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方青
摘 要:歷史與社會是一項綜合性課程,知識涉及范圍廣、知識體系容量大,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然而由于中學生學習的科目多、學習任務重,加上歷史與社會科目的課時安排少,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學習積極性不足。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地圖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地圖來構建知識體系,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地圖;教學;策略
一、運用地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時期學生學習的科目較多,而歷史與社會科目的課時安排少,加上學習內容多、知識體系較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感覺相對困難,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科目特點,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地圖的科學運用對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地圖能夠直觀地展示相關信息,減少了單純文字學習的枯燥性,同時地圖能夠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時間段的不同信息,對于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比如,在教學《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這節課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在中國地圖上標注平原、山區、南方、北方的不同特色,讓學生能夠通過地圖就了解大江南北人們的生活特色,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通過一張地圖認識到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之后我們還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講述自己生活的環境、民居特點及其成因,讓學生認識到經緯度、海陸位置、地形、光熱條件、降雨量等因素對于人們學習生活的重要影響,讓學生認識到小小地圖中蘊含著的科學道理,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二、運用地圖降低學生學習難度
中學時期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低,對于知識的認知能力、演繹歸納能力不足。而歷史與社會知識的條理性較強、知識密度較大,對于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學中我們要采取科學的引導策略,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加深他們的學習感知。地圖作為一項直觀性、輔助性的學習項目,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進程、更好地掌握社會發展規律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比如,在教學《多元發展的早期文明》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地圖知識進行分析,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早期文明大多出現在大河流域?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借助地圖知識進行分析討論。讓學生認識到早期文明大多是農耕文明,對于自然條件的要求較為特殊,河流沿岸大多土壤肥沃,水源充沛,能夠滿足種植需要;同時早期文明基本出現在溫帶或熱帶氣候區,因為這些地區光熱條件充分,符合農作物成長需求……正是由于這些自然因素,才造就了社會與歷史發展歷程中的優秀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發展的歷程。之后我們還可以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認識到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沿海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使當今沿海地區經濟貿易更為發達,而內陸地區逐漸落后。這樣就能夠很好地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提升他們的綜合認知能力。
三、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中學時期學生正處于各項認知能力的養成階段,也處于學習習慣的形成時期。教學中我們要認識到習慣對于學生學習發展的重要性,采取科學的引導策略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歷史與社會科目的教學中,知識體系龐大,對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技巧有著更高的要求。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地圖知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認圖習慣,讓學生對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地圖上的方向、圖例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另外,我們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綜合思維習慣,比如,在教學《探尋絲綢之路》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絲綢之路會消失?讓學生結合歷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絲綢之路是一種貿易方式,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候是貿易的主線,隨著世界以航海貿易為主的全球貿易的啟動,海運相對于陸運更為便捷、安全,導致陸地貿易慢慢衰落;從唐代以后,中國的政治、經濟的中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貿易的路線也轉移到南方沿海地區……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將各個知識點、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四、運用地圖鞏固學生學習成果
《論語》中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币髮W生在學習過程中“溫故而知新”。中學時期學生學習的科目多、知識雜,加上學生的心智發育不完善,遺忘較快。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與歸納,通過地圖讓學生不斷復習、不斷構建知識體系,提升歷史與社會的教學效率。比如,在教學《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航海的比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地圖,讓學生對比二者達到的范圍:鄭和船隊主要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哥倫布的環球航行則到達美洲、印度等地。將二者的航線進行重合、對比,也能夠很好地分析其中的區別:一個是宣揚國威,充當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者,一個則是探險尋找新土地、黃金和香料,有著直接的經濟利益目標。通過地圖既能引導學生進行原因的分析,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歸納能力。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