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玲+馬躍如
摘 要:運用Panel Data模型和方法,依據西部地區11個省區2000-2014年數據,考量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差異的相互關系,結果發現,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對居民消費需求有正向促進作用,城鄉收入差距是導致居民消費需求的關鍵性原因所在。鑒此,應通過優化城鎮布局和加大城鎮基礎設施投入,吸引人口進入城鎮,提升城鎮化率,同時,縮小西部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費需求,提升西部地區城鎮化質量。
關鍵詞:西部地區;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居民消費需求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表明,當城鎮化加速發展時,居民消費需求提升迅速,當城鎮化發展放緩時,居民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城鎮化與居民消費需求息息相關。尤其是,伴隨著城鎮化進程速度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吸引涌入城市,創造源源不斷的消費需求,尤其了帶動了房地產、物流、金融、批發零售等第三產業的消費需求。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從2000年的29.04%持續上升到2012年的52.57%,我國居民消費需求的貨幣總量也有了較大提升,從2000年的人均2355元增長到2012年的14098元。2012年,我國城鎮化水平較高的東部地區居民消費需求的貨幣總量也以人均20452元遙遙領先于西部地區的9593元。近年來,隨著西部地區大開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新定位,以及西部城鎮化開發的縱深推進,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迎來了持續增長的大好時期,如何促進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的穩步提升是擺在西部發展面前的關鍵問題,顯然需要科學分析推動其穩步提升的因素,本研究選擇從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居民收入)的兩個因素入手,科學分析新形勢下,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水平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及居民消費需求差異的內在關系,為指導新常態下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居民消費需求的協調發展,有序地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供科學建言,有鑒于此,本研究將定性和定量研究結合,科學研判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與居民收入差距以及居民消費需求的關系,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促進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相關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對城鎮化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學者們站在不同的視角考察城鎮化的關聯因素,而站在需求視角考察城鎮化的學者也有了一些成果,相關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一部分學者對我國城鎮化與居民消費的關系提出了質疑,甚至認為城鎮化率與居民消費水平或者消費需求關聯性并不高。如范劍平等(1999)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與居民消費率的關系,通過實證檢驗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消費率增加的貢獻微乎其微[ ],研究得出兩者的相關程度較低。劉志飛等(2004)則通過分析城鎮居民消費比重與城鎮化率的關系,研究發現兩者相關程度也較低 [ ]。陳南岳(2004)研究了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促進作用,借助相關實證方法得出結論也是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十分有限[ ]。
然而更多的研究認為,城鎮化與居民消費需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且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起著積極推動作用。如國外的著名學者劉易斯(W.A.Liews,1954)提出城鄉二元經濟理論,認為農業與工業的生產率差異是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主要動力,而隨著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務工,也帶來比農業生產更多的收入,因此,其消費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消費需求也會得到同步提升,這在某種意義上推導了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積極影響[ ]。羅斯托(Rostow,1990)在經濟增長階段理論中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居民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經歷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過程,而城鎮人口的增多是導致居民消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后上升的主要原因所在[ ]。克魯格曼(Krugman,1991)則分析了城鎮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效益,認為城鎮化推進會帶來人口增多,并促進居民消費需求增多,引致消費規模擴大,因此,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是正向的[ ]。另如國內的汪利娜(2001)認為城鄉收入差距是導致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而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則要通過增加居民收入,農民進入城市務工是增加收入一條重要途徑,久而久之也會對人口城鎮化率提升產生直接影響[ ]。李樸民等(2009)認為城鄉二元制經濟結構是城鎮化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而推動城市就業崗位增多,吸引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是提升城鎮化率的根本途徑,也是提升居民消費需求的關鍵所在[ ]。李通屏等(2013)、程莉,滕祥河(2016)研究認為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有一定的正向影響,提高城鎮化質量,可以提升城鎮化和擴大消費率的良性互動,并指出城鎮化水平與經濟增長基本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系統,存在通過消費傳導實現經濟增長的路徑[ ]。劉厚蓮(2013)、溫雪,柳思維,熊曦(2015)、石大千(2016)等人建立了Panel Data模型,對相關時間段城鎮化與居民消費水平相關指標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通過脈沖響應分析揭示了城鎮化帶動消費的路徑,并指出城鎮化對居民消費有正向促進作用[10]。
對于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不少學者也進行了研究探索。吳小渝、曹宗平、鄧祥征等通過研究發現,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的區位條件、自然環境、資源稟賦等與東部地區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應直接借鑒東部地區發展模式,而應探索屬于自己的城鎮化發展道路,發展資源型、貧困地區旅游型以及依托交通干線促進城鎮化建設,構建長期穩定的綠色城鎮發展戰略,推進綠色文化、建設綠色城市,籌措西部地區綠色城鎮發展基金、發展城市綠色產業。齊紅倩,席旭文(2015)指出縮小我國城鄉差距、提升農村消費水平的關鍵在于厘清城鎮化發展、城鄉收入及消費差距內在影響關系及變動特征。
綜上所述,眾多國內外研究表明,主流的研究觀點都一致認為城鎮化與居民消費需求具有密切的關系,而居民消費需求又主要受到居民收入的影響。然而,中國區域范圍廣,如四大區域板塊間的差距都十分明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差距就很大,現有研究大部分基于全國視角,未考慮到區域差異,顯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就不同的區域板塊,結合區域的特點和發展態勢,科學判斷城鎮化與居民消費以及居民收入之間的關系,并提出科學的對策,才能抓住問題所在。本文為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將結合西部地區的實際情況,就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費需求的關系展開具體研究。
二、西部城鎮化發展與居民消費需求現狀
1.西部城鎮化發展態勢
第一,城鎮化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與此同時,居民消費水平也出現上升的態勢。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以及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西部城鎮化的高度重視,西部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28.7%提高到了2014年的45%以上,增長了進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西部地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從2000年的944.2元提高到了2014年的突破10000元,可見,近十多年以來,居民的消費水平增長了十多倍;第二,西部地區城鎮化率和城鄉收入差距以及消費需求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仍然明顯,如居民的人均收入差距從2000年的差距為7000元,到2014年已經達到2萬元,差距已經十分明顯,同時,西部地區城鎮化率雖有所提高,但較2015年全國平均水平56.1%相差甚遠,且城鎮化率差距仍在繼續擴大。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導致西部地區新進城的農民由于短期內買不起房,對其他消費品的消費能力也十分有限,消費需求的提升相對要慢很多,也成為現階段制約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2.發展問題
西部地區的特殊性注定了其城鎮化與居民消費需求以及收入差距之間的關系存在著與眾不同的地方:第一,城鎮化程度影響消費結構。西部城市主要以中小城市為主,大城市發展嚴重不足,缺少大城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如西部地區的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大都在500萬以下,其他地級市的人口規模則更少,人口規模引致的城鎮化發展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很難發揮,與此同時,其城鄉二元結構也比較突出,居民消費需求差異明顯。與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相比,農村居民仍以生存型的實物性消費為主,消費模式單一。大城市層級的短缺,缺少高端的城市配套設施,居民消費水平也很難實現升級。第二,城鎮基礎設施落后影響農民進入城市,也將影響城鎮化率。與東部地區相比,西部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的差距,加上西部地區城市人口密度小,基礎設施的單位投入很大,導致了基礎設施建設本身的速度也很難跟上去,基礎設施不完善帶來的生活成本也并不比東部地區低,在城鄉收入差距加大的背景下,使得西部地區整體消費需求受到嚴重制約。第三,城鎮化發展制度和觀念障礙仍然局部存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整體提高,東西部地區的差距在縮小,但是一些觀念上的差距還比較大,比如西部地區離土不離鄉的觀念制約,加上傳統的重儲蓄、輕消費的消費觀念仍沒有得到較大改觀,很多農村居民仍然舍不得離開農村,在一定程度上即便通過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但對城鎮化率的提升作用還不是特別明顯[11]。另外,量入為出、注重消費效益、強調消費帶來的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短期內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同。總之,由于西部地區面臨城鎮化程度、基礎設施不足、制度變革滯后等問題,使得居民消費率持續低下,消費結構升級緩慢,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落后的問題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遏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消費需求,也影響了城鎮化的進程。
三、理論假設與模型設定
1.理論假設
曾令華(2001)研究發現城鎮化率的提高直接來源在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引致農村人口進程的關鍵因素,而人口進城后必然創造出更多的需求[12]。樊綱、王小魯(2004)發現城鎮化率的直接影響因素是居民人均消費水平[13]。王云、趙斌(2010)、方輝振(2010)認為城鎮化率提升會帶來更多的投資和需求,如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居民消費需求都會得到提升[14]。楊明燦(2010)研究發現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城鎮居民消費需求雖有所提高,但支撐農村居民進城的動力仍然還不夠足。劉厚蓮(2013)、張永浩(2013)研究發現,資本形成率和居民消費需求之間有著長期穩定的關系,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加,會對居民消費需求增加產生影響[15]。雷瀟雨,龔六堂(2014)認為中西部城市比東部城市更容易通過擴大人口規模來提高城市生產能力和消費率增速[16]。肖萬春,瞿理銅(2015)認為城鎮化發展不僅要體現在城鎮化率提升上,更應該注重城鎮化質量,如城鄉基礎設施的改善,居民消費環境的優化等[17]。張秀利,祝志勇(2015)認為從居民消費水平的角度可以考察城鎮化的質量并判斷城鎮化的“真偽”。并通過對1978~2014年城鎮化率和居民平均消費支出的關系進行協整分析,得出居民消費與城鎮化在長期中存在均衡關系,居民消費顯著提高了城鎮化率,且居民消費對城鎮化率的作用存在滯后效應[18]。本結合上述主要觀點,本文就西部地區城鎮化與居民收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關系作出如下假說:
假設1:城鎮化率對居民消費需求有正向影響。眾多學者觀點認為,城鎮化成為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的潛力所在。且學者們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人口城鎮化率與居民消費率呈現正相關關系,城鄉實際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呈現倒U型關系。即城鎮化率越高,城鎮化帶來的集聚效應將對居民總體消費需求起一個提升作用。因此,本文假設城鎮化率對居民消費需求有正向影響。
假設2:城鄉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需求總量有負向影響。即城鄉收入差距越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空間激發的活力就會變少,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總量將會下降,而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城市人口的吃穿住行對消費的影響空間已經變得越來越少,其對居民消費需求總量的影響也是有限的。而且,西部地區的城鄉收入差距增大,將延緩居民進城的速度,如一度上漲的房價,增大了農民入城的成本,如果城鄉收入差距仍然那么大,農民進城速度會大大降低,從而抑制城鎮化率提高,進而影響居民總體需求。
假設3:資本形成率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率對居民消費需求有正向影響。資本形成率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率越高,表明對這個區域的投資越大,投資越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進而使得居民更加宜居和宜業,更多吸引居民聚集這個區域,提高城鎮化率的同時,也刺激了居民消費需求的集聚效應。
2.變量與模型設定
本文著重考察城鎮化與城鄉收入差距及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考慮到數據的易查性和可比性,居民消費需求用居民消費率來衡量,它等于居民人均消費水平與人均GDP的比例;城鎮化用人口城鎮化率來衡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作為影響居民消費需求和城鎮化的中間變量用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表示,同時,根據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費需求的假設,選取資本形成率(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占GDP比重)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率(農村固定資產占總固定資產的比例)兩個控制變量。為消除異方差,對上述變量皆進行自然對數變換。綜上,本文設定的模型如下:
其中,i、t分別表示西部地區的某個省份和2000-2014的某個時間點, 表示i省在第t年的居民消費率, 為城鎮化率, 為控制變量,包括城鄉收入差距、資本形成率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率。 為不可觀測省份固定效應, 為隨機擾動項。
3.數據說明
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人口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和西部各省區統計公報,所選取的樣本包含2000-2014年西部11省區(由于西藏數據確實,故沒有納入)的年度數據,限于篇幅,本研究僅對原始數據做一個描述性統計如下表1所示。
四、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1.單位根檢驗
本文選擇Schwarz標準自動選擇單位根的滯后期,得到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從結果看,各個變量的原序列均是非平穩的,但一階差分之后都是平穩的,且在1%水平上顯著,也即所有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I(1)。
2.協整檢驗
利用面板數據開展城鎮化、居民消費協整分析,需要考慮到“偽回歸”的可能性,鑒于本文樣本時間跨度為2000-2014年(T=15),采用Pedroni檢驗、Kao檢驗和Fisher檢驗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從結果看,這些變量間存在一定的關系模型,因此,可以進行模型估計。
3.模型結果
本文考慮到數據的靜態性,采用固定效應更合適估計,因此,使用Hausman檢驗,如表4所示。從檢驗結果愛看,R2達到0.88,說明此模型對西部城鎮化、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需求有一定的解釋作用。
4.實證結果分析
第一,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具有正向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西部地區城鎮化率與居民消費需求的關系呈現出1%的顯著性。且城鎮化率每增加1%,居民消費需求相應地增加0.337%,這說明城鎮化率帶來的居民消費需求集聚是很明顯的。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縱深推進,城鎮化率不斷提升,尤其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西部地區的后發趕超提出了明確要求,西部地區的中大型城市今后也會實現突破,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都會凸顯,對西部地區的消費環境改善和消費領域拓展都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居民可供支配收入的穩步提高,也會推動消費結構不斷升級;而消費結構的升級會創造源源不斷的就業機會,給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并促進城市消費需求增長和城鎮化的穩步提升。可見,可以通過促進消費結構升級,推動城鎮化的發展,提高城市產業支撐能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四個方面來增加居民消費需求。但是,西部地區目前仍然面臨著制度建設落后于城鎮建設,投融資環境較東部地區還有很大差距,不能吸引更多優質投資;城鎮基礎設施匱乏,城市功能衰竭;經濟基礎薄弱,城市發展質量低下,產業結構升級緩慢,綜合競爭力較弱的問題。這些都是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現實困難。
第二,對于控制變量而言,城鄉收入差距對居民消費需求有負向影響。數據顯示,城鄉收入差距每增加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需求相應地降低0.211%,這說明城鎮居民會因為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而減少消費,比較符合西部地區的實際,當前西部地區的消費層次還不高,如住房、汽車等方面的消費比東部地區要少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鎮化帶來的消費集聚效應。結果也顯示,資本形成率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比率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均為正。尤其是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對基礎設施改善有益,同時也縮小西部地區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而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村人口進出城市越來越方便,必然激發一些潛在的需求空間,進而改變傳統的消費觀念,大膽消費。這也將有力的促進西部地區居民消費需求的提高。
5.影響途徑
城鎮化是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要階段,城鎮化需要居民消費支撐,居民消費又需要居民收入來支撐。相對于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則更多的是創造需求。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將城鎮化對居民消費影響的途徑進行如下四方面說明。
第一,城鎮化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由于城市創造的就業機會,擁有更高的勞動工資率,這將顯著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另外,隨著更多勞動力在城市集中,更多的信息、資金、技術等在城市產生巨大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為城市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豐富城市的勞動力市場,進而提高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
第二,城鎮化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的不斷深入,必然帶來商貿流通,基礎設施等環節的改善,同時,便利了區域與區域間的交流,在消費觀念,消費方式和消費文化上都會有所改變,尤其是伴隨著中大城市的引領作用發揮,會有更多的城市商圈出現,激發更多的商業發展空間和消費后勁。城鎮化促使消費心理和消費品種不斷更新,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
第三,促進產業升級,擴充市場需求。城鎮化是以城市為主體的生產要素再分配過程,由于城市相對農村擁有更多的資本等要素,城市的聚集效應使得城市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推動商貿、餐飲、保險、物流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推動產業結不斷升級,創造更多的消費需求。
第四,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循環效應。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的市場容量將進一步擴大,同時,伴隨著產業吸引功能的增強,也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從而形成城鎮化與消費需求的良性互動。
五、結論
本文分析了2000年以來西部地區城鎮化和居民消費的發展態勢和發展問題,并利用2000-2014年西部地區11省區的城鎮化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西部地區城鎮化率的提高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增加具有正向作用。根據本文的實證分析結果,我們得出如下結論和政策調整建議:
西部地區城鎮化建設緩慢進行,居民消費水平持續低下,西部地區城鎮化對居民消費水平具有正向促進作用,但由于城鎮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匱乏,城鎮制度建設落后,城鎮化對居民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有限。由于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態勢的獨特性,新時期西部地區應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和問題,探索屬于自己的城鎮化建設道路。
首先,積極推動城鎮化率提升,推進消費結構升級。應把握西部地區推進城鎮化建設大好時機,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應將要素城鎮化轉變為人本身的城鎮化,創造條件吸引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提高城鎮化率。同時,要合理安排西部地區城市結構,布局具有合理梯次的大、中、小城市,以產業關聯為支撐、網絡化發展多中心—外圍城市群落,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形成多元化的消費模式。
其次,努力縮小城鄉差距,激發居民消費需求空間和活力。要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這樣才有利于擴大內需,轉變消費方式。同時,在推進人口城市化的同時必須兼顧農業和商業部門的發展,減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預,并以收入政策為核心擴大農村居民消費。與此同時,應繼續加大對西部地區城市商業網點布局優化,為居民消費需求創造良好的環境,如開通一些城鄉公共交通、建立城鄉信息溝通網站,以改變西部地區落后的消費方式,向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可持續消費方式轉變,讓居民有錢消費,有途徑消費,想消費。
最后,注重城鎮化制度建設,提升消費觀念。城鎮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心所在,擴大消費需求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以及首要任務。因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鼓勵西部地區招商引資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讓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變得更有,吸引、留住外來投資,吸引、留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并著力在消費激勵措施上想辦法,提高居民消費需求的欲望,在鼓勵住房、汽車等消費方面提供一些相應的對策措施,真正讓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率得到穩步提升,居民消費需求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