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梅
【關鍵詞】 教師;人格;習慣;熏陶;催化;情感支持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3—0024—01
教師是學校環境中重要的德育資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行自覺不自覺的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習慣乃至思想品德,這種影響雖然是間接的但卻是深遠的。那么,學校教師的這一隱性育人功能,應該給正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學生以怎樣的影響呢。
一、教師人格品行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有熏陶作用
教師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品行影響著學生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很大的熏陶作用。教育人都清楚,初中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階段,是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的時期,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言談舉止,是學生關注、談論的焦點之一。農村學校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教師,平日里教師在校園里的行為舉止、處事態度,以及顯現出的自信、樂觀、責任感等品質,無聲無息地給學生傳遞著一些品質信息,在學生身上會留有明顯的教師的品行痕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出來的人格品行,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很好的垂范,無言的教誨。因為“德育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就是培養人的良好習慣”,而人的習慣或者說德性的形成,是在生活的實踐中慢慢地體悟的結果,不是灌輸而成的。如果留意一下各班學生的表現,就會發現,凡有著健康人格、良好品行的教師所帶的班班風正,學生的行為習慣、做事態度都趨近于他們的教師。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顯現的人格品行,對處在成長關鍵期的初中學生不僅有熏陶感染的作用,而且個別學生還從教師身上獲得一些他們“自己感覺不到的某些前行的動力、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教師人格品行對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浸潤作用
教師良好的人格品行對學生來說,就如土壤對禾苗的滋養一樣,時刻浸潤著學生的身心。在學校每次舉行的各項班級比賽活動中,凡是班主任或科任教師責任心強、自信樂觀、勇于競爭、富有團隊精神的,該班總會在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中獲得獎勵,即使學生沒有拿到比賽的名次,這個班同學整體表現出的精神風貌也是令師生贊許的。正如朱小蔓在《關注兒童心靈的成長》中指出的:“當一個人的積極情感體驗不斷積累之后,就容易在行動上產生某種偏愛的立場、習慣、意向和定勢”。由于教師在平日教育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給學生傳遞的是自信、努力進取、合作以及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這種積極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慢慢成了學生習慣性的思維態勢,學生在不經意間已有了勇于向上、向好的情感意志,以及做事時習慣性的思維定勢,積極、盡力做到最好。教師往往不太在意自己在課內課外處理問題的方式態度,可很多學生十分在意,甚至有些情境會在學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記。
三、教師人格品行對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催化作用
肯定或暗示美的形象,要比傳授一種知識更重要。尤其在農村寄宿初中學校,教師的這一作用更為突出。初中學生,正是身心成長的關鍵時期。課堂上,教師“點滴細節鍛造學生心靈”。老師耐心地對待每位學生迸發出來的智慧的火花,關注每位學生的感悟,關注不成熟、表達還不太符合題意的見解, 并能放大了給予肯定、鼓勵,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公平、 信任、鼓勵的態度,對學生來說不僅是快樂體驗的升級,而且是學生優點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過程。教師寬容、尊重的態度,信任、誠懇、公平的處事方式,影響學生思想認識的轉變,催化學生內心的塊壘,催生學生努力進取的精神,堅定學生前行的立場。這個過程盡管很慢,或許收效甚微,但它有著滴水穿石的作用。杜威指出:“教育并不是一種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初中學生正是這樣,教師的關注,使他們有了一次次成功的體驗,內心向上的信念就逐步建立,慢慢生成積極進取的力量。
四、教師人格品行對學生良好品行的形成有情感支持作用
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很有興趣,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氣餒,總是洋溢著愉快、滿足的態勢,有時還富有幽默感,能站在學生的年齡看待問題、試著體會他們的內心感受,試著傾聽學生的心聲,觀察學生的變化,用教師的生活態度、經驗等啟發他們,學生就會受到教師的感染,放松心態,對教師的教育做出反應。在學生犯錯誤時,和風細雨的問清是咋回事;在學生遇到挫折時,教師捧著一顆愛心去幫助,學生就會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呵護、激勵,慢慢地師生間就建立了一種“積極的情感應答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自然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對每天置身于校園中或住在學校中的學生來說,教師經常給予學生真誠的呵護、激勵,形成的這種“積極的情感應答關系”,是人的行為的內在動力,它從某種意義來說,可以支撐學生努力前行。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