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惠
認知視角下大學生隱喻語用能力的培養
雷雨惠
隱喻無處不在,是認識世界的有力手段。隱喻語用能力在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大學生在學習語言時,也應該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隱喻用法。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從語言的隱喻角度去了解和認識隱喻背后的文化內涵。
認知視角 隱喻請用能力 培養
1965年,Richards在其名著《修辭 哲 學》(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中說,“隱喻在人類語言中無處不在。”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中提出“隱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的觀點。他們指出,“我們的概念系統在定義我們的日常現實中起著核心作用。我們的概念會構造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構造我們的世界感知,構造我們與世界的互動。如果關于概念系統為隱喻本質的設想是正確的,那么我們的日常所為、我們的經驗、我們的思維方式就僅是隱喻所賜,即我們賴以思維和行動的日常概念系統實質上是隱喻性的。[1]”該書的出版真正開創了現代意義的認知隱喻學研究的先河,是該學科的經典之作。
認知隱喻觀認為隱喻不只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認知方式,是人們在思維中感知、認識、重構現實世界的有力手段。隱喻由兩要素構成,即本體和喻體。二者缺一不可。“本體是新知,是期待進一步認識的領域;喻體是舊知,是已熟悉化的認知成果。喻體概念構造向本體的投射使熟悉化了的喻體認識創新發展到本體,并且創造了本體的概念構造。[2]”因此,認知隱喻觀認為隱喻是從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向另一個概念域或認知域的結構映射,隱喻就其本質而言是用一熟悉的事物來理解另一陌生的事物。
束定芳是國內較早研究隱喻的學者之一,他在《隱喻學研究》(2000)一書中系統闡述了隱喻的過程,并指出隱喻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隱喻是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結構映射,是兩個不同域之間的互動;二是隱喻的理解是通過我們熟悉的已知事件來認識和理解我們不熟悉的未知事件,即一種想象性經歷[2]。鞠晶(2009)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人類認知、思維、言語和行為的基礎,存在于人類思維中。她闡述了英語教學中隱喻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強調英語教學中隱喻能力的培養應從隱喻思維能力的培養、基礎課教學、理論課教學等方面著手,全面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言綜合能力[3]。陶源,姜占好(2012)結合認知語言學中隱喻的普遍性等內容,探討如何培養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和語用意識,嘗試為語用能力的提高和語用意識的培養進行理論建構[4]。
程明(2013)闡述了認知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中隱喻能力的培養,指出文化差異性是制約大學英語教學中隱喻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建議培養學生用目的語思維,并論述隱喻能力的培養策略,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5]。朱敏冠(2014)在闡述隱喻語用能力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了認知隱喻理論指導外語教學應用范圍較窄、運用不夠系統全面的現狀,提出了提高學習者隱喻語用能力的策略[6]。段鎢金,王穎,段亞妮(2016)重新界定隱喻能力內涵,認為隱喻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英語語言能力之一,圍繞如何培養大學生隱喻能力,以此提出從隱喻的四個方面來考量如何培養大學生的隱喻能力[7]。
1.TIME IS MOTION.時間是運動的。
How time flies.時光飛逝(光陰似劍)。 Timewaits for no man.時不我待。
Americans believe no one stands still.美國人認為沒有人能停止不前。
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我們只是時間的奴隸。
解析:時間是運動的,它不會靜止,也不會等待某一個人,我們都不得不做時間的奴隸,接受它的支配,被它驅動地匆匆向前奔跑(Americans are always in a rush)。
2.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Time is a precious resource.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我們應當讓每一分鐘都過得有意義。
解析:時間是金錢,是寶貴的資源,我們不應該浪費,應當惜時如金,讓每一分鐘都過得有意義。
3.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途
人生是一次旅途,在旅途中你能看見風景也會遭遇挫折。因此,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人生充滿起起落落,有高峰有低谷,有高潮亦有低潮。享受勝利的鮮花,更要學會接受失敗的淚水。
His new arrival has brought great happiness to our family.他的出生給我們這個家庭帶來了許多歡樂。
I don’t know where I’m heading.我不知道我將往何處去。
He has passed away.他去世了(駕鶴西去,升天了)
解析:在人生的旅途中,人從出生到成長,經歷了迷茫、無助,最后消失在人世中。
4.ARGUMENT IS WAR.爭論是一場戰爭,有進攻、有防守、更有輸贏。
He defends his arguments by providing examples.他用實例捍衛他的觀點。
They bombarded me with questions.他們連珠炮般地提問。
She shot down all my arguments.她猛烈的批判我的觀點。
解析:在法庭或辯論場上,對手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捍衛(defend)、炮轟(bombard)、擊落(shot down),濃濃的火藥味,構建了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武器就是隱喻語言,雖不似長槍大炮那樣遠距離地大面積攻擊,但也可以與對手赤手空拳到短兵相接地大干一場,可以想象那面紅耳赤、互不相讓的場面。
5.HAPPINESS IS UP/SAD IS DOWN.快樂是向上的/悲傷是向下的。
I’m feeling up/down. 我感覺狀態好/差。They’re in high spirits. 他們情緒高漲/低落。
解析:向上意味著積極的,向下意味著消極的。歌詞I’m flying high in the sky中的“sky”表示足夠高的高度,該句表示作者心情及狀態好,高高地飛翔在天空,心情舒暢。“高升”“下臺”“上位”“下野”,這些一“上”一“下”無不體現隱喻背后的文化內涵。
1.注重中西文化隱喻差異,引導學生理解隱喻文化內涵
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歷史都傳承了不同的文化,反映不同民族的價值觀。如果不理解美國人惜時如金的價值觀念,也就很難發現hamburger(漢堡包)、instant coffee(速溶咖啡)等速食產品暢銷的秘密,也不會知道Drive-Thru(麥當勞得來速)這種全新的快餐服務模式,更無法接受美國人認為“人人都是時間的奴隸“的觀點。
2.通過課內學習使學生了解隱喻的普遍性,提高隱喻認知能力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工具,是詞義產生的主要依據,在語言中具有普遍性。隱喻中的一語義域投射于另一語義域,即源域和目標域具有相似性,詞匯在舊意義基礎上產生與之既有區別又相互聯系的新意義。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隱喻的規則,幫助學生了解詞匯在新舊意義及其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如上文實例分析中的TIME IS MOTION和TIME IS MONEY中的部分例子出自《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二 冊 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8].
3.通過課外閱讀驗證隱喻的普遍性,提高學生的隱喻思維能力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讀物中驗證隱喻在語言中的普遍性,LIFE IS A JOURNEY在名著《簡·愛》[9]中出現頻率高,該隱喻實現了簡·愛的人格和個性的構建,反映了她的精神成長狀態。“Life is a journey which is purposeless and uncontrolled”是簡·愛對自己童年和寄宿學校的生活回憶,反映了她對無法掌控自己未來的無助;“a phase of my life was closing tonight, a new one opening tomorrow”表明她結束生命中的一段歷程,對即將開始新的一段歷程感到彷徨;“Life is an object that can be handled”表示主人公已經重建自信并提高對人生的滿意度。隱喻手段的使用,反映了簡·愛微妙的心理變化,體現了她堅強樂觀的性格,以及對人生的豐富認知和感受。
認知隱喻理論對英語語言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語言交際中使用大量的隱喻表達方式,在話語的理解過程中,需要區分究竟是以字面義的方式理解,還是以隱喻的方式理解,話語是否受聽話人文化背景、語境和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的結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理解、欣賞和使用隱喻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隱喻的分析方法,學會解讀隱喻及其文化內涵,提高他們的隱喻語用能力。因此,隱喻語用能力的培養將成為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2-10.
[3]鞠晶.高校英語專業學生隱喻能力的培養 [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 148-150.
[4]陶源,姜占好.語用能力培養的認知觀[J].外語學刊,2012(3):96-99.
[5]程明.認知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中隱喻能力的培養[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5):224-226.
[6]朱敏冠.認知視角下學習者隱喻語用能力的培養[J].皖西學院學報,2014(1): 82-84.
[7]段鎢金,王穎,段亞妮.隱喻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如何培養大學生隱喻能力 [J].高教學刊,2016(6): 25-28.
[8]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第二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9]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作者介紹:雷雨惠,福建農林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