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桃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更要有素質教育意識,給本門課程真正為基礎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使數學課成為親切易學的實用課程。
一、摒棄枯燥冗長文字內容,使用圖片、聲音、動畫等手段,使數學教學基本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效果
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認知和情意兩個系統共同參與的,由認知活動逐步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點構成智力因素(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五種心理素質),而由意向活動逐步形成的穩定的心理特點構成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種因素),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
學生初步認識新知識點時對它充滿好奇、滿懷興趣。比如,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學生在低年級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過初步印象,但對于它們的構成、各部分名稱、分類等沒有具體認知和研究。我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生活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提出為什么長方體會呈現出各種形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變化?你想到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討論思考,從而激發研究的氛圍和激情。
那么在數學課上,如果直接生硬地傳授觀點,就不能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甚至會使他們失去原先的興致。這就必須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和重新感受知識的內涵。
我在教學時,通過網絡搜索的大量圖片和文字說明,讓學生了解知識。這樣既糾正了學生片面的觀點又介紹了學習相關知識的用途和重要性,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明確了學習的目標。
二、注重教學過程設計、開放性課件,培養學生互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創造發現的過程。在學生學習一個知識點、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開動腦筋、大膽想象,并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課堂完整流暢,設計課件時嚴格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進行操作。這樣的教學過程確實會比較流暢,但是這樣的教學形式過于教條,讓學生有了很多束縛的感覺,而且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失去的數學教學的魅力——教學的互動性。
那么,怎么才能克服兩者之間的矛盾呢?
教學方面要有要求和規范,不能過于苛刻。要讓學生充分發揮,通過課件的互動和交互讓學生體會學習中的樂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
我想,沒有哪個興趣是單純地通過語言培養、維持的。只有動手操作,學生自己參與,了解其中的知識,掌握方法技巧,從而產生成就感,這樣才是學習的根本途徑。
教師方面,重要的是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內容應該規范化、簡潔化、智能化和人性化。我們要充分利用其展示功能,講練結合,動靜結合。
三、注意協作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
一位哲人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基于此不難理解協作學習的價值。
數學分組協作式學習不僅是一種高效率的學習方式,而且通過開展分組協作,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對于促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協作學習過程中,個人學習的成功與他人學習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學習者之間保持融洽的關系和相互協作的態度,共享數學信息和資源,共同負擔學習責任,完成學習任務。
因而每個學生在協作學習過程中都要先自主學習,然后將各自的學習成果有機地整合起來,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加上協作小組之間的競爭使學生的興趣和動力都會提高,這樣就真正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學習、在探究中合作與交流,在探究中愉快地汲取知識和形成操作技能。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
四、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感
目前的數學評價多數沿用傳統教學的評價方式,圍繞著教學中學習的多樣性。我們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評價,包括學生理解數學信息的能力、數學素養的評價,同時學生之間的協作成果進行評價。
這就需要結合過程評價、成果評價和自評、互評的新的學習模式。
過程評價是發揮評價激勵機制的有效方法,過程評價要對學生的能力提高進行評價,要讓學生在評價中學習知識,了解自我。學生自評與互評相關聯的評價方法,使每一位學生對自己的評價、對他人的評價都體現在自己的成績中,使評價成為學生學習、協作的動力。
數學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我們萬萬不能把數學教學按照學習一門學科的老辦法去講、去學、去考,那將會壓制孩子們的創造精神。要讓數學教育成為素質教育中有效教學的一面旗幟,需要大家進一步去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樊健.回歸兒童生活 提高德育實效[J].小學德育,2004.
[2]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J].小學各科教與學,20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