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2-0026-02
1.合作學習的內涵
合作學習,又稱協作學習,是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學、認知心理學等為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方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極富創意與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正在被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工作中廣泛使用。
2.當前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表現出的主要問題
2.1 合作學習的要素不明確。如何理解合作學習的要素,關系到合作學習中的操作要領。當前中小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活動,因為教師對合作學習的要素理解不深入,使得合作學習找不到突破口,或者有了合作學習這一新型的學習方式,但缺乏良好的學習效果。關于合作學習的要素,國內外都有較多論述。美國學者斯勒文認為,在課堂情境中,影響學生合作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兩個:集體目標與個體責任。約翰遜則認為有效合作學習要具備五個要素:積極的相互依賴關系、面對面的促進性相互作用、個人責任、合作技能、集體自加工。吳康寧曾專門研究過課堂中學生的合作學習,強調課堂中競爭與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合作學習中關鍵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分工",另一個是"同學"。"分工"是合作的前提與基礎;"同學"是合作的目標,也是合作學習的任務。"同學"就是一起學習,"相觀而善"。因為對合作學習的關鍵要素理解不夠深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自己不了解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巧,而且更談不上將合作學習的方法與技巧教給學生。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明確的分工,沒有責任承擔的意識,沒有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所以合作學習的效果就不會太好。
2.2 合作學習的形式比較單一。目前中小學教師用得最熟悉的還是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方面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還因為小組合作學習能較有效地解決教師面臨的大班班級授課制與新課程學習方式要求之間的矛盾而造成的困惑。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從組織形式來看主要有:同伴之間的互助合作學習(主要是課堂中的同桌之間的合作學習、課余時間好朋友之間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如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學習、研究性小組學習、興趣小組學習等)、教學活動過程中全員性的合作學習(又稱合作教學,如班級授課過程中的討論學習、角色扮演活動等)。
2.3 合作學習的方法沒有被教師和學生掌握。合作學習中的學習方法,對學生來說,不是他們生來就會的,也不是傳統的教學中所能培養的,而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日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來培養的。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學生的知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不斷發展的同時,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與學習能力的提高也是與日俱增的,即所謂的"學生學會學習"。對教師而言,他們在教學中要像研究教學內容一樣研究教學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活動,把基本的、規范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即所謂的"教師學會教學"。
3.教師應教會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不是學生生來就會的,是需要學習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習合作學習的要求與方法。教師就要研究并掌握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在日常教學中形成相關的教學策略。
3.1 選擇合作伙伴與明確責任分工。確定合作伙伴實際上是建立起合作學習的結構和組織,為合作的進行提供組織前提。學生的家庭背景、興趣、居住環境、社會化過程等是影響學生選擇學習伙伴的重要因素。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教師一方面要認真分析,合理搭配,建立真正能夠發揮最佳合作效果的合作組織,另一方面教師可根據兒童在性別、性格、思維、語言和動手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優化小組組合,形成互補型合作團體,便于發揮小組成員的個性特長。對于低年級的合作學習,在選擇合作伙伴時,小組成員不宜太多,以4、5人為宜,這樣有利于積極的相互支持與配合,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
選擇了合作學習的伙伴之后,還有一個合作學習者角色的分配問題,角色的確定與選擇實質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工問題,有了明確的分工,合作才能進行。
3.2 采用多樣化的合作學習的形式。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選擇合適的合作學習的形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特點靈活把握,不僅要運用已經成熟的合作學習的有效形式,而且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而獨特的合作學習形式,如同桌之間合作學習形式與方法的探討等。
3.3 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教師建立并組織了合作學習,要不斷地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這種指導是一種過程性指導,教師要注意并及時發現合作中的問題,幫助合作小組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善于觀察,掌握學習動態,特別要對合作不協調的小組或合作有困難的小組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使每個小組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按時完成合作學習任務。教師在指導時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合作學習討論時教師要調動全員參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下到小組討論中去,監控小組討論過程,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第二,展示合作學習結果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體參與。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就成為了一個整體,在學習反饋交流時,教師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各抒己見。有表演時,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個都不能少。這樣,學生不會產生僥幸心理,使之有一定的壓力,產生動力。第三,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小組間開展競爭。良好的健康的競爭只會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在競爭中,教師重視的是成員的參與,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協調。在一段時間的小組競爭下,能夠使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默契,并逐漸形成各小組的特色。如有的小組成員站到大家面前,組長就會向大家介紹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有的小組在展示匯報時,動作大方,語言流暢,行動一致,很具有團隊作風,使每個成員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