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探析
丁海霞
本文從實際出發,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對策,這對整體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
綜合實踐活動 問題 策略
2001 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中明確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這一課程的設置,是對傳統教育的一次突破,它從根本上打破了我國傳統的以書本知識為傳授主體的教學形式。這些年,全國各個地區,尤其是各實驗區紛紛響應號召,先后開設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涌現出大量的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但由于該課程在我國是一門新生課程,而且又沒有統一的教材和固定的模式,所以在實施上的確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導、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現階段我們所要面臨的主要目標之一。
1.缺乏正確的課程定位。由于我國的教育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深厚,常常將考試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對數學、語文這樣的“主科”十分偏愛,而對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樣的不在考試范圍內的副科則毫不在意,要么直接放棄,要么敷衍應付。許多家長也存在著這種“偏見”,認為孩子只要學好語、數、英等主科就可以,至于毫不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則無需下太多的功夫,與其花時間在綜合實踐活動上倒不如讓孩子多讀一些課外書籍或學習一些特長。
2.缺乏合作技能的培養。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大多又是獨生子女,往往缺少這種與他人溝通、分享、合作的能力。許多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缺少認識,只是單純地分組討論,根本不明確學生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技能。學生被隨意地分成幾組后,小組成員就開始了“熱烈”的討論。但是細細觀察會發現,有的小組討論的內容根本是與課程無關的話題;有的小組總是只有一名同學夸夸其談,占據著領導地位,而其他的同學全程只是在聽,并沒有參與其中。另外,教師往往也缺少對學生在學會傾聽、交流、認同、質疑、贊美、謙讓、合作等方面的訓練與指導。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情感變化、情感建立、自信心建立、態度的養成等方面的關注,至使小組合作表面化,流于形式。
3.缺乏探究習慣的養成。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往往是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常常是教師的“教”帶動著學生的學,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也早已習慣了這種被動的學習,養成了不愛思考的習慣,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教師經常“越俎代庖”,忽視學生的思考過程,也沒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就直接把答案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始終處于“零疑問”的狀態,忽視了對學生探究習慣的養成。
1.關注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主張將課堂還給學生,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充分調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學生對整個活動具有興趣呢?
一般來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不是由教師或課程編制者設計好的,而是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自己提出的。因此,在確定課程的主題時,教師不要為學生提供選擇,也不要自己“獨裁”,而應由學生主動地提出并確定活動的主題。通過問卷調查顯示,學生最喜愛的活動主題是和生活有關的,主題越貼近生活,學生的參與度越高。例如,在筆者所在的班級,就開展了一次《我未來的家》的主題活動,由于學生對此主題非常感興趣,所以學生的參與度極高。特別是在對未來“家”的設想環節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興趣更大,積極性更高,學生們有的畫,有的用積木堆筑,有的用彩紙粘貼,各式各樣,想想奇特的未來建筑從他們的手中誕生時,誰能說他們不是未來的小建筑師。
2.強化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張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溝通、交往,增進同學間的友誼,發展協作能力,培養團隊意識。教師在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時應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有效分工并取長補短,努力創建融洽的合作氛圍,并教給學生一些合作的基本素養。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時時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并及時地做出反饋。有的孩子在活動中缺乏自信,比較被動,總是聽別人說,看別人做,不善于表達自己。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年時地對其進行鼓勵,增加學生的存在感和自信心。有的學生性格外向,愛炫耀,認為自己很能干,總是嘲笑其他成員。對待這種學生,教師可以對其活動成果進行一定程度的認可,同時對組內其他成員的表現也進行高度評價。要讓孩子明白,他們是一個整體,是榮辱與共的。
3.營造問題氛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例如,可以通過網絡渠道為學生播放環境污染視頻,通過視頻中的現象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反思自己家鄉的環境情況,并從中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我們家鄉的環境存在哪些問題?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水應該如何治理?家鄉水資源狀況等。在提出的這些問題中,有許多都可以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題。
另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一門課程。所以,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活動主題。如下雨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雨是如何形成的?為什么雨后會形成彩虹?酸雨是怎么產生的,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等等。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由下雨而引發的,從下雨這一普通的日常現象出發,提出了與之相關的系列問題。這樣不斷地提出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路橋區峰江街道保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