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榮磊
摘要:現在全國新課程改革搞的轟轟烈烈,各種新課程、新教法、新理論層出不窮,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熱熱鬧鬧搞改革。我認為新課程改革首先要轉變原來的教育理念,只有教育理念轉變其它的改革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理念轉變這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深化教育創新改革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新課程;素質教育;教育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21-01
1.建構科學的素質教育觀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方興未艾之時,我認為有必要重新說起素質教育這個陳舊而又嶄新的話題。
素質教育這一嶄新的教育理念從其萌生到區域試點乃至在全國推廣,已有十多年了。繼而創新教育理念又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更是推波助瀾至今。在教育界,許多持教育本質觀的有識之士認為,我國的教育,素質培養也好、創新意識也好,都是在"雙基"扎實或有效鍛煉的前提下,對教育本質的一種回歸。除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的"雙基"訓練外,更重要的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以及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那么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呢?教育界爭議頗多,真是見仁見智。所謂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教育理念并無多大本質上的區別。所幸的是,人們終于意識到知識萬能論也有其局限性。的確,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做人。前瞻一點說,應該是創新性地做人。也就是說,必須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的綜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教育界內的決策人士首先是具有正確的科學的教育觀和高超教學技能的創新型人才。
2.樹立全面的學生觀
華中師范大學教科院博士、教授郭元祥先生在談及學生時稱:"學生是文化遺產中的人,他不只是知識的容器;同時,學生又是生活世界中的人,時代中的人和世界背景中的人。"這是一種全新的人文思想。新課程標準正是以此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提出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要求。教師是教育決策的施行者,是學生思想的塑造者,是先進文化的傳承者。教師樹立全面的學生觀,是新課程標準所賦予教師的一大重要歷史使命。
綜觀新課程標準的搭載平臺--教材,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內容的變動十分偏重于學生的探究與實踐,作為教師,則不能囿于傳統的教育理念。我想起郭元祥先生講過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他在法國聽了一節對我國教師來說特別另類的課。一位教師上課時對學生說:"我給你們分別準備了殘疾人的輪椅,有興趣的同學就坐著輪椅出動轉一下再回來。"孩子們非常高興,然后就坐著輪椅出去了。一出校園,只要經過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主動地幫助他們推,把他們當作殘疾人來愛撫。孩子們認識到,作為殘疾人和健康的人,是要相互同情的,要有同情心。
3.搭建自我修養的平臺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無奈:布置作業讓學生回家查閱資料,而教師對資料從何而來卻茫然所知;要求學生圍繞某一話題展開辯論,而事實上我們自己也是如墜五里霧中。勿庸置疑,我們的知識的確有限,我們甚至對獲取某項知識的正確渠道渾然不知,更遑論讓學生準備一個理由充分而雄辯的發言!新課程標準給了我們一個不容選擇的挑戰,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首先是一條河","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老師有著豐沛的文學涵養和高尚的情操,以及自己實實在在的嘉言懿行,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理想中人。因此,教師首先必須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
教師的學識和教學機智從何而來?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途徑:一是網絡查詢。因為網絡是一部百科全書,一任教師縱橫馳騁;二是書海泛舟。書籍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心血的結晶,它給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精神食糧;三是實踐習得。"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中通過不斷的探索、反思,我們才能真正將感性的知識變成理性的思考,進而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一切為了促進兒童的發展。在這次課程改革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是首要任務這一。那么怎樣讓學生學會學習呢?
4.1 把課堂還給學生。1997年,法國召開了教育大會,有個科學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他講在當今世界上如果有困難的話,就是如何讓我們的教師閉上他們的嘴。這話未免有些過激,但也明確地告訴我們,要確確實實地把課堂主動權回歸給學生。而事實是,"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主宰著我們的課堂。也可能是領導者或教師有這樣的初衷: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否能引起課堂教學的混亂,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擾亂學生的思維?或者,是否會因此而放縱了學生,從而造成雙基的不扎實,影響了考試成績?這實際上還是領導、教師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應試"思想在作怪。實際上,我們教師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將自己捆綁在應試教育的十字架上,又何談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呢?
4.2 將自然還給學生。鳥兒的翅膀屬于天空,孩子們應該屬于大自然。而我們又恰恰在重復地犯著一個錯誤--將學生關在鳥籠子里,還諄諄教導說,這是為了你們的人身安全著想,為你們的健康發展考慮。早在1916年,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批評過這種鳥籠式的教育。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還給學生一顆純真的童心,也就是說,為他們的童年增添一些美好的回憶,這樣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才是五彩繽紛的人生,也才是充滿陽光和花兒芬芳的人生。
4.3 把誠信還給學生。誠信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重大課題。前幾年高考就有一個此類的命題,結果大多數學生陰溝翻船。何故?就是因為應試教育程式化的思維依然統治著他們的思維。誠信教育要靠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只要教師身先垂范,則學生雖"不令而行"。因此,要求我們教師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求學生做;要求學生做的事,我們教師必須先做得盡善盡美,當然,不是說要刻意地去"作秀",因為"秀"得再完美,也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卑劣!
總之,徹底改變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思想上首先確立這樣的一種理念,然后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革新,富有造性地開展工作,盡快領悟新課程改革的精髓所在,實則教育之幸!
參考文獻:
[1] 郭元祥.《生活與教育》(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主體性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湖南教育出版社)
[2] 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上海亞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