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曹萍(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國際NLP協會認證導師)
成為教練式父母的入門課
指導專家┃曹萍(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國際NLP協會認證導師)
父母教練技術,是把陪伴做到極致的一種育兒方式。特別是當孩子遇到困難、坎坷的時候,怎么讓他渡過難關,是父母教練的職責所在。
教練式父母是目前一種新的育兒思路。但是,想要成為合格的教練,父母不僅要有相應的工具,還要掌握很多技巧。對于年齡還小的寶寶來說,教練式父母的育兒方式還不能完全展開,我們正好趁此時機修煉自我,更多地理解教練式父母的內涵,等寶寶大一些后,能更加從容地勝任這一角色。
教練式父母第一個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學會設計目標。這樣的入門訓練,不僅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孩子合格的夢想“教練”,其實也可以嘗試用于對自己事業或人生目標的設定。
設計的目標要有效。但是,什么樣的目標有效呢?
一定由正面詞語組成
我們經常會把糾正孩子的某些問題當成養育目標,比如把目標定在要改正孩子磨蹭的習慣,要改掉孩子亂發脾氣的習慣等,這都不是正面的詞語組合。讓孩子更有行動力,讓孩子學會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這樣的目標才是正面詞語組成的。
最終能達到一種平衡
其實人真正的幸福感來源于平衡,我們不應該執念于狹隘的成功。成功了不一定幸福。所以在確定目標,甚至是在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都要把握好平衡,不要為了實現A而傷了B。比如很多父母可能為了一路將孩子送進名牌大學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最終培養了一個不會愛、抗壓差的人。這就是沒有在設計目標時把握好全局的平衡。
確定是誰的目標
教練式父母確定的目標,應該是與孩子共同認可的目標。因為完成目標的主體是孩子自己。孩子行動的動力不是父母激發出來的,是心中所愿激發出來的。就像常規意義上的教練,如果只是單方面希望運動員得世界第一,而運動員自己并沒有信心,這是肯定實現不了目標的。只有雙方共同認可、共同努力才行。要分清目標和父母單方面的希望或心愿之間的差別。
非常細致、清楚明確
目標最好用一句話能說清楚,清晰明了。不要有太多層的意思,也不要含混不清。教練式父母最需要把控的就是多問自己和孩子一些問題,以確定目標真的是內心的真實意愿,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足夠滿足,讓人心動
目標說出來,應該讓人足夠心動,有足夠的滿足感,那么這個目標就是真的、是有效的。只有這樣才會為這個目標努力。最怕的是違心的目標,或者根本就不是自己需求的目標。想達到這一步,可以在頭腦中想象畫面,讓人最心動的畫面一定就是有效目標。
想成為教練式父母,很多工具可以幫上忙,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就叫邏輯層次。在孩子還小的階段,父母可以先自己多練習,當習慣使用這個工具后,就可以輕松地帶領孩子走過一關關的成長。

Tip
“教練式”緣起
這是個很偶然的故事,是一位培訓學校的校長創造出來的。有一天,網球課教練沒來,但學員都來了,所以他想,只好在機構里找一個閑著的教練代課。但是那天,有空閑的那個教練偏偏不會打網球!可又沒別的辦法,總不能把那么多學員晾在那兒吧。于是,在校長的百般懇請下,那個教練只好硬著頭皮上陣。但校長“傳授”了他一招:別做示范動作,別指導學員具體怎么打,因為不會。就站在學員的旁邊或側后方,告訴他盯著球,就行了。結果教練真的按這個辦法去上課了。沒想到這個班的氣氛異常活躍,每個人都學得興高采烈。
這是為什么呢?這就是因為這個并不會打網球的教練給了學員一個明確、有效的目標:盯著球。其實只要目標明確,人的身體本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己調節到最好的狀態的。
這種訓練方式火了后,嗅覺敏銳的企業開始用這樣的方法來幫助員工用設計明確、有效目標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最終也脫胎出這種教練式父母的育兒新技術。
工具模型
用6張A4白紙分別寫上這6個層次,依次鋪開。
我們先以父母自己的工作愿景為例嘗試練習。
站在第一張寫著“環境”的紙上,說出自己現在所處的工作環境。
邁進第二張寫著“行為”的紙上,說出自己在這個工作環境中都做了哪些事情。
邁進第三張寫著“能力”的紙上,說出這些事讓自己掌握了哪些能力。
邁進第四張寫著“價值觀”的紙上,說出自己認可怎么做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邁進第五張寫著“身份”的紙上,說出自己是誰,怎么評價自己。想做到什么職位。


走完這5張紙之后,開始進入愿景階段,也就是希望自己做到這個職位后,事業有怎樣的發展?能夠體現出自己什么樣的價值。
之后,就可以順著這個愿景往回走了:想實現這樣的自我價值感,需要有什么樣的身份→怎么做可以最終有這樣的身份→還需要補充哪些能力→哪些事情可以提升這些能力→需要讓自己的環境有什么改變。
這個工具對將來我們幫助孩子實現他的愿景也是有幫助的,比如當孩子自己希望身份是名牌大學的學生時,那么可以倒推回來——他認為怎樣可以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提高哪些能力—現在做的事是否夠擁有這些能力—目前在學習環境中需要做什么樣的改變。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這個工具幫助孩子時,教練式父母要牢記不能代替孩子說,也不要干擾孩子,要讓孩子一步步說出在每個邏輯層面的內心感受。如果感覺孩子說得不到位,可以通過發問的方式,引領孩子深入思考。
教練式父母需要的一大功力就是善于提問,會提問。所以,想要修煉出這樣的本事,不妨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探究自己的育兒愿望。當我們的養育邏輯清晰的時候,也就知道該在不同階段如何培養孩子了。
無論是教練還是運動員,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其實最終的希望,都是有好的結果,有成效。取得優異成效的方程式則是:意愿×不滿意度×第一步。
但是,這3個部分有一個乘數為“0”,結果就是“0”;有一個乘數為負數,結果更糟糕。所以,優異成效方程式依然要回到孩子自己的意愿、孩子自己看到不足、孩子能開始行動上。父母要做的,不是強迫孩子改變,也不是自己想讓孩子改變,而是引導孩子自己愿意的改變,自己有意愿實現某種目標,并培養孩子的行動力,督促孩子盡快邁出第一步。
贏得比賽之后,教練和運動員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慶祝!在養育中,如果孩子實現了一個個小目標,最需要做什么?也是慶祝!慶祝是鼓勵孩子的非常好的方式,它比任何物質獎勵都更有效。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被肯定、被認可,并且積攢更多的力量向下一個目標沖刺。
慶祝的形式可以有大有小,但是要有這樣的儀式感。儀式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因為它能營造一種氛圍,這是其他的鼓勵方式實現不了的。氛圍給予人的滋養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它是最深刻的。慶祝也能讓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更加融洽、親密。教練和運動員,本來就該是一種休戚與共、共同面對和迎接挑戰的關系,而不是你上我下或要求與被要求的關系。
當今競技體育中,教練的作用遠遠超過世人的想象。越是頂尖運動員,越是需要高水平的教練。好教練不但能夠根據運動員的自身狀況量身定做訓練方案,更是能挖掘出運動員的潛力,調動出運動員潛在的意愿,讓這種意愿幫運動員在比賽中將自己的身體調整至最佳狀態。教練式父母的職責和重要性不外乎與此。如果有興趣掌握這一育兒新技術,需要在入門后有更多的深入學習和實踐,熟練掌握相關的工具和技巧。
請看博士媽媽的實踐
本期袁堅專欄《做個“教練型”家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