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國治理

陸 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不僅僅是讓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財政自主權,而且,要讓地方政府更為負責
大國治理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從中央政府的目標到地方政府的行動,中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難以保證地方政府的行為符合中央政府的目標。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需要設計相應的激勵機制保證地方政府官員實現中央政府的目標。具體的做法是,在“錢”的方面,讓地方政府決定支出的數量和結構;而在“人”的方面,將一些指標(比如經濟增長)與官員的考核與晉升掛鉤。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地方政府官員在決定支出數量和結構的時候,會考慮到如何有利于自己的職業生涯,而這又與他面對的激勵機制有關。其結果是,地方政府不遺余力地追求地區的短期經濟增長,卻不重視民生投入。
事實上,在“人”這方面,中央政府也是由具體的人組成的,如何保證具體的人和各個部委的目標是符合社會最優的?即使存在一個最大化社會福利的中央計劃者,又如何保證這個計劃者具備有關社會福利目標的知識,以及將這個最優化的目標作為可以實施的指標來考核地方官員?
更進一步,中央給地方設定的激勵機制如何適用于差異巨大的地方的實際條件?比如說,其實并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具有同樣的發展經濟的條件,有些地方適合于發展農業、旅游和礦業,而這類產業如果要使從業人員致富,恰恰需要人少一些,于是,經濟總量增長相對來說慢一些,人口流出一些,但剩下的勞動力人均收入卻更高。此外,如何更好地在官員任免上用對人?為了應對地區間的差異,如果差異化地實施激勵機制也是有成本的。一個替代的選擇是改進用人機制,不僅僅只看一兩個指標。但如何用人機制如何改進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
而在“錢”這方面遇到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設計一套適宜的財政體制,來提高財政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當前中國的財政制度難以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兩點。
一,如何讓地方政府行為符合當地居民的福利最大化。比如,如果地方政府的行為短期化,一方面過度舉債,投資建設大量缺乏回報的基礎設施來拉動短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在支出上不注重長期目標(壓縮在科教文衛等領域的民生支出),那么,怎么保障當地居民對此做出反應的選擇權?
二,如何應對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行為。比如說,既然地方政府被激勵去追求經濟增長,那么,他就盡量擴大支出,然后,不惜借債也要增加投入,而不管這些投入在長期是不是有足夠的回報,是不是足以償還債務。地方官員的想法是,即使未來還不了債,他也離任了,而且還有中央政府幫他還。
真正的財政聯邦主義不僅僅是讓地方政府有更大的財政自主權,而且,要讓地方政府更為負責(accountable)。一方面,從自上而下的角度來看,讓地方政府官員的任免更能夠反映當地居民的評價,而不僅是上級政府的評價。此外,還需要有更多的“用腳投票”,在人口更為自由的流動中,使得老百姓有權離開表現不好的地方,在此過程中加強地方間競爭,讓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更好地成為地方政府的追求。另一方面,從自上而下的角度來說,必須打破地方認為中央會為自己的債務買單的預期,而要做到這一點,未來必須加強對于地方政府融資的預算管理,同時,適度地允許地方政府的債務違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