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柏雪
“資本是行業的驅動力,我們希望為行業帶來聰明的錢——懂得尊重內容,尊重行業規則的錢:連接最好的生產力——最富有創造力的導演,藝人,共同為觀眾打造精品內容。”9月26日,微影時代品牌戰略發布會上,微影時代CEO林寧如此表態。微影時代推出“娛躍影業”和“娛躍發行”,開啟涵蓋內容制作、發行營銷,票務服務、衍生品開發的娛樂產業鏈布局。
今年以來,跨界影業公司的成立迎來一波新高潮。2月,小米宣布成立小米影業,目前正處在組建團隊籌備階段;7月,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聯合原潤亞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鐵銘、金山軟件創始人求伯君,宣布成立彼格影視;8月,豆瓣創始人兼CEO阿北發內部信,宣布從“豆瓣閱讀”延伸出新團隊,成立豆瓣影業。
盡管今年影市大盤回落,暑期檔、中秋檔,及至國慶檔的內地票房表現都不盡如人意,但似乎并未妨礙外界對中國電影市場未來預期的看漲,也未影響眾多不同行業、不同背景資本進軍影視業的熱情。是業務拓展和戰略轉型需要,還是商業利益驅動?各家都有自己的盤算。
微影,豆瓣:戰略升級各取所長
在今年成立的眾多跨界影業公司中,微影時代和豆瓣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兩者浸淫影視行業多年,各有優勢。微影時代旗下“微票兒”是背靠社交大鱷騰訊的在線票務執牛耳者,豆瓣則被稱為“最有情懷的文藝社區”,在觀眾群中深具影響力。此前兩者都已或多或少參與了影視制作,其中,微影時代以投資出品與發行的形式居多,豆瓣則主要參與IP轉化。分析人士認為,成立影業公司能夠讓這兩家公司更加深入產業鏈核心地帶。
此次“娛躍影業”“娛躍發行”亮相,可以看到微影時代向產業上下游延伸的努力,也標志著微影時代品牌布局泛娛樂領域的戰略升級。作為“娛躍”品牌兩大核心業務之一,娛躍影業主要從事電影投資、電影制作、劇集制作、IP開發等業務意圖“基于移動互聯網娛樂理念,打造貼近觀眾的影視作品。”林寧接受《綜藝報》采訪時表示,“不管是好萊塢還是中國,娛樂產業本質上就是內容行業,內容才是皇冠上的珍珠。”通過娛躍影業平臺微影時代希望能深入到內容行業,“連接好內容,創造好內容”。
除內容外,微影時代也在發行領域邁出重要步伐。據林寧介紹,依托此前的積累,娛躍發行在行業競爭中具備以下優勢:洞悉營銷發行環節的人才:精準大數據分析,結合市場規律預判電影消費行為變化趨勢:以社交情緒為依托制造“IP+粉絲”的互聯網效應,打造專屬于自身的四重宣發體系——擁有觸達用戶資源的票務平臺,品牌旗下過億的消費用戶;微信和QQ的社交引流能力,能夠覆蓋全國范圍的移動社交用戶;擁有多渠道娛樂生活管理生態系統實現電影、演出、體育的全領域覆蓋:精準影院地理位置和精準人群高效匹配的營銷策略。數據顯示,今年1-8月,娛躍發行參與出品/聯合出品影片20部,參與發行/聯合發行影片43部,深度參與影片覆蓋票房202億元,占2016年1-8月總票房64.3%。其中主控發行的影片為5部,首日排片率22.8%,單片平均票房1.5億元。
林寧告訴《綜藝報》記者,微影時代的優勢在于擁有用戶和大數據,擁有“洞察用戶和了解用戶需求”的能力,“過去兩年我們用微影時代品牌連接了場景、連接了用戶、連接了大數據,接下來我們會用娛躍品牌去連接內容、連接資本、連接生產力。”
對于豆瓣創始人阿北來說,具有互聯網社交屬性的豆瓣成立豆瓣影業是水到渠成。阿北在內部信中表示,豆瓣影業是豆瓣閱讀的自然延伸,“正如豆瓣閱讀是寫作者的平臺,我們也想給電影創作者提供平臺,希望編劇和導演,特別是其中年輕的創作者,圍繞在豆瓣原創故事周圍做出部部好電影。”
這是豆瓣繼2015年6月成立唱片公司后,再次成立新公司拓展文化垂直領域。作為國內最大的文藝社區之一,豆瓣沉淀的優質原創內容是其優勢資源。今年5月,豆瓣閱讀“影視改編”欄目上線,通過引入編劇、制片方等創作者,使豆瓣閱讀上的作品有機會轉制成電影。此番成立影業公司可以讓豆瓣更加直接地參與到轉制作品的投資和開發當中。
小米、新東方:覬覦已久的布局
相比微影時代和豆瓣,小米、新東方等資本可說是影視行業的“圈外人”。不過,掌控內容源頭的渴望讓他們近年來一直嘗試在影視行業有所作為,如果說以往只是在外圍尋找與影視公司的合作機會,那么成立影業公司讓他們有了發展影視業務的新平臺。
在成立小米影業之前,小米早已開始了在影視行業及內容產業上的布局。2014年小米就與合一集團(即“優酷土豆”)和愛奇藝有過資本聯姻;2015年6月,小米宣布用10億美元創建百川視頻網站大聯盟;10月,小米宣布與華誼聯合投資新圣堂,同時還將由尚雯婕運作的年輕偶像藝人經紀公司BG Fashion(黑金時尚)招致麾下。
小米影業成立后,業務將非常廣泛,包括藝人培養、影視制作、內容投資等等。這與小米互娛在游戲方面的策略十分類似。在發行方面,小米影業同樣借鑒小米互娛的經驗,采用MIUI的渠道,在小米生活、應用商店,視頻應用,以及小米手機、平板,電視和盒子等終端全面置入。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同樣很早就與電影有接觸。《中國合伙人》熱映時,俞敏洪已經開始“觸電”。2014年,俞敏洪與資深投行人士盛希泰共同成立洪泰基金,投出的第個項目就是自在影業。
卸任新東方集團CEO的俞敏洪直在思考和探索新東方的戰略轉型。此次成立彼格影視,俞敏洪顯然有著更大野心——彼格影業的業務范圍將包括電視劇,電影、網劇、網絡大電影的投資,策劃、制作與發行,以及藝人經紀等諸多方面。
“未來影視一定是教育領域不可分割的部分。”俞敏洪所說的“影視”更多是指互聯網視頻。在他看來,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僅僅停留在網絡遠程教育遠遠不夠,在“互聯網+”浪潮中傳統教育業將不可避免地卷入這場變革中。
尊重影視行業規律是關鍵
在資深電影制片人韓小凌看來大量原本與文化娛樂產業不直接相關的公司跨界做影業,與宏觀經濟形勢有關。“對于這些公司的發展而言在經濟‘新常態下,影視行業的成長性至少看上去還是比較好的。”
以小米為例。近兩年,小米經歷業績增長下滑,估值嚴重縮水的質疑。在智能手機業務上,小米遭遇華為等競爭對手越來越大的壓力。分析人士指出,小米影業對標的是樂視影業,目標很可能是為自家硬件銷售服務——在硬件比拼不相上下時,內容成為很好的差異化競爭點。成立自己的影業公司后,小米投資發行的電影可以為小米用戶提供獨家內容。此外,影片還可以衍生其他服務,包括點映、首映、粉絲線下見面會等特權,這比內容本身更有吸引力。“小米與樂視一樣都是互聯網平臺公司平臺公司需要內容,制作內容比購買內容成本更優化。從經濟學上講這是成本優化和生產線延長的方式。”韓小凌分析說。
“文藝青年”豆瓣用戶量不小但缺少變現能力,4年多時間沒有新的融資,以“慢”著稱的豆瓣終于想要加速。豆瓣影業依托的豆瓣閱讀成立4年有余,積累了兩萬多名作者和八千多部獨家作品,有10部小說售出影視改編權。豆瓣希望在電影IP熱潮中完成自己的商業化轉型。不過也有人表示質疑,在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放緩、泡沫漸漸褪去之際,豆瓣姍姍來遲,能否享受到電影市場紅利恐怕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越來越多新軍的加入,究竟是跟風投機還是將為行業注入更多新能量,提供更多新契機?年初的快鹿金融風波,不能不被行業引以為戒,能否抱持理性態度尤為重要。林寧在采訪中表示,大量資本進入對電影行業發展的影響好壞參半,一方面能促進行業繁榮,另一方面也會給行業制造新的“沖突”。“建設中國電影的現代電影工業體系,需要各種新金融手段和工具的強力支持,前提應該是法制和專業。如果資本擁有者不尊重電影內容生產的基本邏輯和規律,不保障電影創作者的自由、創意能力和想象力,會導致兩敗俱傷。”
韓小凌認為,雖然近年來各類跨界影業公司扎堆出現但沒幾家是“真正做制作”的。“現在有一種現象特別普遍:一部影片掛幾個甚至十幾個出品公司,其中很多都是參投占比很小,可能5%都不到。電影產量沒有大增,只是各家影業公司的股份稀釋了。至于拿到參與某部電影的資格后,如何在資本市場講故事,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她強調,“對于拍電影的人來說,重要的一是資金,二是劇本。進來的資源多了,資金不太是問題,這時就要回到創作本身,把電影拍好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