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星穎
摘要:在網絡越來越普及的今天,網絡教學已經成為學校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的輔助教學手段。在微課慕課越來越為學員接受的互聯網+教育的浪潮中,在一些高校甚至已經成為主要的教學模式。為與全國接軌,遵義師范學院為跟上全國大學英語網絡教學改革的步伐,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試行"3+1"的教學模式改革,依托網絡,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英語水平。
關鍵詞:大學英語;3+1教學模式;網絡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05-01
《國家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最新提出:倡導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網絡對教育領域的滲透和影響,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國內大學英語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不斷探索新型教學模式,力求將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模式更好的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水平。遵義師范學院是一所單一的師范院校,近幾年一直在謀求向應用技術型綜合大學的轉變,遵義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在學校大力倡導教學改革的前提背景下,根據之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在中文系對大學英語的教學進行了3+1教學模式的改革,以期找到一種可以全面推廣的新的大學英語教學方式。
1.3+1教學模式
1.1 課程學分:課程學分共4分,其中3學分為語言綜合學習學分,1學分為網絡學習學分。課堂學分需完成規定學時,學習過程和課程考核獲得。網絡學習學分需完成在學習平臺學習時間量和網絡考試達標后獲得。只有同時達到這兩方面要求,才能滿足學分要求。
1.2 課程模式:課程模式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語言綜合教學,共3個課時,在教室上課,以老師講解為主;另外部分為網絡學習指導,1個課時,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自主學習,老師主要是監督、指導和評估。
1.3 考核模式:考核模式分兩種,課堂語言綜合學習主要采取筆試,任課教師閱卷的方式;網絡平臺學習采取機考方式,計算機閱卷并自動生成分數。網絡機考方式不少于四次測試,取綜合成績為最好的成績。最后在機考成績和筆試成績中采用其一為最終的成績。
2.3+1的實證研究
2014年11月,外國語學院院長先期草擬改革草案。2015年3月,外國語學院開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會議,就大學英語3+1教學模式方案制定展開討論,決定2014-2015第二學期,在人文與傳媒學院中文系四個班試點實施了3+1教學模式。具體操作如下:隨機抽取兩個班為實驗班(中文2班,中文4班),其余兩個班為對照班(中文1班和中文3班),并隨機安排兩位老師來擔任這個教學模式的老師,一位老師上一個實驗班一個對照班。大學英語的課程學時由每周4學時的程變為每周開設3學時加1學時的自學和答疑。
兩位任課教師從2014-2015學年第二學期(18周)開始對各自的那個實驗班實行3+1教學模式。其中,1.2班為一個實驗組,1班為對比班,2班為實驗班,命名為實驗組1,由一個老師負責;3,4班為另一個實驗組,3班為對比班,4班為實驗班,命名為實驗組2,由另一個老師負責。在2015年3月9日和 7月10日分別進行了兩次測試(前測和后測成績), 并用SPPS v17.0 對相關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為評估本次教學改革的成果提供客觀可靠的依據。
2.1 學生前測成績數據分析
2.1.1 實驗組1。從1班和2班前測成績分析數據表來看,實驗組1中1班和2班的前測平均成績分別為38.06和36.39,sig 值為0.448,大于0.05,假設方差相中sig值為0.428,遠遠大于0.05的標準,證明兩個班的前測水平沒有多大差異,實驗組1中的兩個對比班的學生的英語水平基本一致。
2.1.2 實驗組2。從3班和4班前測成績分析數據表來看,實驗組2中3班和4班的前測平均成績分別為34.60和33.36,sig 值為0.6288,大于0.05,假設方差相中sig值為0.555,遠遠大于0.05的標準,證明兩個班的前測水平也沒有多大差異,實驗組2中的兩個對比班的學生的英語水平也基本保持一致。
2.2 學生后測成績數據分析
2.2.1 實驗組1。由1班和2班后測成績分析數據表可以看出,實驗組1中1班和2班的后測平均成績分別為78.36和80.35,sig 值為0.693,大于0.05,假設方差相中sig值為0.128,大于0.05的標準,證明兩個班的后測英語水平沒有多大差異,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 從平均分來看, 2班的平均分比1班高了1.20分,實驗班成績優于對比班。(2)從數據分析結果再結合和后測同時進行的調查問卷表來看(實驗2班的學生大多數抵觸3+1教改),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3+1教學模式并沒有體現它的優勢,學生成績的提高更多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2.2.2 實驗組2。由3班和4班后測成績分析數據表可以看出,實驗組1中3班和4班的后測平均成績分別為82.64和78.25,sig 值為0.748,大于0.05,假設方差相中sig值為0.055, 基本持平于0.05的標準證明兩個班的后測英語水平有一些差異,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 從平均分來看,3班的平均分比4班高了約4.4分,對比班班成績優于實驗班。(2)從數據分析結果再結合和后測同時進行的調查問卷表來看(實驗4班的學生大多數認可3+1教改),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3+1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還需要更多的完善。
2.3 學生前后測成績數據分析
2.3.1 實驗2班前后測成績數據分析。從2班前后測成績分析數據表來看,前后測平均成績分別為36.39和80.35,sig 值為0.00, 小于0.05,大于0.01的標準,證明教學改革前后成績對比,有非常明顯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 從平均分來看, 提高了43.90分,學生英語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從數據分析結果再結合和后測同時進行的調查問卷表來看(實驗2班的學生大多數抵觸3+1教學改革),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3+1教學模式并沒有體現它的優勢和效果,學生成績的提高更多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2.3.2 實驗4班前后測成績數據分析。從4班前后測成績分析數據表來看,前后測平均成績分別為33.15和78.25,sig 值為45.10,小于0.05,大于0.01的標準,證明教學改革前后成績對比,有非常明顯的提高。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論:(1) 從平均分來看, 提高了43.90分,學生英語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2)從數據分析結果再結合和后測同時進行的調查問卷表來看(實驗4班的學生大多數認可3+1教學改革),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3+1教學模式在這個實驗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
3.3+1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總結
通過一學期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的改革試行,取得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和成果。首先,大部分的學生認可本次教學實踐的改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通過網絡搭建的教學平臺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本次的教學實踐,并不能完全體現其教學的優勢,但其教學方法和模式本身是值得大范圍推廣的。但是,因為是首次嘗試這種教學模式,由于經驗等不足,也發現了一些問題:網絡平臺學習的監管不是很有效;讓習慣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學生去接受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對學校網絡正常運轉的硬件和軟件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之,本次3+1教學改革是符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和潮流的,這也為今后在全校全面推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和教學經驗與教訓。
參考文獻:
[1]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2] 金成星. 大學英語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 外語電化教學,2010
[3] 馬健. 多媒體網絡教學輔助大學英語教學利弊對策研究[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