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香花
摘要:“物哀”在日本傳統文化與審美意識中一直都是一個特殊的審美總結與概括,它不只是簡單的存在日本文學中,也存在日本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并通過日本特殊的地理條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觀念,每時每刻都呈現出日本的宗教色彩。本文主要從“物哀”概念的形成出發,對日本文學中“物哀”的具體體現與“物哀”的正確解讀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完善。
關鍵詞:日本;文學;“物哀”
日本傳統美學理念強調真實性,即是重視藝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聯系,從日常生活細節中有感而發,而作者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誠實的原則,用于發現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復雜、浮華的美。在日后發展中,日本人的審美基石又將其升華到“物哀”,即用物哀體現出對人與事物的同情,逐漸變成日本文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
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輪回與變化,從而豐富自已的審美體驗。并將對自然生命中存在的體驗規劃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圍,當成一種文學概念與審美理論。自然美中存在的季節感與生命感是“哀”的雛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種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種范疇。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時代開始,日本文學中就出現“哀”的美學概念,到了江戶時代,《源氏物語》就開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學含義,并對“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學理念進行總結。
二、日本文學中“物哀”的具體體現
(一)《源氏物語》的“物哀”體現
從《源氏物語》整個主題構思來說,可以將這部作品分成:對人的感動,突出男女戀情、對世相的感動,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嘆等三個層次,而“物哀”是思想結構的中心。從日本獨特的美學觀點來說,“物哀”即是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說是對人生一切不盡人意的哀感。例如在《源氏物語》中,描寫了人生不同的真實情感:“在人的種種情感上,只有苦悶、憂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動”、“凡高興、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稱為‘哀”、 “說‘物哀就是善于體驗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滲入到心靈”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種情緒,它不僅是悲哀的精神”。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作者描寫的“物哀”是一種“真情”,是對自然與人生的世間百態、生命與生活的變化規律以及人生各種情感最初的真實情感。 因此,與其說他們將自然間的一切事物來比作人情,不如說是以人的心去體驗、感受世間萬物。因為這些都是稍縱即逝的,在人的一生中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真實的情感,所以如果以真實的情感為出發點,那么在悲哀以外的怒、哀、樂、苦和愁等各種真實情感都可以稱為“哀”。由此可見,“物哀”的概念不僅包括悲哀,也包括“真情”與“同情”。
(二)《伊豆的舞女》的“物哀”體現
在《伊豆的舞女》的文字語言中,明顯弘揚與繼承了女性美感的哀愁美與《源氏物語》中的“物哀”精神,體現了深遠而郁結的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借助詠嘆方式表現出來的,賦予了舞女悲劇的情調,形成一種感人的藝術形象。這一藝術形象,在表面上修飾得非常風雅甚至是風流,交織著舞女與作者的傷感真情。例如舞女和“我”來到湯野,“我”對舞女的義兄說決定要與她們一起到下田去旅行,作者描寫了這樣的語言:“我和大家一起登上客店的二樓,把行李卸下來鋪席,隔扇又舊又臟。舞女從樓下端茶上來,她剛在我的面前跪下來,臉就臊紅了……看見她那羞澀柔媚的表情,我都驚呆了。”以及“‘喲,討厭,這孩子有戀情哩,瞧瞧……四十歲的女人吃驚地靜靜蹙起眉,把毛巾扔了過來,舞女撿起毛巾,又在擺弄席子。”故事末尾,舞女突然出現在碼頭上,只能默默無言低頭望著海,直到船已經離去,舞女才開始揮動手中的手帕,這些都表明了舞女在離別后的苦痛情感和不能主宰自已命運的悲哀情感。由此可見,作者在創造的過程中無處不流露出“物哀”美,表達了不一樣的真實風格。
三、“物哀”的正確解讀
盡管“物哀”的概念是日本文學中不可動搖的美學理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會受到我國漢字的影響,這一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方面,“物哀”的概念作為一種憂傷與哀怨的情緒,大部分的讀者在看到“物哀”這一概念時,會更多的傾向于“哀”。當然,這只是單純的從狹隘的方面來理解“物哀”,缺少一個完整性的認識。某著名作家認為“物哀”概念即是意隨心動,是人們不自覺就流露出的一種情感。另一方面,“物哀”的概念時對世間萬物所產生的一種感慨,即使我國的“觸景生情”。“物哀”也可認為是用眼睛去看待世界存在的任何事物,用心靈去體會,了解自已存在的環境中情感的所在,是人和人之間、人和事物之間所達成的一種共識。因此,“物哀”中的“哀”并不是簡單的一種哀傷,它也包括喜、怒、哀和樂等情緒。
四、結束語
價值觀不同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也不同,對“物哀”而言,它的出現能夠將日本傳統美學理念完全呈現出來。在對日本文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事先了解“物哀”概念的形成,并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了解“物哀”體現,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解讀“物哀”,與作者達成共識。
參考文獻:
[1]趙小平,呂汝泉.淺談日本文學中“物哀”的美學意義[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6):113–115.
[2]李沫.論日本文學中的“物哀”[J].才智,2014,(15):251–251,253.
[3]呂田.芻議日本文學中的“物哀”[J].金田,2015,(5):14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