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秀玲
【摘要】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根據初中學生學習的特點,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興趣,鍛煉、提升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初中學生正處于兒童期向青年期轉變的過程中,初稱為“心理斷乳期”。這個時期學生的獨立性和逆反心理逐漸增強,有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態度積極,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創新欲望強,但學習持續時間不長,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容易灰心,思維活躍,但不能深入,抽象思維能力差,根據這些情況要滿足教學的實際要求,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激趣,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就會主動地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1.1 游戲情境中“玩”歷史,讓學生“玩中學”
“學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如果在課堂上適當設計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無疑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并引發他的自主探索,一定會使學生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1.2 生活情境中“找”歷史,激發“學習興趣”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當他們走進課堂的時候已不是一張白紙,他們已有了一定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我們的課堂不能脫離這些而另起爐灶,建立遠離學生的空中樓閣,我們的課堂要讓學生感同身受,讓學生親歷其中。比如,在講述古希臘的建筑藝術風格時,向學生展示人民大會堂的照片,告訴學生人民大會堂的柱廊或結構是吸收了古希臘的建筑風格,會使學生感到原來看似遙遠的歷史就近在咫尺,觸手可及。
1.3 利用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插圖涉及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表達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效果,是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圖片作為一種直觀、形象的教學資源,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發其對歷史的深刻思考。
2.鍛煉思維提升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知識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講解歷史問題時要使學生了解解題思路,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同類問題的時候也能用相關的方法去分析,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
2.1 做好示范,展示思維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傳授基礎知識,而且要把教法和學法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更要注意把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體會、思考,并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2 鍛煉學生的思維過程,提升能力
學生解決學科問題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最終是在實踐和訓練的過程中形成的。要使學生真正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就必須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并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作出評價、剖析。若學生的思維過程無誤,其思維與其他學生思維接近,就會給其他學生以啟發,若思維有誤,可針對其要害予以糾正。
2.3 在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主動參與教學雙邊活動,培養創造性思維。如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共同探索、討論辨析有關歷史問題,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1 使用問題教學法
上課后,先提出一至兩個能概括本課主要內容的問題,然后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通過思考,將本課內容進行簡單概括。
3.2 善于設疑
自學指導貴在設疑,學生創造精神,創造性格和創造習慣養成的核心是“疑”。講課的開頭、講課的重難點、講課的過渡處或結尾,進行設疑,鍛煉和促進學生的自學能力。
3.3 學會運用聯系比較法
聯系比較可以是多層次、多方位的,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比較,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系比較,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比較,中國歷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比較,歷史演變和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系比較等各個方面。
3.4 訓練法
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在自學過程中,必須把能力訓練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能力訓練,促使學生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4.以人文精神為導向
以人文精神為導向,就是要在歷史教育中更多的關注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進行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思考,進而幫助他們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在為民族團結統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我們可以看到無數富有個性的歷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勵精圖治、乾隆帝的風流儒雅;輔國大臣中商鞅的銳意變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魏征的忠貞勸諫;愛國將領中衛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飛的精忠、史可法的氣節;歷代詩人中屈原的詠嘆、李白的浪漫、陸游的憂思等等。穿越古今,他們的聲音仿佛仍在長空中回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
5.與時代潮流相結合
古人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與時代潮流相結合,要求教師在正常的歷史課堂教學、教法教學中,精心選擇材料,拓展延伸,來積極引導學生引申思考。
6.走教育改革創新路
學生的特點是:好奇心強,容易被各種新鮮事物所吸引;接受能力強,容易吸取各種知識,模仿成年人的舉動;可塑性強,容易按照各種模式進行塑造。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嶄新的教學理念,積極地進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歷史教學中要改變學生原來的機械學習、個體學習和被動接受學習的舊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索學習的嶄新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惠玲.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J].祖國:教育版,2014(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