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友銘
培育科技創新新動能助力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科創中心建設
■蔡友銘
黨中央、國務院已把創新驅動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出臺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而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黨中央在新形勢下對上海的新要求。目前,上海正舉全市之力加快落實推進。市委農辦、市農委關于貫徹《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要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全面提升上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上海率先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科技事業發展帶來新挑戰
面對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的新挑戰,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必須補上科技創新這個“短板”,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生產效率。從供給側的要素來看,土地、勞動力、資金這傳統三要素的潛能是有限的,而像生物育種、信息化及智能裝備等科技性要素的發展空間還很大。堅持“補短”“延長”相結合,發揮市農科院特長把都市現代農業的特色功能挖掘出來,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樹立核心競爭力。以上海現代農業戰略發展需求為導向,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聚焦重大科技問題,聚集各類杰出人才,整合各方科技資源,協同創新,跨界合作,不斷創造聚變性、標志性科技成果,其形勢與任務越發艱巨。
(二)上??苿撝行慕ㄔO,為農業科技發展創造新機遇
當前,上海正按照中央要求加快科創中心建設,市委市政府明確科創中心建設必須要緊緊抓住成果轉化、體制創新和人才發展環境三個最關鍵的問題。成果轉化已經成為上海深入推進科創中心建設的軟肋,成果轉化不了,就無法實現應用,就難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要提高科研論文、研究成果從“紙”變成“錢”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所以,著眼農業發展,創新一批適應需要的成果,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攻克高精尖難題,形成技術優勢、品牌優勢和效益優勢,以更多的優質產品,保障有效供給,給院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創造了新機遇。
(三)上海對都市現代農業的再思考、再認識、再定位,為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未來上海農業以發展新理念為引領,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堅持生態立農、科創興農、改革強農、提質富農,圍繞提高質量效益這個中心,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服務農業、智慧農業,走產品優質、產出高效、產業融合、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的多功能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努力打造上海都市現代農業升級版,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科研優勢、人才優勢、資源優勢的市農科院,助力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生態宜人的江南水鄉建設的作用愈加凸顯,充當引領示范的角色無可替代。
(一)樹立創新發展理念
堅持創新是引領農業農村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對供給側改革的支撐。進一步明確公益一類農業科研機構為區域經濟和地方特色產業提供科技支撐的定位,履行好公共性、基礎性、社會性職能。工作重心由服務農民向服務農民和市民轉變,工作著力點由服務生產為主向服務生產和需求轉變。
(二)樹立協調發展理念
始終以科研為主體,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好全面發展和重點突破。完善研究所與院屬科技企業的科企合作機制,強化研究所之間的學科融合、協同攻關,加強團隊與個人的融合發展,沿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攻關、轉化一體化,增強全院發展的整體性。
(三)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尊重自然規律、市場規律、科研規律,圍繞“綠色增產模式”和“一控兩減三基本”等特色產業發展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提質增效、綠色有機、生態建設領域研究攻關力度,在品種、品質、品牌上做文章,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大力推動循環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發展。
(四)樹立開放發展理念
堅持“走出去、引進來”,內引外聯,主動融合。加大與國外、院外、所外全方位合作力度,積極依托國家、區域創新聯盟,聯手爭取重大項目,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培育創新團隊,培養領軍人才,補齊自身短板,拓展創新空間,借力提升創新水平。加強與政府產業部門的溝通對接,提升院地院企合作層次水平。
(五)樹立共享發展理念
加大成果培育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把更多的科技成果運用到產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生產實踐當中,讓科技成果惠及“三農”和廣大市民。加強學術交流,力促科研開放,讓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創新條件、創新成效人人共享。提高成果孵化度和集成性,增加成果轉化效益,使更多的團隊成員享受成果轉化帶來的收益。
(一)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1.圍繞現代種業重點領域,加強生物技術的研究。通過聯合攻關、技術集成創制一批重大突破性新品種,重點圍繞種源的收集評價及創新育種方法等方向,在糧油作物、食用菌、果樹、蔬菜、花卉及畜禽等方面應用基因組定向編輯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細胞無性系變異技術挖掘新品種,改良品種種質,儲備新技術,在種質創新方面形成新突破,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育種技術團隊。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的專業種業平臺,為加快推進上?,F代種業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2.圍繞農業生態環境重點領域,加強生態技術的研究。聚焦“土十條”、“水十條”、“氣十條”的貫徹落實,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等技術,突破農業清潔生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產品產地污染治理修復等技術,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資源化利用科技攻關,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科技保障;加快土壤、肥料、水、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畜禽糞便、食用菌栽培基質和稻田低碳減排等研究方向提升研究能力,針對低碳農業、設施農業土壤質量、土壤養分轉化與積累、重金屬污染、土傳病害發生機理,開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區域化評價和預測、溫室氣體減排、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有機污染物植物修復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等領域技術研究。
3.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重點領域,加強安全技術的研究。聚焦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營養和功能等研究方向,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價、控制及儲運保鮮加工等方向加強研究,開展高風險危害因子甄別評估、安全限量、標準物質研制等研究能力提升,圍繞主要農產品中危害因子風險等級、農產品中有機污染物、農產品中真菌毒素、農獸藥殘留,畜禽產品中耐藥微生物危害評價及鮮食蔬果高效安全保鮮開展技術研究,培養研究團隊,提升學科水平;開展各種農業大健康資源營養和功能成分篩選和功能研究,研發營養和功能成分制備提取技術,打造出功能完整的大健康產業科技創新鏈。
4.圍繞農業設施裝備重點領域,加強種養高效技術的研究。創新都市農業高效生產技術和設施裝備,打通立體種養和常規種養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為優化農業設施產品結構、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圍繞畜禽重要病原新型疫苗制劑、免疫活性蛋白、畜禽重要病原的致病機理等領域開展研究;開展農機農藝結合等輕簡高效省力化生產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建立適應規模化經營體制的輕簡、低耗、高效的全程機械化耕作技術模式;開展果樹高效嫁接新技術、蔬菜精準施肥技術、農業生物固氮、設施環境條件下主要果菜類蔬菜風味品質形成機理、蔬菜病蟲害協同控害等研究。
5.圍繞農業信息化重點領域,加強信息技術的研究。利用“互聯網+”農業重點開展農業信息智能和識別關鍵技術研究,加強農業物聯網信息融合、農業資源環境大數據研發;開展精準農業數字化管理和智能決策、肥水藥精準實施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智能化溫室全產業鏈智慧農業信息系統;依托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信息數據資源統籌整合和共享,為智庫開展研究提供信息服務。
(二)實施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行動
提升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加速轉變重知識(發表文章)輕產權(申報專利)的思想。促進知識產權轉化,充分利用好全國、市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和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平臺,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產品的市場化和品牌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構建“政府+科技+企業”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發揮政府項目推動、企業合作拉動、轉化效益驅動的作用,充分利用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力量,發揮企業在生產、市場和營銷上的優勢,通過與企業強強聯合來提高市農科院的成果轉化率。通過科研成果轉化、優勢資源轉化和無形資產轉化,實現創收目標。深入研究政策,在遵循干部有關廉潔從政規定的前提下,創新制度設計,破除體制障礙,破解科技人員在企業兼職、參股等難題。放活運行機制,調動成果創造轉化者和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加大經營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
(三)實施提升科技服務水平行動
積極參與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生態農業+”篇章布局的建設,突出農業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中的地位和生態環境管控的重要性,用大生態觀理念(人文生態、人居生態、自然生態、產業生態等)推進與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相適應的多功能生態農業產業體系。根據上海整建制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布局,全面參與示范創建工作,鞏固提升示范基地建設水平。強化頂層設計和合理布局,重點在“5+1”空間區域,主要包括上海市域崇明三島、杭州灣北岸、黃浦江上游、滬北遠郊、環都市區五大農業板塊以及域外現代農業示范區科學布局。參與崇明生態農業創新中心建設,建立成果推廣與院地合作平臺,建立長期穩定的試驗展示示范基地,為代表性區域建立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四季服務行動”和科技特派員制度,服務對象由面向千家萬戶的同時,更多地轉向與新型經營主體對接,服務領域在面向傳統農業生產業態為主的同時,兼顧循環農業、休閑農業、品牌農業、健康農業等新業態;開展精準科技扶貧,助推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不斷深化與科技合作區(縣)的共建工作,選擇科技示范基地搞試點,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獲取更多收益;利用新聞、網絡媒體、科技期刊、科技信息等技術傳播平臺,拓展服務范圍,有效提升農業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水平。
(四)實施加強創新平臺(基地)建設行動
參與建設上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國際食用菌研究中心,新建藥食同源大健康、植物工廠智能裝備等平臺,拓展功能繼續發揮好國家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家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生物種質庫等平臺在行業中服務全國的引領作用。支持具有市級領先水平的團隊,建設科學實驗、工程中心、檢驗檢測、產業創新等市級科研平臺;支持具有國家級先進水平的團隊,建設科學實驗、工程中心、資源育種、資源保存、檢驗檢測、示范基地等國家級科研平臺。建立院所大型精密儀器設備資源共享共用制度。加快院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步伐。積極參與國家和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爭取多一些科學家崗位和綜合試驗站建設任務,擴大市農科院牽頭的水稻、綠葉菜、食用菌、花卉等產業體系的影響力。引導建設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突出占領農業生產制高點,推動主導產業發展,推廣應用科技成果;支撐服務一批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為地方農業產業提升提供團隊式科技服務;重點布局一批區域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切實提高科研與生產的結合度。加強基地的管理與服務,理順管理體制與服務機制。
(五)實施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行動
圍繞農業科技中心工作,建設好科研、管理、科輔三支隊伍,重點培養造就和凝聚都市農業關鍵領域和重點崗位的領軍型人才和科技骨干人才,建設一支規模適當、布局科學、結構優化、具有競爭優勢的人才隊伍,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實施高層次人才培育計劃。引培結合、以培為主,制定更加開放、更加均衡的引才政策,廣泛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到市農科院從事創新研究;實施更加開放靈活的柔性引才戰略,建立特聘研究員制度,延攬高端智慧,聘請國內外知名科學家等為代表的高端人才群體。強化現有人才的培養,加強青年人才培養。突出實施青年人員導師制,充分發揮院高級專家在人才培養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培養造就年輕學術帶頭人,加強人才儲備工作。
(作者系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