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蕓英
摘要:“墻”的意象在中國現代文學的作品中反復出現,意象不斷豐富。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墻”往往象征著束縛、禁錮、使人性格異化的封建禮教的力量,象征著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對自身生存狀態的探討,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及情感的疏遠和生活的苦悶。
關鍵詞:中國現代文學;墻;禮教;生存狀態;隔閡
一、“墻”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
“墻”的本義是指用磚石等砌成承架房頂或隔開內外的建筑物。《釋名·釋宮室》中曰:“墻,障也,所以自障蔽也。”[1]是指用泥土使建筑物豎直方向的主要構件,起分隔、圍護和承重等作用,還有隔熱、保溫、隔聲等功能。后來,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墻”有了社會文化方面的內涵,它不再是單純的建筑存在,而是成為了封建秩序和規范的象征。
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下》里記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父母國人皆賤之。將“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視為卑賤之事,可見“墻”在當時被視為是具有禮制約束的物體,是秩序和規范的象征。
同時“墻”作為一種意象,被寫進不同文學作品中,被賦予了情感與禮教、理想與現實、自由與禁錮等內涵,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
“墻”在古典文學中象征著男女之別、男女之防、男女之隔的倫理秩序,是禮教之墻、倫理之墻。《詩經·鄭風·將仲子》中:“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然此女登墻窺臣三年,至今未許也。”元稹《鶯鶯傳》中“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宋詞中有“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在這些文學作品中,主人公用逾墻、跳墻這種有違封建禮教的“大逆不道”的行為來實現他們對愛情的追求。可見“墻”不再是單純的建筑物,而是被賦予了封建倫理秩序內涵,成為文化障礙的隱喻和象征。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關于“墻”的意象,象征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冷漠、疏遠和生活的苦悶。“墻”在這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堵厚厚的“心墻”。
“墻”作為一種意象進入文學創作領域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橫亙于男女之間的封建禮教的象征體;是束縛人、禁錮人,阻隔理想與現實的“心墻”。這堵“墻”有著強烈的象征意義和深沉的文化內涵,深深扎根于中華文化之中。
二、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墻”意象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學在語言形式、文學形態、文學內涵以及文學觀念上都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新的更迭。在創作方法上,中國現代文學是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征主義、現代主義的多元共存。作為古代文學理論范疇的“意象”在現代文學作品中也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在這眾多的意象中,“墻”更是反復出現,承載著這一時代人們復雜的情感和經歷,有著它特殊的時代表現和文化內涵。
(一)封建禮教的象征
中國現代文學自20年代起迎來了發展的第一個高潮。這一時期中國現代文學最顯著的特征,一是在形式上突破了三千多年來的文言文體,建立了白話文學新文體,跨入了世界現代文學的行列;二是在內容上積極為民族啟蒙而高歌,為人民覺醒而吶喊,為推翻“吃人”的舊制度發出憤怒的吼聲。其間,作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文化新軍。魯迅,就是這其中最偉大最杰出的代表。“墻”的意象在他的筆下多次出現,深刻揭示了舊禮教這堵厚重的“高墻”對中國人民的迫害。
代表作《故鄉》中這樣寫道: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2]
書中的“我”是帶著對故鄉深深的思戀回到故鄉的,然而離鄉之時卻背負著沉重的疏離感和被放逐感。其中描繪的看不見的高墻象征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閏土恭恭敬敬的一聲“老爺”,讓“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2]這堵可悲的厚障壁就是魯迅所憎惡的“看不見的高墻”,他深切地期望拆這堵高墻,因此在《故鄉》的尾聲中,“我”真誠地期盼下一代的宏兒和水生“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魯迅在其它小說中也多次著力描畫了這堵無形的高墻。我們在《藥》的革命者夏瑜和華老栓之間,在《祝福》悲苦的祥林嫂和魯鎮幸災樂禍的人們之間,在落魄的孔乙己和咸亨酒店的酒客之間,在《阿Q正傳》“被碰墻”的阿Q身上,都可以看到這堵高墻森然可怖地矗立著。正如魯迅在《華蓋集·“碰壁”之后》里說的:“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4]然而在“高墻”背后,并不意味著人們是毫無作為的,魯迅努力從知識分子的歷史命運與道路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新的人生思考——“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這里,他提出了毀墻尋路的主題,有著很強的探索精神。
(二)對人的生存狀態的思考與探索
20世紀初期中國現代文學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作家的主體意識更加強化,更注重向生活的深層突進,文學呈現個性化風格和多樣性發展。40年代是中國小說意象藝術走向多元與成熟的時期。作家們采用意象化的創作方式,對人的日常生活進行開掘,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關注,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和人生哲理。大凡人生必然帶有苦難和困境,這些困境像無法推倒的“墻”一樣時時縈繞在你的左右。“墻”在這里象征著人生處處會遇到的生存困境——孤獨、痛苦、恐懼。
張愛玲對意象的運用歷來是為人所稱道的,夏志清先生所說:“憑張愛玲靈敏的頭腦和對于感覺快感的愛好,她小說里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5]在她的筆下,帶有蒼涼意味的意象隨處可見,如風、墻、窗、鏡、月、胡琴等。張愛玲的代表作《傾城之戀》中對“墻”的描寫就尤為突出。
《傾城之戀》有兩次寫到墻,一次是流蘇和柳原散步時來到了一堵灰磚砌成的墻壁旁:
那堵墻極高極高,望不見邊。墻是冷而粗糙,死的顏色。她的臉,托在墻上,反襯著,也變樣——紅嘴唇、水眼睛、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張臉。柳原看著她道:“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6]
作者以這堵泛發著“死的顏色”的墻,思考著文明的崩潰,思考著地老天荒,拷問著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脆弱。在這里,“墻”的意象明顯帶著張愛玲對文化與文明的哲理之思。
其后寫道:
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墻,一定還屹然站在那里。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墻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仿佛做夢似的,又來到墻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于遇見了柳原。[6]
在這里“墻”浸透著一股深沉的悲劇感和蒼涼感,卻又讓主人公有了些許的安慰。張愛玲用自己蒼涼的筆調利用“墻”的意象解構了人生處處會遇到的生存困境。
(三)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障礙
墻的本質既是人類避風御寒、防止侵害的建筑構成,又是房屋園囿、生活界域的一種標志,這就使得墻具有封閉性、防御性的特征。作家們于是發現了“墻”的具有封閉性、防御性的特質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所存在的障礙有某些相似之處,“墻”成了創作主體“隱含寄托”主觀情志的載體,時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象征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錢鍾書的《圍城》表現了整個戰爭年代人們獨特而普遍性的生活狀態:茫然,焦躁不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不用談人生價值的實現。這種狀態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冷漠以及個人的孤獨感造成的。人與人之間豎起了厚厚的“心墻”,難以擺脫困境。《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身邊有四個代表性的女性: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他與鮑小姐是激情所致,并無真情;與蘇文紈不愛卻因優柔寡斷而糾纏不清;喜歡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卻隔膜不斷;與孫柔嘉結為夫妻也只是因為不討厭且別人覺得他們最相配。對于自己的婚姻,方鴻漸感覺如同被困在一個圍城里,迷茫而郁悶。他不禁慨嘆:“老實說,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后,你總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總之是不拆除“心墻”,人生到處是圍城。
《圍城》是一部富有哲學思考的作品,作者想展示的不僅是一種“圍城里的人想出來,圍城外的人想進去”的戀愛哲學,更是將對知識分子弱點的思考上升到整個人類的背景下,使人看到知識分子的弱點不是一部分人的,而是整個人類的,這個反思層次是相當深刻的。
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寡婦白流蘇因為香港的淪陷而獲得愛情和婚姻,他們結婚并不意味著兩人有了真愛,“她始終沒有徹底懂得柳原的為人”,兩人的內心深處依然充滿著隔膜、孤獨和荒涼。表面上看著灑脫的雙方都企圖讓對方掌握在自己手中,內心的孤獨甚至恐懼是無法掩蓋的。那墻極高極高、望不見邊。墻是冷而粗糙、死的顏色。……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也許還剩下墻。
“墻”讓人想到的是隔膜,流蘇與柳原之間也是隔著一堵無形的墻。城墻的“極高”、“冷”、“死”的顏色時刻提醒著那境況下人與人之間既相互猜疑又不得不相互依靠的脆弱矛盾心態。
三、結論
綜上,我們發現,墻不僅是作為一種建筑物而存在的,而且是作為一種意識、觀念存在于社會生活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墻已經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墻作為文化現象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它與人們的社會生活乃至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在文學創作領域,“墻”被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寫進不同文學作品中,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尤其是這個對于中國來講有著特殊意義的戰爭時代,“墻”更是被反復寫進現代文學作品中,墻的意象不斷豐富,墻的存在象征著秩序和規范的存在,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離,象征著人的生存困境。
參考文獻:
[1]漢代劉熙.《釋名·釋宮室》.
[2]魯迅.故鄉[A].魯迅全集.1[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A].魯迅全集.7[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魯迅.碰壁之后[A].魯迅全集.3[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6]張愛玲.傳奇[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7]屈光.中國古典詩歌意象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2,(3):165.
[8]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