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有幸參加了在太倉高級中學舉行的蘇州市高中政治課改展示活動,執教了高二《生活與哲學》“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一課,課后感悟頗多,在教學之余將其形成文字,與廣大教師共勉。
把握情境線:激活學生興趣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這一課,重點是第一目中辯證否定觀的內涵、實質,難點是第二目中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主干知識理論性比較強,離學生生活比較遠,教學難度比較大。若僅單純依賴枯燥講授,課堂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筆者備課時想著,再過幾天就是2014年的“雙十一”(俗稱“光棍節”),對比電商的火爆經營額,在江蘇范圍內存在數量越來越少的傳統簡易小賣部如臨生死大考。一邊是熱火朝天,一邊則是無奈冷清,可謂是“賺錢買賣在前頭,幾家歡喜幾家愁。”于是,筆者嘗試著以“網絡購物PK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為媒介,組合一定的生活元素進行問題創設,營造引人入勝、耐人思考的氛圍,將學生引入活動情境中,讓學生通過系列情境及以情境為載體的知識的理解和把握,實現情與境匯、意與象通。
情境一:網絡購物PK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設計意圖:讓學生將網絡購物與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對比,感悟網絡購物的優勢,指出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的不足,指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無論是網購還是傳統購物,其購買商品、你交錢,我給貨的本質始終未發生根本改變,變的只是購買方式。從而引出“辯證否定觀的內涵、實質”的講解。
情境二:阿里巴巴的成功。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15年、87年、90%這些數字背后的意義所指,感悟共同體現的哲學道理,從而引出“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論依據”的學習。
情境三:馬云的商業模式。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分組討論,感悟對阿里巴巴的成功起到關鍵作用、全球互聯網市場上獨一無二商業模式,導出“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論要求”的學習。
筆者認為,一節課好不好,關鍵看腳本好不好。所以,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腳本設計上。情境材料應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和健康成長起導航作用。情境材料要貼近學生,來源生活,要真實、可信,因為“最好的教育是用真實來教育”。此外,情境之間要連貫整體,一氣呵成。
把握知識線:引領學生思維
伴隨著層層推進的情境的展開,筆者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旨在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依據相關情境設置了具有一定思維含量及思辨性的探究問題。問題設置輕巧,遵循學生的認知和求索規律以及知識間的內在邏輯,準確表達了問題的指向性,激發了學生對問題的主動積極探究。通過環環緊扣的設問,將課堂內容的講授和知識點的落實做到了自然的推進。
問題設置:①為什么選擇網絡購物?它有哪些優勢?②購物方式不同,“購”的本質是否發生根本改變?③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有哪些優點和缺點?④上述兩段話共同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⑤從哲學角度分析馬云的商業模式是如何暗合了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一問、第二問、第三問,通過讓學生自我總結網絡購物的優點,進而引發“購物方式不同,‘購的本質是否發生變化”的問題思考,由此得出:無論是網購還是傳統購物,其購買商品、你交錢,我給貨的本質始終未發生根本改變,變的只是購買方式。導出辯證否定觀的含義的講解。第四問之前有一個過渡,即中國互聯網傳奇人物馬云是怎樣帶領他創立的阿里巴巴商務平臺由西湖里一葉小舟變成今天一艘電子商務的大航母。從而讓學生感受到馬云的成功之處,進而將馬云的成功和李嘉誠的成功放在一起對比,兩人都是成功人物,雖事業的領域不同,但在他們身上都有著相似的特質。讓學生關注材料中15年、87年、90%的數字,要求學生思考兩段話共同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以此引出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論依據的學習。第五問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馬云的商業模式是如何暗合了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思維和智慧的火花,進而導出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論要求。
可見,“網購、馬云、阿里巴巴”活動情境是問題設置的中介和載體,它是為知識、能力、情感目標服務的載體,是聯系情境線與知識線的中介。筆者意在通過問題的設置把包含在情境中的知識點一個個挖出來,這樣,知識在情境的襯托下通過師生互動有效的達成和實現,隨著以上五個問題環環相扣的提出和解決,遵循邏輯思維順序、嚴密有序的知識線躍然紙上,本課的重難點、主干知識也清晰呈現。
把握情感線:升華自覺自信
“網購、馬云、阿里巴巴”這一條情境線為“辯證否定觀、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這條知識線起鋪墊作用,要落實教材知識,突破這條情境線,實現預定教學任務,則需要一種高效、接地氣的學習方式。筆者在組織“情境一”和“情境二”兩個教學環節時,分別采用分組合作探究和角色模仿等方式。
情境一:網絡購物PK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問題設置:①為什么選擇網絡購物?它有哪些優勢?②購物方式不同,“購”的本質是否發生根本改變?③傳統簡易小賣部購物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在組織這一環節教學時,將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分別對問題①②③以及問題③中的優點和缺點進行分組討論思考,然后進行組別之間的PK較量,讓學生在思索、爭辯、闡述中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最后老師對這一環節進行綜合評價概括。
情境二: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只是阿里巴巴成功的開始。“今天還不能說成功,我們只是站在新的臺階上。上市只是一個加油站,上市的目的是為了加油從而走得更遠。很多人說我們成功了,其實我們離成功還很遙遠,我們走過了15年,還有87年……”在組織這一環節教學時,筆者風趣地稱某生為馬云的關門弟子,讓他模仿馬云讀一遍上述文字。記得當時,該生表現從容,底氣十足并富有感情地朗誦了一遍,同學們立馬被逗笑了,課堂里洋溢著親切、幽默、溫馨與和諧的氣氛。這種師生、生生多向互動、平等對話等形式,增強了學生內心體驗,張揚了學生的個性,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理解的生成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
對于筆者而言,這是一節收獲滿滿的課,用一句話來概括,即把握了“三線”:情境線、知識線和情感線,做到了“三線”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情境設置中得到內心體驗,在解決問題后得到深刻感悟,在合作探究中升華自覺自信。當然,這也是一節不成熟的課,還有很多不足,筆者應該在問題設置的思辨性、情境性中選取一致性,以進一步推敲和完善。
本文是筆者以執教“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為例談關于激活教學,盤活課堂的一些不成熟認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