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松
摘 要:議論文中引用作為論據的材料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完整引用、概括引用、逐次引用、摘錄引用、解釋引用、詞句引用等。這些引用方式的選用,往往是根據材料的特點、表達的需要,有時還會綜合運用。
關鍵詞:議論文寫作;材料;引用方式
在議論文的三要素中,論據是最關鍵的一個要素。論據就是用來證明論點的材料。沒有這些材料,所有的觀點都將成為空洞無力的說辭。所以,要寫好一篇議論文,就必須恰當地引用一些能夠證明論點的材料。
可作論據的材料很多,包括概括性事實、典型的事例、數據文獻、客觀規律、科學原理、格言警句等。而如何引用材料,是很有講究的。如果材料引用不當,就可能無法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也可能使文章顯得雜亂而啰嗦,或者會淹沒了主題,影響文章的表達效果。
學生平時練習以及應試時所寫的議論文中用到的材料,從來源上講,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作者自主選擇的材料,二是題目中給出的材料。自主選擇的材料取材范圍廣泛,自由性較強;題目中給出的材料,具有很大的限制性。無論哪種材料,在文中引用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方式。
一、完整引用
一般來說,如果所引用的材料是作者自己積累的,或者是比較新鮮的,而且是大家不太熟悉的,就可以考慮使用這種方法。否則,別人看不到完整的材料,不了解完整的理解材料的內容,材料的論據意義也就會大打折扣。有時候,有些材料雖然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但篇幅比較短,這樣的材料,也可以完整引用。如,毛澤東在《愚公移山》一文中,就完整地引用了《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雖然不算太短(占全文總字數的16%),但完整引用,有利于大家聽明白,了解情節,可以幫助大家理解下文所說的內容。
有些材料,一旦割裂開來引用,就可能會引起讀者的誤解,那么就應該完整地引用。
在駁論中,為了反駁對方用以支撐觀點的材料,對方的相關材料也可以完整地引用,以避免被對方說成是斷章取義。
要特別強調的是,完整引用的材料,相對于全篇來說,一定不能太長,否則,會造成整篇文章在結構上的不協調。
二、概括引用
如果需要引用的材料比較常見,是大家所比較熟悉的內容,就可以采用概述大意的方式來引用。比如,引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事跡等材料時,就可以采用概括引用的方式。在需要引用的材料篇幅比較長,重復、啰嗦的內容比較多時,可以采用概括交代的方法來引用。如,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引用許仙、白娘子、法海的故事,就是采用了概括引用的方式。一個可以演繹成上萬字的故事,魯迅只用一百五六十個字就概括出來了。但要注意,概括引用一定要忠于原文,不能改變原文的意思,更不能對原文進行斷章取義。
三、逐次引用
對同一份材料,如果其內容較多,或者層次較多,或者涉及兩個甚至多個層面,就可以將其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幾個部分,一次引用其中的一部分。這種引用方法,一般在駁論中比較常用。比如,對方提出幾個理由,我們可以針對他的幾個理由,一條一條地去分析、駁斥他;在分別駁斥對方的論據、論證過程的時候,也會采用這種逐次引用的方法。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就分三次引用了艾奇遜的話。
在寫材料作文時,如果題目中給出的材料比較多,也往往采用這種引用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把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分別引用,并不是把材料隨意地割裂,弄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引用材料要注意層次、類別。
四、摘錄引用
有些材料作文題中,所給的材料比較多,但其中最關鍵的一兩句話概括了所給材料的中心或主旨,用這一兩句話就可以代表所給材料,那么,在引用時,就不必原文照抄,直接引用這一兩句話就可以了。如:“不為五斗米折腰”七個字,就可以概括陶淵明寧可舍棄那卑微的官職也不愿卑躬屈膝逢迎阿臾的故事,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詳細敘述故事過程了。
五、解釋引用
有些材料,如果直接引用,別人也許不容易理解,或者一下子難以接受,那么,在引用時,就可以加以簡明的解釋。這種解釋性引用,可以是先引用原文,然后進行適當解釋;也可以是在引用時就用括號將解釋的內容附加在所引用的材料后面,以方便讀者的理解。這種引用方式,主要適用于引用方言、俗語、外來語、文言文、黑話、專業術語、行業縮略語等。如,在《談骨氣》一文中,作者吳晗先引用了《孟子》中的幾句話:“戰國時代的孟子,有幾句很好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考慮到有些讀者對孟子的原話不一定能準確理解,作者接著就進行簡要的解釋:“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大丈夫的這種種行為,表現出了英雄氣概,我們今天就叫做有骨氣。”
六、詞句引用
對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詩句、文章,為了行文的簡潔,或是為了結構上的整飭等,可以摘引其中的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以概括整首詩詞或整篇文章內容,如“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就是用陶淵明詩歌中家喻戶曉的一句詩來做陶淵明的定語,簡明而又形象地表述出具有平淡自然的詩歌風格的詩人形象。有時候,在引用那種大家都熟悉的事件作為論據時,可以用事件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來代替整件事情。如用“拍案而起的聞一多”來概括當年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怒起抗爭的聞一多形象,寥寥八個字,蘊含了相當豐富的內涵。
當然,議論文引用材料的方法不僅僅以上所述的這幾種,在具體的寫作中,往往是多種方法結合使用的。至于具體使用哪些方法,主要是根據證明論點的需要,不必刻意選擇。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