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了


內容摘要:產業結構的差異是理解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地區差異的核心因素。我國香港地區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為主導,香港地區的經濟增長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產業結構對本地區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便十分重要。從香港產業的整體結構、貢獻率以及計量分析角度進行研究驗證,可以較全面地論證香港地區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問題。本文研究發現,以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給香港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貢獻,但也導致其經濟的獨立性不強且極不穩定。
關鍵詞:產業結構 第三產業 金融
香港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分析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的市場化經濟體,其產業結構也由市場來自由調配。二戰結束后,香港利用后發優勢及自身優勢,僅用幾十年時間便完成了發達國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進程。香港的產業結構首先很快地由轉口貿易為主的第三產業主導轉變為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主導,隨之迅速地進化為以專業服務等第三產業為主導的國際金融中心。
本文分析了1990-2013年期間香港三次產業結構發展情況。第一、二次產業共占GDP比例從20.47%下降至7.14%,第三產業的GDP增長了402%,占比從79.48%增加至92.86%,而整體GDP增長了330%。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保險業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也不斷上升,其在本地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7.93%上升至2007年的19.54%,現占比為16%左右。
普遍認為,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發展是產業結構優化的象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以金融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產業結構無疑是“高級”的。然而,這是否也意味著產業結構布局的優化?產業結構演變的分析包括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維度。干春暉等(2011)分別使用泰爾指數(TL)和TS值來衡量產業合理化、高級化的問題,本研究總結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產業結構合理化指社會資源在各產業能夠被有效使用以及產業比例和結構的合理分配,因此需要分析生產要素的投入結構和產業結構是否因此被有效配置。泰爾指數又稱泰爾熵,一開始被用作衡量地區收入差距的指標,能夠表示的是產業結構偏離程度(馮科,2014)。計算公式為:
其中,i代表產業部門,Yi代表該部門的生產總值,Y代表本地生產總值,L代表就業,n代表產業部門數(本計算即一、二、三產業)。當該值為零時,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相同,不再存在部門之間勞動要素的流動的必要,TL越趨于0代表產業結構越合理。研究數據由1990-2013年香港統計年鑒中按經濟活動分類的國民生產總值分類加總得出。
經計算,得出如圖1所示的1990-2013年香港產業結構合理化指標??梢钥闯觯琓L值由1990年的0.07迅速下降至2013年的0.01,說明在分析年間香港的產業結構向合理化不斷發展,服務業帶動了整體GDP的增長。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以第三產業的發展為標志。本文使用TS值(第三產業產值和第二產業產值的比值)來評價香港的產業高級化程度。由圖2顯示,TS值從1990年的3.94增加至2013年的13.11,產業朝服務化方向不斷發展。從曲線的斜率來看,2008年前較大,說明香港在此之前的第三產業處于高速發展時期。自2009年后,曲線斜率趨于平緩,可見香港的服務產業已進入穩定成熟時期。綜上所述,香港的產業結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仍然不斷朝著服務化的方向發展,其產業結構也日趨合理和高級化。
產業貢獻率與產業拉動率分析
產業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指某一產業部門生產總值增加值的增量所引起本地生產總值的增加值。
產業貢獻率=某產業GDP增量/GDP增量
產業的拉動率=GDP增速×該產業貢獻率
《中國統計年鑒》對以上兩個概念的統計周期為一年一次,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分析從1990年至2013年并以年為單位。值得注意的是,要使貢獻率和拉動率具有可比性,其計算中的增加值和GDP都必須是不變價的,因此以香港統計局公布的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數據為基期計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各產業生產總值。無論是金融及保險業還是整個第三產業,在這13年間對整個本地生產總值貢獻率和拉動率都極不穩定(見圖3、圖4、圖5)。金融保險業的貢獻率低至-197.38%,高達737.84%,拉動率低至-3.39%,高達4.74%。第三產業的波動更明顯,貢獻率在-108.19%至625.57%之間劇烈波動。兩者波動趨勢基本一致,幾次波動主要集中在1998年-1999年期間、2001年美國“911事件”期間以及2008-2009年期間。
1998-1999年亞洲金融危機是期間的第一次考驗。1997年開始,美元在貨幣市場上不斷增值,以出口貿易為主的亞洲國家及地區出口銳減。7月,亞洲金融危機開始爆發。香港的金融保險業增加值(不變價格,以下皆同)在1998年下降了178億港元,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在1998年和1999年分別下降379.54億和281.06億港元。這次金融危機波及整體經濟,三次產業經濟都出現大幅下滑,失業率則在期間高達6.2%。在此期間,金融保險業與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分別下降178.05億港元和379.54億港元,GDP下降1019.68億港元,導致金融保險業的貢獻率高達58.92%。分析拉動率更為直觀,由于貢獻率為正數而GDP增速為負數,1998年金融保險業的拉動率低至-1.32%。1999年整體經濟與金融保險業已開始復蘇,第三產業的本地生產總值增加值下降了281.06億港幣,貢獻率低至-85.54%,拉動率低至-3255.93%。1997年正值香港回歸,中央政府將凈值為1971億港幣的土地基金全部移交給特區政府,此舉極大地提高了特區政府的外匯和財政儲備以干預股市及期指市場,并最終成功擊退國際做空勢力。同時,人民幣不能自由兌換,保護了人民幣免受貶值且避免了貨幣危機的進一步擴大,也進而保護了與美元聯系匯率制度下的港幣。
2001年的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沉痛打擊美國甚至世界經濟,對香港金融保險業產生了沉痛打擊,致使作為“小型開放型經濟體”的香港經濟下滑。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降至0.3%(不變價格),但金融保險業的增長率卻下降至-4.89%,導致該年金融保險業貢獻率跌至-197.38%,拉動率跌至-0.6%,并致使失業率在2001-2003年從5.3%上升至7.3%。2003年金融保險業與第三產業貢獻率再次出現負值,主要原因在于2003年初爆發了非典疫情(SARS),香港整體經濟大幅下滑,但對第三產業影響不大。
2008年貢獻率與拉動率出現了分析期間的最大異常值,這次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引起的。這場危機不但對金融領域造成沉重打擊,更導致全球實體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攀升,一些對美國經濟依附性較高的國家甚至出現經濟衰退現象。香港經濟再次受到重創,恒生指數從2007年10月的最高點31958.41點暴跌至2009年4月的11344.57點,2009年失業率高達5.4%。在此期間,金融及保險業與第三產業的貢獻率暴增,兩者在2008年的貢獻率曾分別高達737.84%和625.57%,原因在于金融保險業與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的大幅下滑超過了整體本地生產總值的下滑幅度,對期間整體經濟的走勢產生負面影響,金融保險業與第三產業的拉動率分別跌至-3.39%和-136215.50%的歷史最低點。2008年金融保險業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7.34%(不變價格),第三產業本地生產總值增長率則下降了31.82%。2008-2009年香港經濟增速明顯出現后退,本地生產總值分別下跌了0.46%和3.4%。香港的金融保險業與第三產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與拉動作用無疑很大,1990-2013年間兩者貢獻率平均值分別高達51.16%和171.55%,拉動率平均值分別為0.64%和2616.31%。這一數字更說明了香港經濟對以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依賴度太高,經濟系統比較脆弱。
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分析
以貢獻率的概念得出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結果是以年波動的,是靜態概念。要對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出基于數據統計性質的實證分析,必須動態地考慮到時間的維度。向量自回歸模型(VAR)采用多元時間序列,不需要任何事先約束條件,動態分析幾個內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因此,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可以在統計性質上分析統計年間香港金融保險業及三次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數學表達式為:
yt=Φ1yt-1+…+Φpyt-p+Hxt+εt(t=1,2,…,T)
在數據上,依然采用1990-2013年香港三次產業(扣除金融保險業)和金融保險業的生產總值與本地生產總值,并進行對數變換分析,其中GDP、FIR、SEC、THI、FIN分別代表了本地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LogGDP)第一、二、三產業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和金融保險業生產總值的自然對數,在計量軟件上選擇了Eviews7.0。建立VAR模型必須要確定滯后期(Lag Length),在確保完整反應所構造模型的動態特征并保證模型參數估計量的有效性的前提下,找到合適大小的滯后期。通過最優滯后階數選擇標準功能,確定最優滯后階數為3。
脈沖響應函數可以觀察在一個單位標準差的沖擊下,內生變量的值在現期和之后的多少期會發生變化以及發生多大的變化。由圖6的脈沖響應函數圖可以看到,當相應產業發生變化時,香港的GDP會發生多大和多久的變化。當在本期給第三產業或金融保險業產值一個單位正的沖擊后,本地生產總值便在第1期達到最高點并開始上下浮動,且在第17期之后沖擊影響不斷減小逐漸趨向于零??芍?,第三產業與金融保險業的沖擊會給本地整體經濟帶來顯著的短期同向沖擊,但這一沖擊無法帶來持續的效應并產生穩定的拉動作用。
方差分解分析各種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改變的不同程度,從而研究出香港的哪些產業對整體GDP的影響更大。由圖7可以看到,第三產業對整體經濟的貢獻率最大,在第1期最大達到了99%,隨時間推移遞減并在第10期達到穩定狀態保持13%左右的貢獻率;第二產業的貢獻率在第1期達到43%的峰值并逐步遞減;第一產業貢獻率長期處于低位;金融保險業在第1期也達到最高貢獻值10%,隨后在5%-7%之間上下浮動。
綜上所述,香港的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是最大的,其中的細分產業金融保險業起著重要作用。這一拉動作用在短期內十分顯著,然而波動幅度較大且作用在長期逐漸減少,無法為經濟增長帶來穩定持續的影響。
結論
1980-2013年統計年間,香港的第三產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占比不斷攀升,現已達到占整體本地生產總值93%左右,其中金融保險業在本地生產總值占比高達16%左右。產業高級化與合理化指標都顯現香港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升級。無論是從貢獻率與拉動率的概念分析,還是以統計分析模型來看,都應對香港第三產業尤其金融保險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進行肯定。然而,這樣的產業偏向性給香港經濟帶來增長的動力,也導致香港經濟抵御外來沖擊能力極為薄弱。從概念和統計模型兩種分析產業貢獻程度的方法都能看出,以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動力雖顯著但短暫且極不穩定。統計周期中的幾次金融危機均對香港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較差的自我修復功能使其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恢復周期較長。香港的產業結構依賴于高度全球化的金融保險業和以貿易物流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因此在13年的分析期內,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和外部事件對香港經濟不斷造成威脅。香港作為目前我國最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合理地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自身的獨立性,從而提高抵抗外來金融危機或災難的能力,將外來影響對自身經濟波動的負作用降到最低,無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馮科.“去工業化”之都市金融中心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 2011(5)
3.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第2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