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二幼兒園 李 丹
藝術活動:快樂的面條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二幼兒園 李 丹
適齡目標:大班
設計意圖:藝術活動“面條舞”選擇了幼兒熟悉的、與生活經驗相關的面條作為活動的內容。活動中的背景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清晰,有想象和自由發揮的空間。活動抓住幼兒愛游戲的天性,以最自然的方式抒發情感,表現自我,讓幼兒將生活經驗遷移到音樂中,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領略到音樂的三段結構,并理解音樂的性質,體驗用夸張的肢體動作進行創作的樂趣。

教學詳案教案備注[課時建議]1課時[活動目標] 1.讓幼兒聽音樂,感受樂曲中節奏的明顯變化。2.了解面條在被煮的過程中不同形態的變化。3.讓幼兒感受集體游戲的快樂。這一環節讓孩子感知、明了三種面條兒的三種不同形態,并引導他們能說出直直的,硬硬的等詞語。[活動準備]音樂、煮面條視頻、紙、筆、掛面、廚師道具。[活動過程]一、引入主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師:瞧!今天來了一位小客人,是誰呢?幼:掛面。掛面也是面條的一種。師:我請小朋友來說說掛面是什么樣子?引導幼兒說出直直的、硬硬詞語。師:你們見過煮面條嗎?老師這有一個煮面條的小短片,待會兒你們要邊看邊想——面條在煮的過程中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觀賞無聲視頻。師:誰來說說,面條在煮之前是什么樣子的?幼:直直的、硬硬。師:把直直的硬硬的面條放進鍋里,你們看到了怎樣的變化?幼:變軟了,變彎了。師:當水開了的時候,面條又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幼:在翻滾、轉圈、跳動等等。小結:把直直的硬硬的面條放進鍋里,面條沉到鍋底會慢慢的變彎、變軟。火越來越大、水溫越來越高,水沸騰后面條會浮起來,加快速度不斷地翻滾、旋轉、扭動、跳上跳下糾纏在一起。二、欣賞樂曲,在音樂的伴奏下用豐富、有趣、夸張的動作表現煮面條時面條的變化。1.觀看有聲視頻,在欣賞樂曲的同時,鞏固對煮面條過程的認識。師:剛才,我們的面條在鍋里扭動、翻滾就像在跳舞。為了讓我們的面條舞動得更加優美,我給它配上了一首好聽的樂曲,一起來聽一聽。播放有聲視頻,幼兒觀看后提問:你們覺得這首樂曲好聽嗎?這首樂曲一共有幾段?2.分段欣賞樂曲,并創編動作。提醒幼兒:面條煮熟后,一定要記得關火。

[活動延伸]組織幼兒親手嘗試煮面條,直觀地感受面條不同形態的變化。師:剛才聽到的曲子一共有三段,分別表現了面條的三種不同形態。我們先來聽第一段音樂,仔細想一想這段音樂表現了怎樣的面條?放第一段音樂,教師畫圖譜。師:直直的硬硬的面條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創編第一段動作,并隨第一段音樂練習1~2遍。師:我們再來聽一聽第二段音樂給你什么感覺?適合表現怎樣的面條?放第二段音樂,教師畫圖譜。幼:軟軟的面條。師:軟軟的面條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創編第二段動作,并隨第二段音樂練習1~2遍。師:最后一段音樂表現的是怎樣的面條呢?幼:不斷翻滾、扭動、跳上跳下的面條。師:我們一起來嘗試一下。創編第三段動作,并結合音樂進行完整的表演。三、游戲:煮面條。1.教師介紹游戲規則。2.幼兒跟隨音樂游戲一次。師:現在讓我們邊聽音樂邊一起來游戲吧。播放音樂,教師扮演廚師邊做動作邊提醒幼兒變換動作。四、分享快樂,結束活動。你們玩得開心嗎?今天我們不僅學習了煮面條,還創編出了這么優美的“面條舞”。通過視聽環節讓幼兒分辨出這首樂曲共有幾段。利用圖譜讓幼兒更加明確樂曲的三段式結構,并能根據音樂的變化用創編動作表現出3種不同形態的面條。教師扮演廚師、幼兒扮演面條,小面條被教師“煮”到鍋里后要根據音樂的變化表現出不同形態。
反思:
在藝術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的音樂游戲教育模式是:教師播放音樂請幼兒欣賞,然后教動作并告知游戲規則,幼兒根據教師所說的游戲規則進行游戲,一遍又一遍直到孩子“學會”為止——這種既枯燥又缺乏吸引力的教學過程完全沒有體現出幼兒的主體地位。因此,我選擇了這節音樂游戲活動“快樂的面條”,想通過這個活動給幼兒一個舞臺,讓他們將生活中的體驗進行有創意的表達。
在活動一開始我先引導幼兒一起回憶面條從下水到煮軟后的變化;接著我和幼兒一起分段欣賞、熟悉音樂;在幼兒掌握了節奏后,我開始和他們一起創編動作,孩子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歡快地做著各種有力的、柔軟的和快速纏繞的動作——有的微微張開雙手放在身體兩側,頭、肩、腰都在輕輕地扭動,有的雙手抱肩轉起了圈,有的雙手放在身后慢慢地轉了起來……孩子們的創意令我驚訝和欣喜,那一刻,他們仿佛真的變成了一根根小面條,那么投入,那樣充滿激情地舞蹈著。
活動中的每一環節似乎都是在“玩”,但在置身于“玩”的過程中,孩子們感知到了音樂的內涵,在“玩”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協調能力。只有這種身心完全釋放的活動,才是幼兒需要的,也只有在這里,孩子才是真正的學習的主人。
這節課的不足在于在孩子的創編方式有點單一,整節課堂把孩子抓得太緊,如何讓那些想動的小面條也舞動起來還得好好地思考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