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元麗
摘 要:對于剛剛進入初中學習的學生來說,會面臨著諸多不適應的問題,其中有一點就是初中和小學教師講課方式的差異。小學階段教師講課非常細致,而且每堂課的知識也非常少,而在初中階段,老師講課節奏明顯加快,而且內容難度加深,對于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那么,學生在初中課堂上如何聽講就變得異常關鍵。聽課效果直接決定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有上課聽明白了,復習才有意義。主要圍繞初中一年級的數學學習來探討學生應該掌握或注意的聽課技巧。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聽課過程中認真聽課,即關鍵內容的具體方法;第二部分探討如何利用課堂時間進行記憶;第三部分則向學生闡述科學規劃聽課時間的具體做法;最后一部分為結論部分,總結全文,提出作者觀點。
關鍵詞:聽與記;課堂記憶;科學規劃
一、認真聽,記關鍵
對于大部分由小學升入初中或由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在新學期的各門課程中幾乎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想要記下老師在課堂上說的所有話。然而這是不現實的,老師的語速一般為每分鐘200~300個字左右,語速快的老師還會更多,嘗試將老師說的話全部記到筆記上,只會讓學生每節課都非常疲憊,而且往往容易分不清老師所講內容的主次,盡管記下老師說的很多內容,但是在匆忙的記錄中缺少思考的過程,作用并不大,也抓不住老師講的重點。所以說這種想要記下老師說的每句話的思維要及時轉變。在課堂上最重要的事并不是記筆記,而是認真聽講。跟隨老師的思路,做到全神貫注,精力集中。筆記當然要記,不然日后復習的時候會不知所措,不知道從哪開始。但記筆記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記錄重點內容。實際上,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知識點,教材中都會體現,而且還會伴隨詳細的講解以方便學生理解。既然教材中都有為什么還要記筆記呢?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就知道記筆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了。教材一般的格式是16開大概100頁左右的書,而相對應這本書的知識點記在筆記上呈現出來的樣子卻是一本32開不到30頁的小冊子。這說明筆記是對教材的高度濃縮,方便學生記憶與復習。筆記絕對不是“老師對教材的理解”所構成的另一本教材。所以在記筆記的時候,只記最重點的內容,把最“干”的東西濃縮出來,就是對一本教材的高度概括,就是知識當中的精華內容,而考試考的就是最重要、最精華的知識。學生做好筆記,然后需要做的就是反復看,反復記憶,做到爛熟于心,方可靈活運用。
二、利用課堂時間記憶
上文已經提及,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而不是馬不停蹄地記筆記。老師每講解一節新課,都會進行充分準備,包括個人備課、集體備課、電子備課,甚至有些重要的內容還需要寫逐字稿以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方便學生理解等。可以說每一次新課都凝聚了教師的心血與思考。所以只要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長此以往,定能有效構建起知識的體系。更為重要的是,記憶力高度集中地去聽講,對記憶知識的效率也會非常高。學生都有過這種經歷,即認認真真地聽老師講了一節課,然后記住了80%的內容,甚至有時候直到許久以后仍然沒有忘記,有時候甚至連老師在課堂上是如何講解的都能夠記住,這就是認真聽講的效果。也就是說,有些知識雖然沒有刻意地去記憶,但是在課堂上卻就已經記住了。這對學生的啟示就是,在課堂上首先要認真聽講,要心無旁騖地去聽,要盡量地去跟上老師的思路,而不要覺得自己不認真聽,可以通過課后自己復習來彌補,要知道自己復習效率不如聽老師講解高,而且遺忘的速度會非常快。其次,在聽的過程中要刻意地去記憶,爭取在課上就記住,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后也不要忘記及時復習,做相關練習題來鞏固。
三、科學規劃聽課重點
學生在一堂課的時間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下降的,這也就是為什么學生從小到大所有的單節課都不超過45分鐘,即使是大學每1.5小時的大課,也分為兩個課時,中間也會有5~10分鐘的休息時間。一般來說,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到20分鐘前后就已經比較分散,當然,對于不同課程的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還有知識的難易程度不同,都會有所差異,但總體上不會差異太大。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定會先講解最重要或者最不容易理解的內容,隨著學生注意力的下降,再講解一些不那么重要或者比較簡單的知識,或者干脆就直接做練習。這是符合科學規律的。學生在聽課的時候也要注意,課上的前20分鐘一定要把握好,高度集中,不要三心二意。
四、結論
總之,對于初一年級的數學學習,筆記要做好,但是也要注意方式和策略。上課的過程中還是要以聽和理解為主,做筆記只記錄最重要的內容。此外還要刻意地去記憶,爭取在課上就記住老師所講內容的50%,課后再及時復習,同時也要注意科學規劃聽課的時間,有所側重。
參考文獻:
[1]劉久成.建構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2004(1):88-90.
[2]陸書環.數學教育學概論[M].航空工業出版社,1997.
[3]黃麗.淺談數學教學中良好軟環境的營造[J].中學教研,2000(8):13-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