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美(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云南德宏傣劇的傳承與發展
丁國美(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系)
傣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云南省德宏州是傣族居住地較為多的其中一個地區之一。德宏傣族在當地被稱作擺夷族。中國傣族大多數都是信仰佛教,德宏的傣族也不例外,無論是城里還是鎮上或者是寨子里面都建有奘房,奘房是提供傣族人民供佛祖和念經的地方,45歲以上可以去上奘房,一般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會去上奘房,人們會帶上自己在家做的供佛祖的供品去奘房里面住上幾天,念上幾天的經,大概一個星期左右歸家。
傣族是一個有豐富文化藝術財產,能歌善舞,對美不斷追求的民族。德宏傣族的女性服飾為筒裙加短款的上衣,還有各式金銀的配飾;男性服飾為包頭和長管褲抑或筒裙,無論男女都一律穿赤腳的拖鞋。德宏傣族的舞蹈一般常見的就是孔雀舞和象腳鼓舞,其他的魚舞等其他舞種一般很少見,舞臺上的表演會常見。在傣劇中不僅有傳統的傣族服飾,還會出現仿漢族京劇中的服飾和妝面。
傣族傳統的潑水節里都必須有賽龍舟、放水燈、篝火晚會。四月十一日、十二日是德宏傣族的潑水節,在潑水節的前一天傣族人民都會在家準備好用芭蕉葉包好的食物帶著上山去采花,然后把采好的花插在交通工具上,花是用來蘸水灑在他人身上以表示祝福的。潑水節在傣劇劇本中是顯著民族特色的素材,整個過節的流程和特有的節日項目都是傣劇中作為劇本的素材。傣族的文化藝術長于貫通,即展示主觀內情又顯于客觀外相,而傣族文化藝術的意蘊,就是孕育于藝術生命體的能量。傣劇藝術,就是傣族人民以藝術的眼光攫取傣族文化藝術中富于戲劇性、特殊性構成戲劇美的形態。
(1)傣劇表演
傣劇在民族民間舞蹈中提煉了其中的舞蹈動作運用到傣劇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表演技巧在漢族戲曲的引進后更加豐富。劇目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在新中國成立后,創作上演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比如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劇《金湖緣》、民間敘述劇《娥并與桑洛》、移植漢族劇目《西門豹》等許多作品。《大舜耕田》表現公公是勞動能手,孫子好吃懶做,牽牛跌跌撞撞,一副狼狽相。后來出現了一大批根據傣族民間傳說等編寫的故事情節曲折復雜的劇目,如《千瓣蓮花》、《阿暖海東》《七姐妹》《思南王》等三四十本,而且多為連臺本戲,一本戲往往得演幾天幾夜,甚至十天半月。此外,還有漢族小說、故事和戲曲改編、翻譯的劇目百余出。傣劇傳統劇目有的源自傣族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或佛經故事,如《相勐》《千瓣蓮花》《朗推罕》等;有的翻譯移植自漢族劇目,如《莊子試妻》、《甘露寺》《楊門女將》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傣劇整理改編和創作演出了《娥并與桑洛》《海罕》《竹樓情深》等一大批劇目。1962年,《娥并與桑洛》參加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戲劇觀摩演出引起轟動,被譽為“東南亞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劇團這樣的專業團體以外,較大的傣族村寨幾乎都有業余演出隊伍。
(2)傣劇唱腔
傣劇唱腔的基本曲調是在傣族民歌、民間歌舞和宗教敘事歌曲基礎上形成的戲調,可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兩大類。前者為男角專用,后者為女角專用,后又演變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凈腔)和女悲腔。羽調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隴川一帶;徵調式主要流行于潞西。演唱為徒歌形式,只有打擊樂伴奏舞蹈和烘托氣氛。伴奏樂器,早期有象腳鼓、铓鑼、鈸等,后吸收滇劇的大鑼、大鈸、堂鼓、碗鑼。潞西縣傣劇團開始試用絲竹樂,以板胡領奏,并配以葫蘆琴等傣族樂器。傣劇的女腔由口語化的曲調演變成較強的旋律化曲調,單一敘述進步成多種感情的曲調表現,由質樸的旋律升華為委婉柔美的旋律。傣劇的男腔高亢和舒展的山歌發展為敘述較強的戲劇,由表達男女愛情和田園風光的曲調發展了能表達多種情感的曲調。成立潞西縣傣劇團后,又進一步吸收了芒市城子山歌、芒市壩子山歌、瑞麗山歌、孔雀歌、朗誦調等傣族民間曲調,使唱腔更加豐富。
(3)傣劇伴奏
現如今的傣劇在伴奏上多用打擊樂,德宏傣劇團一開始引入了絲竹樂,以板胡領奏,并配葫蘆絲等傣族樂器伴奏。在歷史的傣劇中也引進了一些民間的民族樂器,比如象腳鼓、鑼、堂鼓等許多樂器來作為傣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傣劇,也叫傣戲,是云南省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
(1)傣劇溯源類別
德宏的傣劇已經有著200多年的歷史,最初在盈江地區,只是由幾個人坐唱玩耍,之后流傳于德宏等傣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后為土司宮廷所用,最后流傳于云南德宏傣族民間。傣劇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語,唱腔以男腔、女腔為主,音樂集傣族地區豐富的民間曲調而成,劇本多根據傣族民間故事改編,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間武術為主,傣劇的表演也借用其他劇種的表演風格,并根據各地區自己民族特色。傣劇中,唱山歌找另外一半是傣族的一個習俗,也就是“冒少對唱”,冒和少分別指的是小伙子和小姑娘,傣族的小姑娘、小伙子通過對山歌的形式來創造他們戀情的第一步,通過歌詞和歌唱的感情試探對方;“喊班濤”是即興的一種,把所見、所聞、所想用自己的調直接唱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表演的形式不僅僅是在演唱的方面了,如今還加有舞蹈動作,更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角色的特點,這就是“布騰拉”;“十二馬”是傣劇追溯的源頭,也稱作為十二月,是由詩、歌曲、舞蹈的形式相結合而形成的。
(2)傣劇發源史
最初盈江土司刀盈庭讓當地的傣族知識分子把漢族的各類京劇、川劇等地方的劇本改成了傣語,之后搬上舞臺,形成了最初的傣劇。后來刀盈庭的兒子留學回來,組建了一個傣劇團隊,專門讓團隊的成員到昆明去學云南的滇劇,另外還專門請了滇劇的藝術家到盈江教學,在受到漢族的劇種影響下,傣劇的表演形式和原本的內容有了極大的突破,在此漢族的鑼、鼓等樂器也引進了傣劇中。服飾上,傣劇中的男性扮演者跟隨著漢族的男性服飾裝扮,而女性依舊保持著傣族本身的服飾。在唱腔上面,男女都沒有改變,依舊是保持著傣族本有的唱腔。傣劇因受到漢族劇種的影響有了自己的一番特色,傣劇的劇目從田間、小廣場、奘房搭臺、小劇院等逐步擴大。
(1)德宏傣劇的表演形式
德宏傣劇的劇目主要以說、唱為主,外加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每個劇目的開始都會用簡單的表演和劇場的布置來介紹劇目的背景或者劇目的始源。其中的臺詞大多由唱的形式出演,也有說的,其中最明顯的延音是表達表演者情緒的演唱形式。在劇中一般有獨唱、對唱、齊唱3種演唱形式,傣族歌曲的調都十分相似,聽者聽著舒暢,唱的人也會朗朗上口。德宏傣劇中舞蹈動作是由傣族舞蹈和漢族戲曲動作相結合,才形成現如今傣劇中鮮明的民族特色。傣劇的劇目題材廣泛,有反映傣族人民生活、傣族民間傳說、傣族男女之情等,傣劇的內容也比較豐富,有些是從漢族的戲曲中翻譯演變過來、有些是自創的生活劇,唱腔是以當地的民歌演變成“戲調”,之后引進了芒市壩山歌、詩歌朗誦調等傣族的民間曲調,使得唱腔更加豐富。
(2)德宏傣劇的表演特點
在傳統的傣劇中,演出運用的都是打擊樂,多數由大鑼、大鈸組成,如今還加入了民間的象腳鼓和噶光主要用的民間樂器,在一些劇情的需要中還運用了葫蘆絲。表演以唱為主,也有念白,伴之以喜、怒、哀、樂等不同的表情和一些模擬動作,只在特定的情節中才做其中的舞蹈表演。演唱時使用傣語,唱詞大部分上下句,長短不拘,但有較嚴格的韻律。演員在臺桌前,根據戲師傅提詞演唱,一般群眾只要學會唱腔,都可上臺表演。在裝扮上,穿戴略加打扮的本民族服裝。凈、丑角色,畫簡單的臉譜,老人往往掛胡子。傣劇演技雖然比較簡單,但具有鮮明的傣族特色。
德宏傣劇的劇目中肢體語言都是生活中每個細節的擴大化,雖不是高難度的動作,卻可以使得表演時更為生動。每個動作都具有傣族人民的特色,使得劇目的民族味道更為濃郁,稍微夸張的生活細節動作配上演員的唱詞,讓觀眾更能融入其中的劇情。
德宏傣劇中演員的各類的神態都要求到位的,像是京劇中神態,喜、怒、哀、樂,一板一眼的都是要求十分到位的,特別是在舞臺劇當中,一般在寨子里的小劇場中要求就沒有那么嚴。舞臺劇的傣劇和京劇中的演員妝容都是比較濃,在神態上的要求更是較為嚴格。表演時,演員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動作,再退后三步聽場邊人提詞,唱段之間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后來唱腔經逐步發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兩個基本腔調,傣族民歌曲調被廣泛吸收為唱腔及器樂曲。演出中穿傣裝,表演動作中融入傣族民間舞蹈的步態,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蘆絲、二胡及象腳鼓等樂器,民族風格更加濃郁。
(1)傣劇愛情劇目及服飾特色
初期傣劇中沒有女演員,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替代演出的,劇中的男性扮演者都著裝于女性服飾。傣劇中男女角色的動作套路與滇劇和京劇相仿,德宏傣劇不僅僅是有單純漢化過來的劇目,它還獨創了自己特色的劇目,比如《娥并與桑洛》。飾演這部劇的主演是德宏芒市當地著名的演員、云南省青年表演藝術家、云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萬小散。她多次代表中國和云南少數民族藝術團出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演出。以《娥并與桑洛》為例,這部戲講的是凄美的愛情故事,類似于漢族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德宏地區這部戲可謂是家喻戶曉,也是歷史文化上經典劇目之一。整部戲運用了傣族文學獨特的表現方法,再結合漢族劇目演出的表演技巧,戲里的演員都著裝日常可以見到的當地傣族人民的服飾,也有富貴人家的盛裝。富貴人家的男女服飾都是穿金戴銀,男子包頭,長筒褲子配著腰帶;女子都保留著當地的民族服飾穿著,年輕的女子衣上繡花較多,頭戴花為飾品,身背筒帕。
(2)傣劇中的道具特色及其情感的表達特色
《娥并與桑洛》里的道具都具有民族特色。每個傣族家里基本上都有一尊佛像,不管大小與否,在第一場戲里就可以看見佛像,因為是富貴人家,佛像的體積就相當大,供佛的供品也是比平常百姓家的多一些,供的環節也會多一些。在第三、四場戲中,傣族的竹樓還有傳統的工藝作坊都作為道具,還有一些趕擺上買賣中的民族特色的工藝品。《娥并與桑洛》這部戲表達和反映了傣族青年們對愛情的向往,同時也是反封建的一個戲劇代表。這部戲也成了青年們對自由和愛情的一個精神寄托。這部戲不僅在服飾、生活構建上表現了傣族的民族特色,更是升華了傣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對封建的反抗。
傣劇是在19世紀中葉德宏州盈江縣發現,它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劇種,傣劇是怎樣形成?這個問題有人說是傣劇是由清代道咸年間德宏地區“坐唱”形式的講唱與內地漢文化傳入相融合而成,也有人說傣劇是獻鬼出窩、跳柳神引出來的,在民間歌舞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銀馬”(馬舞戲)到演變成為傣劇。傣劇的初期劇目僅是表演勞動和愛情的情節簡單的歌舞小戲。如《冒少對唱》,表現一對傣族青年男女從相遇、談情、盟誓直到離別的戀愛過程。傣劇形成的朦朧階段,是在保持自己固有的古老文化之外還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佛教的傳入,讓傣族人民有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在傣族人民心中佛祖是很神圣,不容侵犯的,佛教的傳入對傣劇的影響也很深刻,五百多年前,小乘佛教的傳入給傣劇增添了一筆神話的色彩,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敘述事都是很有分量的,而這些分量的色彩都存于珍貴的經書里,傳統的傣劇素材都是采集于經書里的敘事詩,然后改編成劇本出演。兩者的相互結合,使得傣劇有了新的起色和發展。
(1)德宏傣劇發展的重要歷史人物
德宏傣劇最著名的歷史人物刀安仁,他在清末時期創新了第一個傣戲班,推動了傣劇的發展,做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方正和,出生在藝術之家,在一次演出中被刀安仁發現,之后被邀請到戲班終身傳授技藝,現瑞麗老一輩都還存有他表演方面的成就。方克茂,傣劇作家,旦角演員,因為喜愛傣劇,就特別深入研究,周游緬甸和英國之后懂緬甸語和英文,回國后創作了大量的傣文詩歌詞,還改譯了漢文小說成劇,還出演了好多男扮女裝的劇目。晚有章,德宏芒市人,他經常幫青年們改編山歌情詩,創作了350多篇文藝作品,主要有敘事長詩等長曲藝術作品。
(2)德宏傣劇的歷史劇目
清末時期,傣劇的定型和發展由盈江縣的刀安仁大力推動,并在當時組成了第一個傣戲班,這是德宏傣劇的源起點。之后傣劇流傳到德宏大小地區,家喻戶曉的影響下,更多人加入了傣劇這個大家庭里,現如今在芒市風平鎮還保留著傳統京劇化的傣劇,演員也在弄么寨子里居住著,并時常到各個寨子出演,都是保持著男扮女裝形式出演,老一輩的演員無論從打扮還是表演上都依舊傳統。新一代的演員在服飾上相對華麗和現代,表演唱詞也更接近現代生活的用語。德宏傣劇不僅在德宏地區演出,在中國各地都會有出演,在緬甸的傣族人民聚集的地區也是很風靡的,德宏傣劇也是作為東南亞文化的交流。終身傳藝者方正和演員出演的《薛仁貴征東》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劇作家兼演員方克茂創作了長篇喊秀長詩《太平洋戰爭》,該作品歌頌了中國遠征軍的英雄事跡,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戰爭罪行,他同時也出演了許多男扮女裝的劇目,其中有《漢光武》中的西宮娘娘,《猜青平西》中的雙陽公主。方一龍,劇作家,根據傣族民間敘事長詩創作了大街小巷都熟知的劇目《娥并與桑洛》《海罕》等傣劇劇本。以上提及的劇本先后被縣州上的傣劇團搬上了舞臺,成為不衰的歷史保留劇目。
(1)德宏傣劇的現狀
傣劇的表演,傳統劇目多以唱為主,喜、怒、哀、樂,也有簡單的表演動作,如進三步、退三步、騎馬、打斗、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有了專業劇團,加強了各方面的藝術人才的培養訓練,無論劇本創作、導演、表演、音樂、服裝、化妝等方面,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目前傣劇基本上只為老年人所喜愛,年輕人因為聽不懂而對其沒有多大興趣。傣劇在傳承方面的困難日益凸現。
德宏傣劇由德宏傣劇團呈演,民族節日慶典的時候經常會到木姐、南坎等地方以及緬甸傣族聚集的地方演出,觀眾多達上萬,場面較為宏大,觀眾看劇的情緒也是高漲,許多傣劇學者們也為之觀嘆,喜愛傣劇的人民也是興奮及其羨慕。在2012年德宏州芒市影劇院打造了一場大型的精品舞臺劇《刀安仁》,該劇描繪了一個英雄的角色,為了民族的前途和救國的雄心,百折不撓的人格力量。德宏州對傣劇團演員的栽培和對部分劇目的翻新演出投資,可以看出德宏州對傣劇的重視和付出,還有對傣劇發展的信息和對文化傳承的堅定。
(2)德宏傣劇的發展現狀
新社會主義社會中的傣劇結合了漢族的京劇、滇劇等素材,德宏傣劇已經從單一的演出模式晉級成生旦凈末行當齊唱,唱念做打的特色綜合的舞臺藝術。在表演方面,傣劇從民間文化中吸取了營養,把民間孔雀舞的動作、象腳鼓舞的姿態、嘎光的手勢等搬上了舞臺,每一個舞蹈動作都具有極其強烈的傣族特色,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在不斷學習吸取外來劇的表演技巧后,傣劇在表演上更上一層樓,逐漸走向成熟、走向更廣的舞臺。
表演風格的成熟也成就了表演者的成熟,在藝術磨煉的道路上,德宏傣劇團的一批演員脫穎而出。青年演員萬小散以纖細甜美的聲音、絲絲入扣的表演、含蓄誠摯的風格讓她在傣劇這條路上占領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曾獲得云南省第二屆青年戲劇演員比賽表演的第一名,云南省2000年新劇目的展演表演第一名,并被中央電視臺邀請做節目訪談。
傣劇是集民族戲劇、音樂舞蹈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承載著豐富的傣族的民族文化,反映的是傣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層面,其沿襲和傳承有著獨特的文化,在中小學的教學方面,特別是地方上的學校都是要求學習傣語,會寫簡單的傣字,像漢語拼音一樣,傣語也是有自己的拼音和音調的,還要讓中小學生認識和了解一些關于傣族的歷史性文化,認識一些有關傣族的神話故事、傳說等,讓人們從小就記住民族的歷史,并開一門傣語課專門學習和認識傣族文化,教學一些傣族簡易的詩歌,從小就被民族的精神世界充滿。在當地高校的圖書館里,都存有傣族文化的書籍,提供給當地學生補缺文化知識,對外來的學生認識了解傣族文化來說也是一個文明的方式。音樂方面,在中小學的音樂課上都會教有一些簡單的傣族歌曲,小學教有簡單的歌謠,到了中學,學生已經熟悉傣語和深受傣族文化的熏陶,在學習任何傣族歌曲時更容易上手,有的同學因為對表演的喜愛,學習傣劇更適合不過。
在傳承傣劇方面的工作上,政府也是重視和努力的。在當地的電視臺添加了一個德宏芒市傣語電視節目檔,隨時的播放傣族歌曲和傣譯漢語或外語過來的影片,當地寨子上的節日盛慶演出也會播出在電視上,讓來不及去參加的人民也能趕上精彩的節目。在文化宮里還擺設著關于傣族的一些民族服飾、樂器等一切關于傣族的事物都呈現在文化宮中,在宣傳欄上記載了傣族的歷史文化及其歷史人物,讓觀光的游者深入民族的氛圍中。
德宏傣劇的發展不僅僅是傣劇的傳統發展,更是在傳統上的創新發展,創新的發展不僅激活了傳統,更是提升了傣劇的質量,讓傣劇更能適應現代社會。在傣劇的文化基礎上對形式、構造、經書素材等方面進行改良和深造,讓傣劇更加完善、更加有現代氣息,讓它適應現代,也讓現代人更加喜愛它。
在中小學教育上教學相關傣劇知識,讓地區人民從小就沾染民族文化氣息;在高等音樂專業教育里提升對傣劇的教學,做傣劇傳承的培養計劃;通過大眾傳媒讓更多人認識傣劇文化;對民族藝術團體加大支持度,做大量的巡演計劃,保證傣劇文化的氣息不被流失。
通過這次的論文我深刻地認識到德宏傣劇的優越歷史和民族的文化意義。德宏傣劇在文化建設中發揮了作用,創新是跟進文化建設的主要點,寨子上戲班的傣劇以當地人民生活為素材為主表演,傣劇團里保留著傳統的劇目,并且深造更高水平的表演,把德宏傣劇送去更大的舞臺。德宏傣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擁有著屬于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擁有著自身的特色和民族氣息。傳承和發展德宏傣劇文化遺產,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對發揚德宏傣劇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加強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都十分有意義和作用。作為傣族同胞的我也有義務學習并弘揚家鄉文化,希望自己能登上更廣的平臺,能更好的弘揚德宏傣劇的文化。
[1]鐘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數民族民間音樂人類學導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3.
[2]施之華.傣劇藝術與社會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3]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文化局.傣劇志[Z].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