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內容摘要: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促其能夠和其他同學正常、和諧交流,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學習目標,亦是語文教學的一項主要任務,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但是當前語文教學依舊重視傳統的書面語教學,使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達不到實際要求。本人結合個人教學經驗談談看法。
關鍵詞:語文口語交際 培養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轉變傳統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強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本人結合個人教學經驗,提出如下關于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與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表達興趣
情境為強化學生個人生活體驗、拓展思維模式、激發表達欲望提供了有利環境。在教學中,老師應結合學生學習特點以及所教授內容,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情景,激發學生表達興趣,促使學生在比較真實的環境下潛移默化的學習口語交際的技巧,以此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在進行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學和做”部分的《節約用水》教學時,向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炎炎的夏日,一名同學在水池邊洗手,但是洗完之后不關水龍頭就走了,這是需要同學們上前進行勸說,讓該同學意識到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留下幾分鐘時間讓兩名學生為一組自行組織語言,之后讓其進行表演,這種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不僅讓鍛煉了同學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使其意識到了節約用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交際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表達
課堂交際氛圍的良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口語交際教學的開展情況。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不僅能夠營造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教積極教育情景,還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情,在良好的氛圍中激發對學習的興趣,主動接受新知識。
在對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石榴》一文進行教學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口語交際說一下對石榴的了解和認識,當然,有些學生還沒有見過石榴樹,只是吃過,對其認識只停留在水果外形和內部結構方面,不了解其生長情況。對此,首先讓了解“石榴”生長情況的學生對其進行描述,之后讓孩子們進行交流,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告訴其他同學,也在此過程中聆聽其他同學的描述。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融入口語交際,強化學生的表達意識,培養他們主動表達的習慣,以此提高口語交際水平。
三.課前舉行口語活動,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常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積極舉行一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活動,促其在扎實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表達水平,繼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可在上課之前,抽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到講臺上針對某個話題表達自己的觀點,該活動采用輪流的形式進行,即可按照座位順序或者學號順序參與活動。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就采用了這一活動方式,讓學生們自行發揮,自行選題,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名平時比較沉默、發言積極性較差的一名學生,他在活動中圍繞“秋天”這一話題展開了論述,首先他說是在學習《秋天》課文之后有感而發的,他首先用排比的方式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愛,然后講了喜歡秋天的原因,整個講述過程用了許多成語和優美詞匯,令我感到吃驚,沒想到他具有豐富的詞匯如、良好的表達能力。我對他表揚了一番,并鼓勵學生向他學習,豐富詞匯、提高表達水平。該教學模式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并且能夠讓老師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語文水平。
四.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
在小學教學中存在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即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的發言積極性要比成績稍差的學生的更高一些,老師們為了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往往會和成績較高且喜歡發言的學生進行互動,久而久之,就造成了課堂上參與互動、回答老師問題的學生就固定在少數學生之中,而不擅長發言且表現不積極的學生就成為了課堂上的“沉默分子”,導致這些學生越來越不愿意回答問題、和老師互動,不利于培養并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對此,老師應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對于基礎知識比較薄弱、不愛主動發言的學生,老師應有針對性地點學生名字進行發言,具體來講,在遇到比較簡單的問題時,讓基礎稍差且發言積極性不高的學生參與互動回答問題,若回答正確,老師要不吝溢美之詞,加強對學生的鼓勵和表揚。若回答不正確,老師可給予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并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還能夠鍛煉他們口語表達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結語
小學語文的口語表達交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提高的,這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探尋出一套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方法,并將其應用于日常教學,長此以往,勢必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