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
早在1632年,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教師們一致認為,變被動為主動是唯一出路,變讓學生答題為讓學生出題。這樣的教學,學生既掌握了考點,明確了答題思路,又感悟到解答任何題型都離不開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
《永不受傷的飛翔》解析與體會
筆者一路實踐,邊總結邊記錄邊改進,積累了幾點突破記敘文的經驗。第一,要明確記敘文的考點。在做題的過程中,學生總結了八大考點: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及形象;賞析劃線句子或分析其作用;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文段或語句在文中的作用;考查對題目的理解;分析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揣摩人物心理等。第二,記敘文首先要突破文章的中心內容。明確文章是寫人還是敘事。寫人,刻畫了人物什么樣的品質或形象;敘事,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樣的哲理。第三,在此基礎上,學生圍繞考點出題,并給出答案。
例如,在講解《永不受傷的飛翔》時,筆者抓住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以供同學們練習、反思和感悟。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們重點講解的句子:①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一輛摩托車呼嘯而過。驚悚之余看到摩托車后面好像掛著什么東西,滴了一路血跡。正趕上紅燈,仔細看去,原來是一只奄奄一息的鳥。脖子被繩拴著,耷拉著……②我本能地緊蹬了幾下,攔住摩托車,急切地說:“那只鳥要死了,你快看看吧。”誰知后面的那個男人朝我一瞪眼,不耐煩地說:“又有個愛多管閑事的”。③這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了:“叔叔,你把小鳥放了吧,你看它多疼啊,動物也是有感覺,有感情的……”回頭一看,是臨街的一個小男孩。④也許是覺得麻煩,也許是怕丟人,坐在后座的女人發話了:“扔了吧,快走。”男人猶豫了一下,把那只鳥扔在了路邊。⑤我經常看見黑而瘦小的他,聽說父親早亡,母親帶著她改嫁了。繼父永遠拉著臉。他早早的輟學,有時去撿破爛,有時去賣饅頭。家里常是打鬧吵架的聲音。我時常為小男孩的處境擔憂,正值花季的少年,生活中沒有溫暖和陽光,沒有快樂和玩耍,過早的承擔了生活的苦難,他和“幸福”兩個字離的那么遠。⑥然而今天,他對待小鳥的態度和他的話讓我震撼……⑦我想,這樣的一個孩子,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會過得很好,因為一個骨子里永遠不會受傷的生命,人生所有的艱難,都會為他讓路。
首先,讓學生明確文章中心:只要一個人堅強樂觀地面對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任何艱難困苦都會被打敗。就像文中的小男孩,雖然遭遇了那么多不幸,但他的心靈卻依然那樣善良、樂觀、堅強,他就是“一個骨子里永遠不會受傷的生命”。其次,文章題目“永不受傷的飛翔”有什么含義?答案是指受傷的小鳥在男孩的救助下,一定會再次奮發振翅的飛翔,引出小男孩沒有讓艱難困苦留下陰影的樂觀向上的生活。
《只是一個普通人》的不普通
文學作品《只是一個普通人》,筆者在講解中先讓學生明確文章中心: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有高尚的心靈,心靈的高尚靠的不是語言和服飾,而是舉止和行動。尊重弱者有慈悲之心才是最高尚的,然后讓學生在賞析的句子下面劃線。劃線句子:①圣誕節的下午,大雪紛飛,一位老婦人在雪中踽踽獨行。②一對年輕的夫婦抱著孩子談笑風生,抱著滿懷的圣誕禮物,他們打算過一個溫馨浪漫的圣誕節……③如果這些人注意一下,他們就會發現有一個沒有穿鞋的老婦人走在這個熱鬧浪漫的街市。風裹挾著雪花,吹刮著她的衣服,她裹緊了薄薄的外套,還是不由得打顫……④公交車來了,老婦人像個木偶人一樣,慢吞吞地、費勁地上了車……⑤一個小男孩指著那個老婦人說:“快看呀,媽媽,那個老奶奶光著腳!”尷尬的母親把他的手拽了下來說:“不要指著別人,蕾德魯!那樣不禮貌。”接著,她的目光投向了窗外。“她沒有孩子嗎?”一位穿著皮大衣的女士說,“即使沒有,她年輕時也應該給自己存點錢”她有一種道德優越感,因為她活得很滋潤,把母親也照顧得很好。⑥到了下一站,一個年輕人上了車。他穿著時髦的羊絨大衣,暖和的皮棉鞋,耳朵上掛著耳機,身體也隨著音樂有節奏地搖擺。他坐在了老婦人的對面。⑦但當年輕人瞥見老婦人光著的雙腳時……他愣住了,隨即他慢慢的彎下了腰,捧著老婦人的腳:“夫人,您一定很冷,這下雪天,您真的需要一雙鞋,穿我的吧。”說完年輕人脫下了鞋子和襪子,輕輕地給老婦人穿上。老婦人顫巍巍的點點頭,輕聲說著謝謝。⑧汽車到了下一站。年輕人下了車,光著腳走在雪地里。乘客都涌到窗前,看看他光腳艱難地在雪地里走遠。
分析劃線句子,作者用語言和動作描寫,寫出了人們看似精辟的分析背后內心的冷漠,人與人之間的涼薄。為“年輕人”的出場做鋪墊,與“年輕人”形成對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結束語
這樣的實驗進行了半個月,教師教的少了,點撥的多了,孩子們在整個實驗中興趣高漲,全情投入,氣氛活躍,打破了復習備考死氣沉沉的僵局。另外,訓練形式可以多樣。例如,比一比哪個組出的題有價值有水平,也可以交叉答題,看哪個組答題思路清晰,要點齊全等等。
(作者單位:內蒙古包頭市第三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