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波(江漢藝術職業學院)
《土家土》的藝術分析
周劍波(江漢藝術職業學院)
《土家土》是一首土家族歌曲,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本文主要從它的藝術特色、演唱舉要、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闡述。
自古以來,土家人就喜歡擇高地而居住,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云貴邊區,亦或是兩者交界處的武陵一帶,土家人都喜歡在這些地方選擇高山地帶生活,主要的就包括湖南、湖北、重慶和貴州等省(市)的交界地帶。因此,土家人非常擅長這些地方的民歌,如巴渝調子、鄂西南民歌等,土家原生型民間音樂都帶有濃郁的南方山地特色和土家民族風采。在對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過程中,專家發現,土家原生型民間音樂最能代表土家文化,素有音樂“活化石”的美名,從遠古時代開始至今,它已經被保存了千年之久。能歌善舞的土家人從巴人時代就開始了對精神需求的追逐,他們把日常生產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記錄下來,將音樂與方言結合在一起,創作了許許多多的土家民族音樂,用來歌頌土家人的歷史傳統和民族習俗,
土家民歌是世界民族文化寶庫中一種重要的音樂形式,是人類精神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土家人自身來說,它記載了土家族的歷史和故事,傳承了土家人勤勞樸實的民族精神,體現了土家人的質樸與智慧,是值得代代相傳的民族珍寶;對于整個中華民族來說,土家民族音樂是激發土家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歸屬感的精神食糧,是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源泉,更應該發揚光大。
而《土家土》作為一首土家族歌曲,曾經在2008年第十三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中獲得民歌唱法最高分,它最能夠代表土家族民歌。
1.創作背景
《土家土》這首歌是著名詞作家賀沛軒聯合曲作家王原平共同創作出來的。這首歌并不是參考具體的哪一首民歌而創作的,而是在對土家人日常生活的親身體會和對土家民歌的整體感受的基礎上,運用“狀態式”的寫作方法進行創作的。作者們為了備戰2008年的第十三屆青年歌手大獎賽,作為湖北本地人,不辭辛苦走進土家山寨,親歷親為,親自體驗最地道的土家風味,感受最真實的土家生活,將“湖北品格”和土家風情結合起來,融入作者自己的風格,創作出這一組充滿土家民族特色的作品。
2.音樂特點
《土家土》這首歌完全在土家族的方言基礎上創作,運用了比較靈活的三段式A+B+C模式,音樂調式則運用土家族民樂最常見的羽調式,全曲回環往復,引子部分為“A+B+A+B+C+B”模式,在開頭用了一個(6、5)小七度跳進,直接將歌曲引入土家風貌,振奮人心,如1:歌曲前半部分的“土家土喲,喲喂,土家土喲,土喲”,從伴唱緩緩接入歌曲主旋律A,這一部分用的是五聲音階(6、1、2、3、5),平鋪直敘的措辭與主旋律透著一種地道的土味兒。而接下來的“土家就是那一捧土喲,長出了滿山的黃呀黃苞谷哇。土家就是那一壺酒喲,酒壺里泡出了好呀好風俗哇。”,這一句開始轉入B,一開腔處的高亢嗓音明亮干凈,而悠長的拖腔則造成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余音不絕于耳,好像回響在連綿的山巒里,讓人如臨其境,仿佛踏上了土家人的吊腳樓。至于C部分的如“土家喲 土家土喲,吊腳樓上看云霧;土家喲土家土喲,背簍打杵不停步。”,依然是在全曲的基礎五聲音階上做出一定變化,這里加快了律動,節奏感十分鮮明,旋律活潑動人,跳脫出民族風情而沾染一絲現代曲風,結尾處最后兩個八拍由(4)進入,漸漸在(5)上減弱最終停止。歌曲的結尾處,驟然而起的最具土家風情的喔嚯聲將歌曲帶上高潮,余韻悠長,仿佛是對美滿生活的慨嘆油然而生,把城市的金迷紙醉與名利浮云拋諸腦后,讓人不禁沉醉于土家寨子的寧靜與悠遠氣質,忘卻都市繁華中的空虛和淺薄,這種鄉土氣息土得令人向往,令人追憶。
作為土家族山歌特有的音樂符號,“打喔嚯”“滿口音”“波音”W“抖抖音”這些歌唱技巧早已經過許多專家論述,從論述中我得到了許多收獲。接下來,本人將通過對“比茲卡組合”這三首歌的演唱為例來進行論述,講解土家民歌的演唱技巧,體會土家文化、土家方言為土家民歌賦予的神奇魅力。
1.“打喔嚯”
“打喔嚯”需要運用假聲來進行演唱,聲調高而嘹亮,它是演唱高腔山歌所必須具備的一項基礎素質,演唱者常常將它用于潤腔。“打喔嚯”基本的母音包括1、U、O,或者由U、O為主要因素。“打喔嚯”起腔是以U為母音,然后漸漸提高音調,腔調嘴型漸漸從U變為O(哦),U(嗚)母音則更加圓潤,漸漸轉化發展為O母音,這整個的變化就是:嘴唇圓張,嘴型不能過大,慢慢縮小,舌頭位置稍微降低一點點,音色則由明亮轉為渾厚。《土家土》這首歌正是遵循這個規律,起腔用O(哦)母音,從這里開始,漸漸過渡到主旋律,顯得氣勢十分雄渾。
2.“滿口音”
“滿口音”給人以高亢,挺拔之感。是一種用本嗓演唱的技法,需要演唱者聲音渾厚、質樸、豪放、潑辣,特別是在山野、田間喊山歌時,更要明亮、粗獷,近似真聲“喊”聲,本嗓稱之為“滿口音”。
鄂西的民歌演唱者中,有很多是用“滿口音”的形式來表現,演唱過程中全部都是真聲演繹,音域之廣跨越C和F2,甚至不用換聲。演唱者開口時需要收緊聲帶,左右聲帶合攏一起振動發聲,聲音充滿表現力。演唱者需要自行控制聲帶肌肉的張馳程度,以產生音調的起伏變化,這樣對演唱者的要求提高了很多,而在演唱效果上卻十分令人驚艷。具體到《土家土》這首民歌,演唱者運用“滿口音”,使得聲音穿透性更好,聲音穩定,聽起來難以分辨真假音的切換,聲音嘹亮動聽。
3.“波音”
“波音”也是一種很特殊的裝飾音,存在于長音行腔里。“波音”要求發聲不能一板一眼,始終平直,而要在基礎音之上往上下發聲,形成多個度的發聲,以此構成豐富多變的裝飾音。在歌曲中,“波音”會使得全曲更加活潑俏皮,具有極強的生活氣息。但“波音”并不是完全即興的,尤其是在土家族民族音樂中,它一般都與當地的方言和民族氣質息息相關,這樣的“波音”我們稱之為“特性波音”。土家族的“特性波音”有三種變化形式:一是在原本發音的基礎上往上形成小三個度的波音,二是在原本發音的基礎上往上形成大兩個度的波音,以及在原本發音的基礎上往下形成小兩個度的波音。在此以這首歌的印子為例說明,引子第一個襯詞“唷”的發聲,就是先平直地發出“M I”音,接著馬上切入波音,在原本發音的基礎上往上形成小三個度的波音。同理,第二個襯詞“喂”則是在“RE”音的基礎上往上小兩個度然后回到“RE”音上造成波音。這種演唱技巧仿佛在群山之間歌唱,余音繚繞不絕,令人如臨深山土家寨子。
4.“抖抖音”
“抖抖音”也是存在于長音行腔中特有的裝飾音,在土家人口中也被稱作“咩咩”腔。在演唱過程中,刻意把用氣流帶動聲帶邊緣,產生類似于小羊咩咩叫的音色,但它并不是簡單地學羊叫,而是要加入“彎彎”音。歌唱聲告訴我們:“抖抖音”就是為了讓自己的歌聲與眾不同,獨具風韻。確實,“抖抖音”蓬勃的表現力,撲面而來一種質樸、靈動的感覺。
5.“襯詞”和 “特色語言”
演唱講究吐字與音律的配合,歌唱是在語言表達的基礎上加之情感的烘托,是語言藝術和聲樂藝術的完美融合,這一點在不同形式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因此,在演唱土家族民歌的過程中,語言的特性和韻律對聲樂的風格有著很大的影響。據文獻所載,在表演過程中,鄂西山歌的吐字特色實際上是受地域方言影響。鄂西人平日講話就有脆、甜、松、圓、嫩的特點。反映到民歌中去,鄂西山歌吐字清楚利落,完全不拖泥帶水,甚至速度偏快。同時發音甜美委婉,咬字時比較靠前,極具親和力。但又隨性自然,一字發出,馬上松開,有時還加入毫無關聯的襯字,給人一種自由揮灑之感。演唱中,還多用兒化音,鄉土氣息極濃,讓人感受到鄂西方言的圓潤動聽。在《土家土》這首民歌中,全歌經常出現“唷”“唷喂”,它們并沒有實際的含義,只是起到一種裝飾作用,它們連貫各個聲部,串起不同段落,使整首歌更加悠遠、綿長,把鄂西土家民歌的柔美、婉轉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把土家人的多情、嫵媚刻畫得入木三分。
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歌曲,都追求聲樂與舞臺表演的巧妙配合,土家族民歌也是如此,當演唱者將美妙的歌聲與曼妙的舞姿放到一起,就會起到奇妙的化學反應,讓歌與舞互相襯托,相輔相成,別有樂趣。可以說一部聲樂作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演唱者創造性的藝術再加工,這種充滿激情和智慧的藝術再加工,往往能使演唱獲得超出作品本身的藝術效果。
1.擺手舞相襯托
鄂西土家族擺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風俗的民族舞蹈,是土家族歷史最悠久的的祭祀舞蹈,它有單擺、雙擺、回旋擺、邊擺邊跳等各種動作。凡是有土家人的地方就有“廊場”,土家人閑時都會聚集到此,一起跳擺手舞。擺手舞主要表現出了土家人生產耕織的日常,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勤勞勇敢、不懼困難、拼搏上進、百折不撓的積極心態,是對土家文化進行剖析和解構的最為意義深遠的代表作。“土家擺手舞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大擺手’主要描繪古代軍事場面,‘大擺手’的配樂音域跨度非常大,樂聲滄桑而充滿力量,情感熱烈悲壯,極具男子漢的豪邁氣質;‘小擺手’則是人民日常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或者情侶之間表達愛慕之情的舞蹈,它的配樂與‘大擺手’相比,就更加柔和細膩,旋律也更加婉轉動人,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溫柔多情的小女子。
演唱者在表演《土家土》這首民歌時通常選擇‘小擺手’來作為配舞。悠遠婉轉的歌聲搭配柔腸百結的舞姿,以歌帶舞,以舞襯歌,形神與舞樂相通,將這首民歌的感情演繹得惟妙惟肖。如果說僅僅以演唱的形式來演繹這首歌,那么不僅表演效果會大打折扣,土家族特有的風格與特質也難以體現出來,也就沒有那么討人喜愛了。
2.歌、舞、樂相結合
“歌唱”是聲音的藝術,“舞蹈”是形體的藝術,它們分別代表著視與聽兩個方面的感受,但在表演當中往往能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歌唱、舞蹈、音樂相互配合,這也是土家民樂最大的特色。土家人穿著“西蘭卡普”扮演趕集的“妹娃兒”,唱著“哭嫁歌”扮演坐上花轎的“莫米”,跳著“擺手舞”過著樸素自由的生活。曲作家在對旋律的掌控上非常完美,而這首具有濃濃土家風情的歌不僅需要敞亮的嗓音來演繹,還需要優美的土家民族舞來襯托,需要形體的外在美感與演唱者內心情感共同作用,表現出美好的效果。《土家土》這首民歌的演繹主要是與土家特色的擺手舞相配合。作者在編排《土家土》的配舞時選取了許多土家民族元素,同時輔以現代舞靈動活潑的內核,達到了很好地視聽效果,把表演的狀態推上高潮。
一種民族表演形式除了歌與舞,更缺不了特色的民族樂器,對于民族歌舞來說,只有本民族的樂器最能演奏出民族之音,民族樂器之于民歌就是綠葉之于紅花的關系。歌曲經過演唱者演繹,意蘊于聲,歌中有情,千變萬化;經過舞者演繹,使人直觀感受到歌曲的律動。“心”與“情”俱現,歌舞樂結合,就能夠達到最動人的狀態。
在湖北這樣一片荊楚文化的沃土之上,自古人杰地靈。楚人以鳳為尊,鳳于翔九天,可為天下先,其忘我的張揚姿態令人難以望其項背。在國家大力發掘繼承傳統文化的號召之下,千千萬萬的文藝工作者在這一片廣闊天地辛勤耕耘,在以土家文化為代表的荊楚文化中尋找創作源泉。作為眾多文化結晶中的代表作,《土家土》深刻地體現出“藝術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原則,最終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塊亮眼的瑰寶。
[1]田世高.土家族音樂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
[2]彭秀樞.關于土家族的歷史沿革[J].吉首:吉首大學學報,1980 (1)
[3]余篤剛.聲樂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4]楊易樂.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運用.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