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霞(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編輯|覃靜
立春時節,養肝健脾,愉悅身心
文|崔霞(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科主任、主任醫師) 編輯|覃靜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即為立春,一般在公歷的2月4日或5日。“春打五九盡,春打六九頭”說的是立春這個節氣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吃了立春飯,一天暖一天”,立春之后,氣溫逐漸上升,萬物復蘇,生機蓬勃。古籍《群芳譜》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立春開始,氣溫、日照、降雨均逐漸上升、增多,但對全國大多數地方來說僅僅是春天的前奏,天氣仍較為寒冷。
春傷于風,夏生飧泄
風為春之主氣,《黃帝內經》曰:“風為百病之長”,而風氣通于肝,春季感受風邪留于機體,致使肝氣有余,至夏季脾土當令時節,肝木克伐脾土,影響脾胃運化水谷功能,導致“飧泄”。此外,春季天氣乍暖還寒,寒隨風邪直中人體脾胃,平素脾胃功能欠佳的人就會出現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由于寶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因此,春季尤其要注意避風,既有助于防止春傷于風的感冒,又可避免夏季脾胃病的發生。
立春日咬春
中國民間有“咬春”的立春飲食習俗,是指在立春這天吃一些春季的新鮮蔬菜,一般是北方生吃水紅蘿卜,南方生吃生菜,有的則是吃春餅。《燕京歲時記》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春餅,是以面粉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韭菜、粉絲、雞蛋等炒成的合菜做餡兒包著食用。這些菜皆為辛味食物,具有辛甘發散的功效,有利于生發和保護陽氣,體現了“春夏養陽”的規律。
多吃辛甘,少食酸辣
由于春季陽氣開始生發,萬物復蘇,皆向上生長。中醫認為肝與春氣相應,《素問·藏氣法時論》記載:“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五味之中酸味入肝,具收澀之性,有礙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養性延命錄》認為“春宜食辛”,所以,立春時節應多吃辛甘之品,以疏肝行氣、顧護脾胃,而少吃酸味食物。對于平時脾胃功能欠佳的寶寶,則應以甘溫補益的食物為主,如大棗、山藥、南瓜、栗子、春筍、百合、小米等。而平時手腳不溫、容易感冒的寶寶,可選擇辛溫發散的食品,如香菜、韭菜、生姜、蔥、蒜等;少吃橘、柚、杏、木瓜、山楂、橄欖、檸檬、石榴等酸性食物。
立春
丁酉年?貳月四日或五日
【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黃帝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立春之后,氣候與冬季差別越來越大,要注意合理安排寶寶的穿著起居、睡眠、運動等。
春不減衣,秋不戴帽
立春預示著冬天即將結束,天氣日漸轉暖,但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尤其是北方的氣溫不會立即回升,如果過早、過快減少衣物,很容易感受寒邪。寶寶一般肺常不足,藩籬不固,春季寶寶很容易出現感冒、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故《壽親養老新書》里指出:“春季天氣漸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以免使人受寒。”寶寶換裝時要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則,先逐步減掉上裝,下裝可慢些減,使下身寧熱勿寒,這樣有助于顧護人體陽氣。
春郊游,秋登高,夏游泳,冬慢跑
立春之后自然界陽氣生發,根據“春夏養陽”的中醫理論,此時應注重調養人體陽氣,而養陽的關鍵是宜多“動”,可以嘗試帶寶寶積極參加戶外鍛煉,但不要進行過高強度的劇烈運動,避免因陽氣損耗過多而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或因出汗太多,毛孔開泄,遭受風寒侵襲而誘發感冒。
春練應以小運動量為宜,以微出汗為度,如進行散步、慢跑、郊游、賞花等戶外運動,正如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所云:“春日融和,當眺園林亭閣虛敞之處,用抒滯懷,以暢生氣,不可兀坐以生他郁。”可帶寶寶登山遠眺,既助生人體內的陽氣,同時也可通過登高遠眺的運動,開闊視野,鍛煉視力,避免寶寶由于長期久盯電子產品給視力帶來不好的影響。此外,戶外陽光充足,又能增強鈣的吸收,有助于寶寶提高機體抵抗力和骨骼生長發育。
春夏莫貪睡,秋冬可安眠
立春之后,自然界萬物生機蓬勃,此時應遵循“夜臥早起”的養生原則,早睡早起,克服倦懶思眠狀態,讓寶寶的身體氣血舒展暢達,精力充沛,即“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里的“早起”是與冬季相對而言的,寶寶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夜間睡眠一定要充足。
三月桃花瘋,躁郁易發病
春季是人體肝氣亢盛之時,加之寶寶肝常有余,容易出現脾氣急躁、易怒哭鬧、睡眠不安的表現,此時爸爸媽媽應注意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通過做游戲、講故事等活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盡量讓寶寶的心情保持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