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楠
摘要:文學藝術對于學生來講非常重要,其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很多年以前,我國在對教育進行改革時就已經強調了對文學的重視。從中學階段到大學階段,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文學欣賞類的課程。學校期望學生能夠通過對文學知識的學習來提高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從而感受文學作品中所傳達的精神內涵。本文將從文學作品中所體現的人文素養角度出發,提出高中如何利用文學藝術來培養高中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文學藝術;高中生;人文素質;養成
作為一名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無論價值觀體系、審美取向、審美能力都處于養成與培育階段,而如今多元化文化發展視閾下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培育自身健康的審美價值訴求。文學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一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形式,通過語言文字描繪的大千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能夠對我們的人格、品質、精神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方面應當重視文學藝術魅力作用的發揮,并且在高中的課程當中開展了文學作品的欣賞課,學校希望我們能從正確的途徑去感受人文素養,形成屬于自己的、科學的道德意識。
一、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素養
一直以來,學校都比較思考如何培養我們的文學素質。很多老師也在從語文學科的角度思考如何教導我們更多的文學作品,希望我們能從文學作品中領悟到人文思想。世界上有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包含著人類文化的精髓,對文學作品的品讀能夠使我們感受到文學作者對社會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思考,也能夠體會到人類生命的價值所在。我國作家王蒙曾提到,生活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詩意的,如此的生活才能夠使人們感受到人生的意義所在。如果人一生中缺失了文學藝術的美感充實,就會留下深深的藝術遺憾。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該全面發展,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感受人文精神的傳承,受到文學作品的感染[1]。
學校為了使我們能夠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培養出人文素質,一直都期望我們能夠閱讀更多的文學書籍,并探討在閱讀了書籍以后的感受。學校期望這些文學作品能夠展現出其獨特的文學藝術魅力,感染我們,使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受到文學藝術的熏染,從而擁有更加廣闊的胸襟和人文情懷。學校曾開展了文學作品閱讀的講座,并邀請同學們分析自己所喜愛的文學作品。同學們在一起討論充滿榜樣力量的各種作品和人物,學習保爾·柯察金的身殘志堅,學習各種環境背景下的人性光輝。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通過更立體豐滿的形象,為我們樹立了標桿。在閱讀潛移默化的熏陶下,那些跨越國度和語言的共性人格力量被我們所珍視,更加熱愛和平并且能夠自強不息,形成更加堅韌的品格[2]。
二、利用文學藝術魅力拓寬高中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
第一,充分利用文學藝術魅力,有效的拓展高中生人文素養形成的寬度。高中語文教學內容中集中融合了古今中外、古往今來的優秀文學作品,在對其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知其中的文學魅力,感知其教育功能,進而影響自我人文素養的養成。例如: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會特別的提到文學作品中的優秀詞句,并為我們延伸課文之外的閱讀內容。老師還為我們推薦了很多的外國名著,并且要求和督促我們學習中國的古典名著,其中《紅與黑》、《童年》等赫然在列。在課文當中有關于《紅樓夢》以及其他幾本名著中的相關內容,這些文學作品中還有告誡人們做人道理的一些名言警句,老師期望我們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下能夠認識到誠實做人的重要性,也希望我們能夠擁有不去的品質。
第二,善于運用優秀閱讀材料中的文學藝術培養自身時代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優秀的圖書是學生們的精神食糧,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學生的營養。”在學習相關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要養成摘抄名言警句的習慣,如在范仲淹《岳陽樓記》中,不僅應該看到自然世界的美,同時應該深刻認知其中所體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族情懷與社會責任意識。
第三,可以結合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學活動激發閱讀興趣,進而形成對于文學藝術的探究,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青年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例如,學校可以開展以名著讀后感為主題的征文比賽,這樣可以有效激發高中學生在競爭意識驅動下去閱讀名著、感知名著,認識名著,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深刻體味名著中的文學魅力,通過自身建構養成高尚的情懷。
三、結論
對于高中生來說,閱讀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還是為了活躍自身的思維。我國科學院當中的文學人員就曾經指出了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其能夠通過自身的文學魅力來凝聚讀者的思想,使閱讀者擁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學校一直都希望能夠教我們做人,教我們學會用創造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來感受文學作者的精神世界,并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精神,對其進行傳承和升華。
參考文獻:
[1]孟玲.用文學閱讀拓展人文素養與價值觀的養成[J].語文建設,2015,10(12):77–78.
[2]駱兵,王中云,趙騫,等.論國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10(08):32–37.
[3]薛勝男.網絡文學環境下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特色探討[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1,08(06):53–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