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艷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漁夫有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三個兒子的漁技都很平庸。他經常向人訴苦:“我真是不明白,我的捕魚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為什么這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我把長年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都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讓他們少走彎路,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
這位漁王只傳授給了他的兒子技術,卻沒有傳授教訓。對于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作為一代漁王,這樣淺顯的道理都不懂。然而,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老師中也會發生。在科學教學中,對于學生出現的一些錯誤,很多教師是以一個“錯”字給學生當頭一棒,再接二連三換學生回答,直至滿意為止;或以執牛耳者的姿勢親自加以糾正,把正確答案雙手奉上。這樣的做法往往會導致學生擔心出錯,進而不敢在課堂上發言。
對于學生出現的這些錯誤,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并能透過錯誤發現有關問題,在錯誤上面做些文章,利用錯誤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下面我以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簡單電路”一課兩次教學為例,談談如何把握小學科學課堂中的錯誤資源。
第一次教學:
(教師出示各種電路元件)師:我們來做個連接比賽。用一根導線、一節電池來點亮一個小燈泡。看哪一組最先點亮小燈泡,并畫出連接的方法。
(學生領取實驗材料,小組討論并動手操作,點亮的小組將連接方式畫下來。教師投影成功小組的連接方式)
師:這幾組的燈為什么會亮?
生:……
師:儲存在電池中的電是會流動的,它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導線流入小燈泡的燈絲,再通過導線流出,流回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閉合的回路,燈泡才能亮起來。
第二次教學:
(教師出示各種電路元件)師:我們來做個連接比賽。用一根導線、一節電池來點亮一個小燈泡,并用簡圖畫出你們組的連接方式。
(學生領取實驗材料,小組討論并動手操作,3分鐘后不管是否成功,都將連接方式畫下來。教師投影成功小組和失敗小組的連接方式)
師:這幾組的燈為什么亮了,這幾組為什么沒亮?
生:沒有成功的小組他們沒有用導線將電池的正負極連在一起。
師:有些組用導線將電池的正負極連在一起,為什么燈還是沒亮?
生:不能把導線連在燈泡的下面,要與燈泡的金屬外殼相連。
生:沒有把小燈泡接入電路。
生:電流沒有經過小燈泡。
生:我們這組成功了,是因為我們用導線把電池、小燈泡連接起來,使電流經過小燈泡,燈泡就亮了。
師小結:儲存在電池中的電是會流動的,它從電池的正極流出,通過導線流入小燈泡的燈絲,再通過導線流出,流回電池的負極,形成一個閉合的回路,燈泡才能亮起來。
師:雖然剛才有幾組沒有成功,但正是他們的努力嘗試,才讓我們更明白成功的原因。
師: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小燈泡不亮的?
師:我們再嘗試一次,有沒有信心讓小燈泡亮起來?
生:有!
一、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錯誤,變錯為寶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變化發展的,學生的表現不會百分之百地按照教師預設來進行。學生的差錯是難得的教學資源,如果加以應用,我們課堂也會因錯誤而變得有意義。
在第一次教學中,我只關注了成功的小組,而失敗小組被我忽略,他們只能作為一個旁觀者默默看著其他組成功點亮小燈泡,實驗成果得到了展示,課堂參與率大大降低。同時,五年級學生自尊心較強,一旦在課堂上出現錯誤,會覺得較為害羞,此時教師如果再加以批評或者諷刺,勢必會對學生自尊心造成傷害。當我提出“這幾組的燈為什么會亮?”這個問題時,學生是沉默的,成功的小組不知如何回答,失敗的小組更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能由教師把答案雙手奉上,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嗎?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觀念,讓錯誤體現價值。
二、教師要精心預設學生的錯誤,將錯就錯
一節真實的好的課正是有了各種錯誤,才使教學環節更精彩,教學過程才更體現出真實性。教師不但要在課前精心預設,還可及時調整教學環節,利用學生錯誤“將錯就錯”,拓寬學生思維。
經過第一次的教學,我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失敗”心里有了數,一種是沒有連接電池的正負極,另一種是沒有將小燈泡連進電路。第二次教學中,有了這樣的預設,反而想要學生出現“失敗”,將錯就錯,以此來激發學生反思自己的連接方式,找出小燈泡亮的原因。這種捕捉錯誤中的“閃光點”的思想要貫穿于每一節課中,學生得到了肯定和欣賞,長此以往,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培養。
三、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錯有所獲
學生有了錯誤,教師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教師應把它作為教學的真正起點,要站在學生的角度“順應”他們的認知,掌握其錯誤思想運行的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然后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在比較了“成功”小組和“失敗”小組的簡圖后,學生找出了燈泡亮的原因,但是這還沒有結束,我再提出“是什么原因造成小燈泡不亮的?”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失敗的原因,另一方面可以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充分討論后,我再組織學生進行第二次嘗試,這次學生已經了然于胸,使小燈泡亮起來就不是難事。學生出現失誤好像是壞事,但師生通過努力,對癥下藥,完全可以將它變為好事。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