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父母進階提案
所有的父母都沒有經過專業學習,所有的孩子也都不一樣,所以并沒有統一的方法可以照搬。怎樣做出色的父母,每個人都是一路摸索一路嘗試。
但是有些基于兒童發展觀的父母角色定位,還是可以借鑒的。
孩子處在不同的年齡段,父母的角色會發生些許變化。孩子還是嬰兒時,我們可能更多要做的是照顧和保護,隨著他逐漸長大,育兒也變得更加復雜,父母的身上也有了更多的使命。
回應者
眾所周知,孩子的安全感從嬰兒期開始建立。而安全感建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孩子的需求能得到照料者及時的回應。很多寶媽覺得自己的娃難帶,通常是因為自己處于新手父母狀態,不知道怎樣回應寶寶的哭鬧。一旦了解了寶寶的生活規律,掌握了寶寶的吃喝拉撒睡等各種需求后,就會發現娃好帶多了。
其實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對他的需求回應得越及時、準確,就會發現育兒過程越輕松自如。讓父母抓狂的,通常是不知道孩子的需求到底在哪里,所以可能回應錯了或根本沒回應,讓孩子的不當行為變本加厲了。尤其是當寶寶大了,他的需求也不再只是生理層面的,有很多是心理層面的需求,比如被認可的需要,被贊美的需要,都需要父母及時發現、及時回應。
陪伴者
雖然陪伴不以時間取勝,但不花時間是不可能做到對孩子的有效陪伴的。陪伴質量也不以人是否在孩子身邊論高下,而是要看用心程度、與孩子的親密程度。前面的篇章中,蔣佩蓉、林為千夫婦提出的“出席”說法很有意思,也很形象。出席孩子的成長就是要全心全意地陪伴,而且最好是父母雙方共同“出席”。
在陪伴的過程中,還有一點值得提醒,就是父母自己的情緒狀態。焦慮、情緒難以自控型父母的陪伴,對孩子不但無益,可能還會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善于調試自己,用飽滿的精神狀態去陪伴孩子,要有投入感,珍惜、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光。要知道,和孩子親昵的時光并不很長。
發現者
如果說有誰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伯樂的話,那應該是父母??上Ш芏鄷r候,父母都對孩子的優勢、特質視而不見,卻喜歡用孩子的劣勢和“別人家的孩子”相比。發現孩子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我們要發現專屬自己的“與眾不同的孩子”,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養育方式。只有發現孩子的特點,用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才能激發出孩子的內在潛力。二是我們可以去發現孩子帶給父母的成長。當父母能用平等、尊重甚至敬畏的眼光去看待兒童的時候,會發現孩子身上是具有無窮的生命智慧的,他的活在當下,他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都可以反過來滋養我們的生命和成長。
播種者
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父母也不例外,我們沒有辦法傳授給孩子他所需的一切知識,但只要種下樂于探索的種子,他自會去探究感興趣的一切。我們沒辦法跟著孩子一輩子監督著他,但只要種下自控力的種子,相信他能夠有一番成就。怎么讓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人?沒有辦法講很多道理,就給孩子種下寬容、和善的種子吧!
很多好的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都是小時候播撒在孩子心田的種子,隨著他的長大慢慢萌發、長高、壯大。這些種子開始都很微小,但最后往往會成為孩子走向卓越的關鍵因素。播種的方式嘛,也不難,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一起閱讀,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事情,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相信種子會一直保持活力,終有一日萌芽。
支持者
高樓大廈并不是自己平地起的,而是工人們搭起腳手架逐層建造起來的。養育也是一樣,父母除了要關心孩子、呵護孩子,還要做到能有效地支持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孩子足夠的支持,會讓孩子迅速成長。
但是,給予孩子恰當而有效的支持,是對父母角色邁向高階的更高要求。既需要父母懂得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能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既懂得在關鍵時刻給予幫助,又不是全權包辦代替。對孩子的成長既有必要的限定,但又給予充分的自由。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早起想自己穿衣服,但又穿不好,急得哭了起來。這時候,你認為什么是恰當的支持?幫他穿,省得他哭鬧?教孩子一些穿衣服的技巧,并幫助他練習?
能得到父母有效支持的孩子,更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有探索外界的內在動力。
引導者
引導型父母并不會放任孩子野蠻生長,而是會在尊重自然成長規律的基礎上加以引導,讓孩子向正確的方向成長。就像院校中的導師一樣,不會硬性規定學生做哪些課題,也不干涉研究方法,但無論學生選擇了哪個方向,都能給予很好的指引,幫助學生實現自己最終的目標。當學生找不到方向時,給予的也是啟發而不是具體的題目。引導者給被引導者的內心感受,是一步步體驗到成功的自信和喜悅。養育中,如果父母是好的引導者,孩子也能一步步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自信和勇氣,形成良好的抗挫折能力,體驗自己的成功,而不是被別人限定死的成功。
需要提醒的是,每一階段父母角色的擔當,并不是到下一階段就可以卸掉了,而是要貫穿在整個育兒過程中。
父母除了要擔當好這些角色,其實更重要的是修煉好自己。成功育兒的本質往往不是教育孩子,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