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華
摘 要 家校合作是學校辦學的時代要求。家校合作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教育經驗,有助于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對教師專業發展大有助益。
關 鍵 詞 家校合作;教師專業發展;教育反思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02
當前,教育越來越從封閉走向開放,其中的一個顯著表現就是家校合作的日益密切。為此,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在家校互動中既改善家庭教育質量,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幫助學校實現新的跨越。這不僅是辦學理念的突破,更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行動。
一、在家校合作中豐富教師教育經驗
教師是家校合作的主體之一。教師在與家長的互動中協同育人,不但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而且有助于豐富教師教育經驗,實現教學相長。
1.提供教育所需的獨特資源
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擁有更加寬廣的育人視野,更加靈活的教育形式,掌握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家校合作正好為之提供了可能。
一些美國教育家認為,孩子對學校的態度通常受到家長的影響。當家長對學校和學校的教師感到滿意時,他們的孩子就有可能遵守學校的規則,在學校有良好的表現,并對學校的鼓勵和支持有積極的反應。因此,教師可以把家長看作學校可以依靠的、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1]在家校合作時,教師與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的家長置身同一平臺,教師基于這個平臺拓展視野,與家長增進交流,或請家長開設講座,以此彌補自身知識和能力的缺陷。同時,在家校合作中,因為家長的關注、參與和鼓勵,教師又自發地對本職工作產生更強烈的責任心、主動性,積極獲取家長有益建議和意見,從而調整身心狀態,提升專業素養。
2.提升教師教育的技法技能
實踐表明,家校互動與合作的關鍵是溝通。如何實現成功的溝通?對此,臺灣著名家長工作者詹智慧在《家長動起來》一書中指出,成功的親師溝通有四部曲,即平等、對話、共識、合作。[2]這告訴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為方便家長接受學校意見和建議,教師要把理解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之情放在首位,因為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這是人性的本真體現。教師要以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理解家長,去表現對孩子的關愛之情,以此換來家長的信賴與支持。例如對愛挑剔的家長,教師就不能簡單地敷衍了事,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回避,而應盡量滿足其要求,主動介紹孩子在校表現等。如此在頻繁的溝通中,教師的教育技能技法必將得到錘煉,實現專業發展的質的提升。
3.形成教育質量的疊加優勢
開展家校合作,有利于確立融洽、和諧的家校合作關系,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實現優勢互補。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教師、家長、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能被充分調動,大家努力擔當起各自的角色責任;二是教師與家長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能促進實現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要求、教育評價等方面的統一、協調及互補,教師和家長都能獲得彼此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兩方面的優勢疊加起來,就可以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促進教育質量的有效提升。
二、在家校合作中促進教師自我反思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即: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在與學生家長溝通中,能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和興趣等,了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的差異,從而能更好地因材施教。與此同時,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各種教育問題和案例,與家長分享教育經驗和感受。在此過程中,家長和教師都會在不斷嘗試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調整自己的教育措施,最終使教育走向成功。
1.自我反思之一——如何提高溝通能力
如上所述,在家校合作中,順暢的溝通十分重要。為此,教師首先要反思如何把握家長心理,充分錘煉溝通技巧。如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在與家長溝通時首先要樹立信心,且真誠坦率。教師應坦陳自己的想法、感受,通過真誠的講述和耐心的交流,消除家長對自己的擔心。比如六年級學生小亮在家長眼里內向好靜,但在學校他卻酷愛運動,且活潑可愛,上課時還經常有意無意地搗亂,這讓老師們頗為頭痛。然而,小亮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因此對孩子的行為也很不理解。可見,老師如能主動與家長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經常向家長“告狀”,藝術地處理與家長之間的關系,那么小亮也許會是另一番模樣。
其次,教師應常常反思自己對待家長的態度是否坦誠。有時候,教師大膽承認自己的不懂,向家長求助,反而能贏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持。比如,后進生的家長往往對經常反映孩子問題的老師“敬而遠之”,因為這些老師總是從負面的角度評價孩子,對孩子的看法片面僵硬,導致家長和教師之間產生溝通障礙。因此,如果教師能從多維評價的角度反映孩子的在校表現,并以具體事例來說明孩子的成長狀況,就一定能爭取家長的理解,贏得家長的配合,從而更順利地解決學生的問題。
2.自我反思之二——如何開展行動研究
開展行動研究是教師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它有利于教師積累實踐智慧,形成專業自信。目前許多教師在行動研究中還比較盲目,實效性有待提高。而在家校合作中,教師能主動根據孩子身上的關鍵問題開展研究,并在反思中不斷調整和改進教育方法。如,教師在開展《創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過程中,就樹立了“問題即課題,行動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理念,定期開展家長座談會,總結一段時期內孩子的行為變化,就此進行互動交流等。這不但能幫助家長逐步樹立科學育兒理念,使他們參與學校管理的熱情不斷提升,而且也能讓教師體會到教育創造所帶來的快樂與愉悅,有效提升他們行動研究的熱情,避免產生 “孤軍奮戰”之感。
3.自我反思之三——如何科學處理信息
在家校合作中,教師運用信息的最大障礙不在技術使用層面,而在如何運用技術合理有效地傳遞信息。當前,家校之間的很多溝通都從面對面轉變為線上虛擬,由原來聲情并茂的表達轉而為冷冰的文字,而其中一些信息更是在來回傳遞中逐漸失真,導致各種分歧和誤會。因此,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文字溝通時,一定要把好關,切不可隨意發送無關教育的信息,對必須發送的即使是簡單的通知,教師也要字斟句酌,細致檢查后再向家長發布。
同時,教師要在與家長的溝通互動中,不斷反思如何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音頻等更好地有機融合的辦法,通過微信、微博、QQ等各種信息技術平臺,盡量完整、充分地向家長傳播。比如運動會、藝術節的有關信息,就可在平臺上對家長進行現場直播和交流互動,以實現家校溝通的及時有效,增強育人體驗。如此久而久之,教師處理問題信息的能力必然提高,專業素養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2]劉蕃.中小學校運用家長資源之研究[D]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2006.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