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秀
摘 要:初中二年級是承上啟下的一年,同時也是比較“尷尬”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既沒有初中一年級時的緊張狀態以及適應的階段,也沒有初三復習時的身心疲憊,而且所學的內容中有很多都是延伸性或者與高中接軌的知識,在中考階段考查的比較少。而在初中階段的音樂學習則并不會受到過多影響,因為中考并不考查音樂知識,所以學生在初二階段可以利用比較多的課余時間來認真了解、學習音樂。主要探討初中二年級音樂學習的方法,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學生要學會不斷地感知音樂;第二部分則闡述注重音符的構成對學生學習音樂的作用與意義;第三部分討論時常聯系的重要性;最后一部分為結論部分。
關鍵詞:感知音樂;音符;方法
一、學會感知
感知對于學習所有人文學科以及部分自然科學來說,都是最基礎的學習方法。不會感知,那么在學習音樂、美術時則會喪失最基本的洞察力。所謂感知,就是指用自己的身體器官去感受、了解,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共鳴,了解作者的“此時此心”。音樂本身就是聽覺的藝術與享受,我們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主要是以聽覺系統作為中介,進而將聲音信號傳輸到大腦,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那么,在這個將聲音信號轉化為享受的過程中,感知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由于我們有感知能力,才能聽出音樂本身之外的內容。對于不同知識結構、學術背景的人對于同樣的事物是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關注點的。音樂家聽到音樂,會著重感受音樂的魅力以及表達的含義與感情;詞曲創作家聽到音樂,則會更加關注詞曲的譜寫是否可以更加完美;而社會學家聽到音樂,則可能會更加注意該音樂的創作背景以及社會意義,甚至揭示出的歷史知識等。那么對于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結構和體系,認真能力也有待提高,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許還只是停留在“好聽”階段,所以要利用好課余時間,增加自己對音樂的感知,逐漸提高自己對音樂的感知與把握能力。盡管學生日后可能并不會繼續深入學習音樂專業,但是最基本的感知音樂的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應該有所掌握與了解,同時這也是對個人素質、個人修養的有力補充。
二、注重音符構成
音符是音樂構成的基本元素,作曲家創作一首曲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音符表達,將各個高低不同的音符進行羅列,然后再將其進行各種形式的組合,以使得曲子動聽入耳。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想要比較初級而又系統地了解音樂,首先要學習的就是音符。正如去武術學校學習武術、功夫的人們,師傅讓其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扎馬步;一心報效祖國,想要上陣殺敵的士兵們,進入軍營后的第一件事以及很長一段時間內的活動往往是進行各種訓練。以上例子只是為說明一個道理,世間萬物萬事的發生發展都是一個需要人為、主動學習的過程,而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如果想要系統、扎實地掌握,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從最基本的內容開始,完整地學習。所以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首先要對音符有一定的了解,明白音符的分類、數量以及構成方式等。可以說,熟悉了音符的構成,便可以進行一定的、相對比較簡單的音樂創作,這對于學生學習音樂是大有裨益的,而且如果學生的“作品”得到了教師的認可,那么也會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更加愿意進行創作。
三、時常練習
以上闡述了初中二年級學生學習音樂的指導理念,既要學會感知,提高感知音樂的能力,又要掌握對于音符構成的基本規則。文章在該部分要探討的就是練習的作用。在英語中有這樣兩句諺語,“practice makes perfect”“if you want to succeed in doing sth,just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實際上,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諺語,如“熟能生巧”等,意思說是,練習對于某項技能或者掌握知識熟悉程度的意義。練習往往通過不斷重復,來加深人們的印象,同時,在重復的過程中產生思考,進而探索出更加高效的學習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重復并不是機械的重復,那樣的重復意義并不大,只會增加熟練的程度,不會讓人學到實質性的知識。這里的重復是指摻雜思考與辨證的重復,也就是說在不斷重復進行的過程中反復嘗試,進行思考,進而不斷總結,以獲得能力的提升,這也是練習的真正目的與意義所在。
總之,初中二年級的音樂學習可以大有所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對音樂的感知,以提高能力為目的。同時,還要了解音樂的最基本構成元素的知識,也就是音符的學習,要做到比較完整地了解、學習一門學科,從而獲得全面的認識。最后,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理論知識之后,還要多加練習,提升自己的興趣,在練習的過程中不斷總結,進而逐漸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