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英
中等職業學校漢語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袁慧英
在西藏中等職業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將漢語教學與德育相結合,伴隨著我國對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越來越多的教育理念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例如德育教育,這一教育理念不僅僅有利于改善教育體系,更有利于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在漢語教學課堂上,教師將德育理念通過教授知識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一個較為良好的條件,不僅增長了知識,而更有利于他們個人素質的培養。
漢語教學 德育 相結合 措施
漢語教學的性質和任務是:提高中職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因此,中職生的成長成才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需要在漢語教學中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當前新形勢下,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建設正面臨著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漢語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是德育教育工作不可多得的載體。漢語教學大綱中指出: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教育修養和審美情趣,并最終落實在“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上面。因此,中職漢語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與德育相結合起來。
1.中職學校生源現實的需要。中職學生受家庭、社會影響大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性格缺陷,他們入學的時候成績比較差,厭學情緒嚴重,更有部分學生抱著“混日子”的心態進入中職學校,對未來充滿了憂慮和迷茫,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所以利用漢語教材中富有激勵性的文章教孩子們做一個有信心、有理想的青年,是所有中職漢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2.中職學生就業的需要。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中職學生知識儲備不足,二是中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不高,缺乏責任心與創造力。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由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角色轉換,以積極利用包含著創造與創新、自尊與自信、責任與誠信、敬業與樂業等良好品質的選文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1.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一篇經典的課文內容,往往能發人深思的。漢語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經過周全考慮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品,語言文字規范、典型,思想性極強。漢語教學就應該抓住這些最能調動學生審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挖掘出其中的德育因素,通過教學,啟迪學生的智慧、陶治學生的情操。那作為一個漢語教師,我們要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來進行德育教育呢?
A.微觀上深鉆漢語教材。教材中的德育內容不可能像科學知識那樣明顯,往往是深層的,教師可以從文化角度深鉆教材,對教材所含的思想觀念,民族歷史,科學技術,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等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質應該充分予以挖掘,特別是對其中的愛國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內容,尤其要發掘出來。
B.創造性的運用漢語教材。教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是出于自身理解的需要,也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預想學生的反應,做好教學內容的取舍工作。如單元的組織,思考練習題的設計,以及由教材派生出來的有關教學活動等,都可以保持教材原貌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做適當的變動,以使教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限度,只有積極創造性的運用教材,才能使學生擺脫被教材束縛的被動地位,成為教材真正的主人。
2.漢語教學過程中的進行德育教育。面對當前德育新內涵,如果德育教育仍局限于傳統的漢語課堂教學過程和模式,就課論課,勢必難以促進中職生德育多視角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生應盡量采用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方法,使漢語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變得生動自然且能獲得實效。
A.充分利用課前導語,激發情感。課前導語是把學生引向課文意境的橋梁,一段精彩的課前導語,必然給學生以興趣、啟迪和感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文章所表現的主題,找出課文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設計新穎有趣的導語。
B.巧用作者簡介。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作者,可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入,而對于不太熟悉的作者,可采用對比法,由同時代中熟悉的作者與不熟悉的想比較,通過介紹作者所處的時代及成文背景和所表現出來的情愫,教師可以把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入其中。
C.借助閱讀教學,讓學生的心靈情感融入作品中,漢語閱讀中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環保意識教育,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生命意識教育,責任感教育,學生多閱讀這類作品不僅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一種美的熏陶,更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體察,引導學生將作品中所蘊含的生命形態有機的融入他們個人的情感體驗。
總之,作為一名漢語教師,深深知道傳道與解惑的重要責任,知道德育在中職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形成健全人格,我們就必須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與德育教育的內容有機相結合,使學生在提高漢語能力的同時,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從而達到漢語教育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西藏山南市第二中等職業技校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