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改革引領 生態優先 全力推進奉賢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
■陳建平
2015年以來,奉賢區借上海市整建制創建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東風,圍繞“生態立農、科創興農、改革強農、提質富農”的目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貫徹發展新理念,落實“三農”新定位,兩年來現代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不錯成績。2016年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奉賢區“三農”工作要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發力點,緊緊圍繞我區戰略發展目標“奉賢美,奉賢強”,以整建制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為核心,以生態建設為優先,以土地流轉為抓手,以農業政策為導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都市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
種植業目標是增水稻減蔬菜,切實保護耕地。增水稻必須要穩抓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落實水稻生產考核制度,通過加快土地流轉,鼓勵各街鎮增加水稻面積。減蔬菜是有序調控蔬菜生產,減少非規模化蔬菜種植,確保蔬菜責任面積指標落實。保護耕地要加大調整農業補貼政策導向,為推進種地養地相結合,圍繞建立綠色生態補償機制,全區已取消二麥財政補貼政策。麥子生產不再列入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糧食生產倡導一季稻種植方式,著力建設8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保護耕地質量。加大良田財政貼補力度,編制農業布局規劃。取消稻麥茬口模式,推廣“水稻+X”種植模式,X可以為綠肥、深耕曬垡等,并積極推廣水旱輪作等保護性耕作,做到種地養地相結合。
養殖業首先要加快不規范畜禽退養,切實減少養殖污染。通過完善管控機制、落實資金保障,強化環保執法等措施,加大退養力度,目標是2017年對轄區范圍不規范畜禽養殖場(戶)全部實施退養,退養協議簽訂率達100%,基本拆除不規范畜禽養殖房屋、窩棚。傳統優勢產業水產業要加大整合力度,提升產業能級。針對我區水產養殖面積散、小的特點,在不增加養殖面積,不減少甚至增加耕地的基礎上,以鎮為單位,將不適宜養殖、不規范的零星池塘以及有漁業糾紛、社會矛盾突出,又與規劃沖突的池塘“退漁還水”。大力推進標準化水產基地建設,試點推廣實用、高效、生態的工廠化養殖,提升產業能級,使耕地連片,使魚塘連片,提升產業形象,推進標準化生產,保障水產品安全,形成依水而建、自然和諧、環境優美的水產產業布局。
發展循環農業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要促進種養循環協調發展。要結合本區的生態特色,因地制宜,繼續開展“稻漁結合”等模式的種養結合生態農業模式,做好循環農業示范點的技術指導服務工作,擴大示范面積和示范效應,形成種養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綜合經營體系,大大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生產力水平,最終達到“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的高度統一。
農村改革始終是農村發展的最重要的內生動力。2016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意見確定的改革目標是,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保護和發展農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
繼續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奉賢區從2015年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試點改革以來,177個行政村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已全面完成改革任務。2016年已啟動鎮級產權制度改革工作,2017年要在認真總結試點鎮莊行、金匯兩鎮改革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啟動鎮級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同時,加快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組織收益合理分配機制,讓農民在明晰資產份額的同時獲得鎮、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雙重紅利。
積極實踐“三權分置”。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我們必須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大膽實踐農村土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置,允許更多的生產經營主體擁有土地經營權。切實穩定土地承包權,加強頒證后續管理,嚴肅變更條件,規范變更程序,確保農戶土地承包權時效性得到保護。積極放活土地經營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創新土地流轉方式,積極引導鼓勵農戶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入股等形式,推動土地有效流轉。同時也要積極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實現農村資源資本化、市場化。
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依托上海農業要素交易所這個平臺,加快建設土地流轉公開交易市場和集體資產公開交易市場,探索建立我區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促進農村集體資源、資產運行向市場化、公開化運作方式轉變,在強化農村“三資”監管的同時,加速農村資源流動,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鼓勵和支持鎮級集體資產統一管理經營平臺建設,受托管理村級集體資產,讓農村集體資產有更強的保值增值能力,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有更多的資產性收益。
農村美首先就是農業農村的生態環境美,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得到真正有效改善,田成片,林成網,水清澈是基本要求,更要讓農村成為農民的美好家園,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世外桃源,望得見炊煙,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體驗得到農事。
美麗鄉村建設要整合資源、提升水平。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加大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整合力度,充分整合各部門農村農業投入項目,聚集新農村建設資金,讓美麗鄉村建設成效更明顯。著力打造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小鎮”和旅游示范村,發展融合奉賢文化的民俗體驗、休閑農業觀光、親子科普教育等休閑產品。創新謀劃農業公園,根據“一心、一軸、兩帶、六大片區”的農業公園發展藍圖,繼續啟動試點一批基礎良好、政策成熟、資金充沛、帶動明顯的區域,抓牢后續管理。
農業生產要提高資源利用率,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繼續實施化肥和農藥減量化行動,持續推廣使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商品有機肥和緩釋肥,加快推廣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全面禁燒農作物秸稈,以稻、麥、油等主要農作物為重點,堅持農機農藝結合,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糧油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
聚焦農藝公園,大力推進造林工程。提高造林標準,打造田字綠廊生態廊道,根據農藝公園道路、水系規劃在路邊、河旁、田間插綠種林。提升黃浦江涵養林品質,按照相關規劃對黃浦江涵養林道路、水系、林相進行改造。落實奉賢區林地建設專項規劃,督促各鎮挖掘落地空間,加強對各鎮指導,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是國家的千鈞重托。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猶如擺棋局,我們要找好主攻方向,農民收入主要包括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四部分。
在家庭經營收入上,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把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土地流轉,增加農民的務農收益集聚。創新“合作社+家庭農場”的糧食生產經營模式,強化合作社服務功能,讓家庭農場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合作社向家庭農場開展代耕代種代收、病蟲害統防統治、灌溉排水、貯藏保鮮等經營性社會化服務。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眾籌、特色館等創新項目,打造我區特色農產品品牌。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力度,提升新型職業農民證書含金量,把持有新型職業農民證書作為享受農業扶持政策的優先條件。
在工資性收入上,要把擴大農民的就業空間作為主攻方向,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尤其是引導好“失地”農民就業。在轉移性收入上,繼續鞏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優化補貼的結構和方式,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和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財產性收入上,要積極引進工商資金,以三塊地“改革”為動力,尤其是加大宅基地的研發,適當引進工商資本聯合開發。加快研究對民宅租賃權進行公開市場交易,提高民宅的租賃費,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與工商資本股份制開發,發展“民宿”郊野旅游,提高宅基地的收入,增加農民就業渠道。
(作者系奉賢區委農辦主任,區農委黨委書記、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