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生
常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趙洪生
近年來,因歷史上“歲歲豐收”而得名的常熟市圍繞“發展現代農業、活躍農村經濟、致富廣大農民”的總目標,堅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注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收到了較好效果。
截至2015年底,全市農村一、二、三產業交融發展的農業企業共有18家。初步調查表明,這18家企業有六個特點:一是分布面廣。全市11個鎮(區)中10個鎮(區)都擁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企業。二是頗具規模。這18家農業企業,2015年固定資產8.16億元,當年銷售收入15.89億元,實現利稅1.32億元,創匯632萬美元。三是特色經營。生產、加工、經銷的農產品以稻米、蔬菜、水產為主,也有林木、茶葉、水果等產品。四是聯結千家萬戶。使一大批農戶從產業化經營中分享成果,得到實惠。2015年這18家企業共與9.66萬農戶聯動,吸收社會就業10萬多人。五是開放度較高。這些農業企業的生產加工,以本地為主,也有跨村、跨鎮、跨市、跨省的基地,銷售網絡得益于電子商務和現代營銷而遍布城鄉,有的還走向國外。六是實行雙向融合。大多是以農產品的生產為基礎,逐步融入加工和銷售,一、二、三產業順向融合,也有以大型超市為依托,到農村建立生產基地和冷藏設施,實行三、二、一產業逆向融合。常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雖尚屬起步階段,但已顯示了突破傳統農業的優越性和超越單一生產的強大生命力。
(一)發展了現代農業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辟了發展現代農業的新路徑,展示了新常態下農業轉型升級的蓬勃生機和發展潛力。2012年5月成立的江蘇勤川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萬畝優質水稻基地,致力于優質大米的生產經營。在種植上推廣優良品種,采用有機種植技術,“勤豐一號”大米獲評“全國金獎大米”,成為群眾歡迎的“放心米”、“精品米”。該公司斥資500萬元,引進世界先進的“佐竹”稻米加工設備,集大米除塵、去雜、色選、拋光、檢測、包裝等工序于一體,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加上稻谷全在恒溫冷庫儲存,降低了蟲害發生的概率,確保了勤川大米色澤亮麗、口感香糯、品質純正。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打開市場,拓寬銷路,2015年銷售額達1300萬元,比上年增長2倍多。創辦于2000年12月的金唐市水產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水產品養殖、加工和銷售。公司擁有自建基地4383畝,并與水產專業合作社的養殖農戶聯合養殖13270畝,專業養殖魚、蝦、蟹,已成為常熟地區唯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準的出境水生物養殖注冊基地,2009年獲農業部認定水產品健康養殖示范場。還建立較大規模的速凍和魚干制品加工基地,擁有標準化生產加工廠房3000平方米,100噸到150噸冷庫6座,生產加工線2條。產品暢銷全國各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我港澳臺地區,是常熟唯一的陽澄湖大閘蟹出口企業。
(二)推動了農村改革
常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也就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這幾年,常熟作為江蘇省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在推進農村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首先是注意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地制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種田大戶、家庭農場、村辦農場和農村專業合作社,為領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龍頭企業創造了主體和人才條件。并且,在放寬政策、支持創業、搞活經營、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方面制定了許多扶持措施,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鋪設了通道、優化了環境。還圍繞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創新工農協調、城鄉一體的體制機制,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注入了動力和活力。如創立于2002年5月的江蘇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生態農業和環??萍籍a業為支柱的農業龍頭企業,專業處理畜禽糞便、秸稈等農業固體有機廢棄物,生產系列有機肥料,并創辦了家庭農場,發展優質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構建了循環農業產業鏈,延伸了現代農業價值鏈。2015年,共處理農業廢棄物10多萬噸,生產農用有機肥4萬多噸,水稻產業化生產不僅直接經營農民流轉土地2000多畝,吸引周邊37個家庭農場4800畝農田入合作社經營,還拓展到黑龍江省、安徽省,總面積達2萬多畝,經營總收入8000多萬元。李克強總理曾親臨視察,對田娘公司的改革和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據了解,常熟市目前擁有家庭農場90家,村辦農場6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25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9家,其中一、二產業融合的1家,一、三產業融合的16家,二、三產業融合的23家。
(三)增加了農民收入
常熟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依托農業,立足農村,惠及農民,在帶動農民致富上功不可沒。農業企業的集中生產基地,由農民土地流轉集成,每年每畝600元到800元的土地流轉費,加上安排流轉戶農民到基地勞動的工資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至于分散的生產基地,則由本地及外地農戶的承包地構成,實行企業和農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優良品種的提供和栽培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得到提高,加上企業按合同要求收購的價格上浮10%左右,使聯結的千家萬戶確實得到了實惠。有不少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有許多農戶在村辦農場和專業合作社享有股權,年終的股金分紅也使農民實實在在增加了收入。具有大型超市優勢的供銷社??吐」九c具有蔬菜生產優勢的董浜鎮聯合創辦曹家橋冷鏈配送中心,不僅在種子、技術等方面指導農戶種植,而且在冷藏、保鮮和銷售渠道方面解決了農戶最為棘手的難題,使廣大農戶的種菜收入連年穩中有升。東盾木業有限公司利用胡楊木材加工中密度板材,使本地和蘇北5萬多農戶從中受益。
(四)促進了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是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地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常熟的初步實踐表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修訂城鄉發展總體規劃,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住房向集中居住區集中,加強小城鎮建設,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等等,都有積極效應和示范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已成為當前“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進一步克服傳統觀念,創新發展理念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求各級領導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發展理念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而深刻地闡述了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新理念,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也為發展現代農業指明了方向。我們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認清國內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農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堅定不移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產業滲透、產業交叉、產業重組的自覺性。特別是要在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上下功夫,以新理念激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力,搶抓發展現代農業的新機遇,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
(二)注重農業科技進步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于運用先進技術改造農業,提高科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貢獻份額,增強農業競爭力。當前,農業生產領域的相關技術有了顯著進步,加工領域的技術則是短腿,流通領域的技術也較薄弱。從常熟18家一、二、三產業融合企業看,稻米、蔬菜、水產均屬初加工型,技術含量和經濟效益還比較低。因此,要借鑒工業經濟產學研結合的經驗,引導和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推動產業融合的科技創新,開發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培育推廣富有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適合當地種植和休閑采摘的農產品新品種。重視品牌建設,打造更多的名牌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要加強農業職業教育,著力培養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產業融合人才。還要注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發展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絡。
(三)以開放開發促農業產業鏈延伸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充分整合和利用外地乃至國外的資源、要素、技術和市場需求,通過優化重組,提高農業對外開放的水平和質量,獲得乘數效應:一是對周邊農村開放;二是對大中城市開放;三是對境外國外開放。同時加強開發:一要推進形態開發,就是在原來基礎上逐步提高“三集中”水平,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加強農業和工業園區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二要重視功能開發,就是重新認識農業,促進農業從生產功能向生態、生活功能拓展,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養老等產業的深度融合。三要突出項目開發,就是著眼農業由生產環節向產前、產后延伸,開發和建設一批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項目,推動農業產業化,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要像工業項目的招商引資一樣,加大本地農業特色和優勢的宣傳力度,推出一批就地取材的意向項目,努力引進相關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扎扎實實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共同致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和保障農民的利益,推動組織模式、經營形式、管理方式和產權關系創新,讓農民真正分享產業鏈延伸與功能拓展的增值收益。從常熟市的初步實踐看,應該說較好地體現了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的初衷,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與好評。統籌安排多方利益,特別是照顧好農民利益,要在各個環節適當配置,合理照應。在生產環節,主要是實行訂單式生產,加強技術指導,提高農產品產量,使農民生產有奔頭,收購有保障。在加工環節,主要是優先安置剩余勞動力,讓農民充分就業,獲取工資性收入。在銷售環節,主要是拓寬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擴大農產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銷售,提高農業企業的經濟效益,讓農民從股金分紅中增加收入。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鑒于農業相對來說是弱質產業,且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建議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企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財政涉農補貼扶持?,F在總的來說各級政府比較重視,項目較多,盤子較大。建議增設融合發展補貼,視企業聯合農戶規模和經營規模,給予適當扶持。農業企業的用水用電價格,參照農用價格結算。二是融資扶持,在農業信貸上給予融合發展企業優先安排,并對利用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質押貸款進行探索,對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農業企業也可輔導上市、直接融資。三是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在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適當安排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等設施建設用地。通過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于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對農村休閑觀光、度假旅游的用地需求也要妥善安排。四是注意風險管控,逐步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并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范能力?!?/p>
(作者單位:常熟市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