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婷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之享受到成功的欣喜、獲得發現的快樂,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小學生的好奇心比較強,但理性思維還不成熟,他們頭腦中往往有許多新奇的想法和見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他們提供展示的機會,鼓勵直覺思維和猜想。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改善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態度,引發他們對數學的好奇心“究竟是怎么回事”,使之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讓我試一試”,讓學生把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解決數學問題的積極信念,如此將會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創造出全新的數學理解與知識。
鼓勵學生“敢想”
敢想,是創新的前提,一個連想也不敢想的學生,又怎么創新呢?例如:在學習減法時,通常有學生出現小數減大數的情況,教師每次不厭其煩的告訴學生一定要大數減小數,或者說現在你根本搞不懂小數減大數的,以后你會算的。殊不知,這樣的話語聽得多了,學生是否會得出這樣的結論:“老師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很多問題我現在是搞不明白的。”就這樣,不少教師“好心地”剝奪了學生探求知識的機會。因此,無論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否正確,甚至有些偏題,教師也要肯定他們勇于提問的精神,然后再加以適當的引導。因為“想”的過程比“結果”要珍貴得多。
鼓勵學生“敢說”
“話不說不明,理不辯不清”,只有敢說才能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討論空間,給學生提供能充分表述自己想法、發揮各自想象的機會。如此才能在這里不斷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創造欲望。
例如:在進行兩位數減一位數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己是怎樣計算“47-9”時,學生會出現很多的計算方法。①轉化為減整十數來計算47-9=47-10+1=38;②用減法性質來計算47-9=47-7-2=38;③轉化為10以內的減法計算47-9=37+(10-9)=38;④轉化為20以內的退位減法計算47-9=30+(17-9)=38。
又如:在進行100以內進位加法練習時,可設計一個套圈游戲:“套中小兔29分,套中小貓26分,套中小雞37分,套中小狗24分,套中小羊28分,套中小馬39分。洋洋說:我兩次一共套了63分,請猜一猜我套中的是哪兩只動物?玲玲說:我兩次套中的比63分多,請猜一猜可能是哪兩只動物?哪一只根本不可能套上?”此類開放性問題,往往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他們樂意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做出自主選擇和判斷;同時,他們往往會通過“可能”“也許”“大概”等詞語來描述自己對問題解決的看法,從而不斷地閃現創造的靈感。
鼓勵學生“敢做”
課堂中對某些問題的討論,都是通過集體的力量得以解決的,而是否學生自己課后能獨立的解決這些問題或做進一步的研究,找到一些規律,得出一些結論,從而培養自己研究、創造的能力,這是我們教師提高優生能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所以我們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對課堂中所討論問題,課后作進一步的探索,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
例如:課堂中討論99乘以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后,學生情緒高漲,教師提出課后是否可以對999乘以一位數、9999乘以一位數的規律作進一步的探索,誰知一個學生第二天一早竟然交給我這樣一份作業:“99…999×一位數=?”它的答案的兩邊是9×一位數的結果,中間都是9,個數比題目少一個。盡管話語有點表達不清,但他的發現是那樣的出乎我的意料!我相信只要我們保護這些優生的探索熱情,他們會不斷開啟智慧的大門,閃現創造的靈感。
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現代數學教育觀認為:“每個學生都能學數學,不同的學生學不同水平的數學,允許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學數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發展每個學生的“顯能”,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承認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的選擇需要,不求平均發展,只希望學生在原有的起點上獲得最優發展。
例題:83+85+87。這本是一道極其普通的計算題,但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有不同的解答方法:①83+85+87=168+87=255;②83+85+87=(83+87)+85=255;③83+85+87=80×3+3+5+7;④83+85+87=85×3。后三種方法對不同的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創新,但我們在教學中,常常因體會不到學生個體的思維過程或因過分追求數學的規范性和嚴密性,以及課堂結構的完整性,而忽視普通學生的微不足道的創新,一旦優生解答正確,就匆忙收場,不給一般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殊不知當這些普通學生冥思苦想許久,終于獨立找到一種解題方法時,也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喜悅,就其個體來說,也可算發現了一種新方法、新思路。恰恰就是這些“創新”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自信心,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地讓個體從“創新”中體驗樂趣,掌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增強自信,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并努力為學生構建起一個主動探索、自主學習、體驗數學的再發現過程,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深入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進而在數學教學這片沃土中,開放出五彩繽紛的創造之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