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摘 要: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發展低碳農業經濟已成當務之急。文章針對我國低碳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低碳農業發展的問題及思考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低碳農業;農業發展;思路
一、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用占比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雖然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耕子孫田種當季糧”的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效率低下,嚴重透支地力,使得土壤變得極為貧瘠。同時,自然資源的日益匱乏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正在對農業生產高投入低產出的舊有發展模式亮起“紅燈”,不少農民感慨“地越種越硬、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傳統農業高消耗和高污染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制約了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發展如何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如今,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因此確保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糧食安全,鞏固農業在我國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增加農民收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二、我國低碳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市場經濟觀念和創新思維。產品能否獲得市場的認可從而在市場上立足,取決于生產者對市場的了解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調查顯示,我國人民對蔬菜產品的需求量持續下降,但對生態農產品的需求量卻快速上升。然而,我國廣大農民缺乏市場觀念,不能及時認識到市場的需求,再加上市場信息的缺失,廣大農民無法轉變已有的傳統觀念,只是憑借經驗多年種植同一品種的農作物,舊有的農業生產模式得不到及時轉變,這嚴重影響了低碳農業的推廣和發展。
2.土地農藥化肥使用過量,對土壤危害過深。現階段農民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依然嚴重依賴化肥和農藥的作用,在作物生長的各個階段,都有意識地利用化肥和農藥來調節作物的產量,不僅致使土壤結構發生改變、土地過度板結、綜合肥力下降,而且嚴重影響周邊生態環境,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加了阻力,進而影響低碳農業的發展。
3.資金及專業技術人員短缺,政府扶持政策尚待完善。資金及專業技術人員短缺是發展低碳農業的一大難題。在低碳農業推廣和發展時,需要大量的項目資金和技術人才的投入,從全球看,我國每百萬農業勞動者中,從事農業科技產業的人員是77人,而發達國家卻達到是2458 人,世界平均水平是137人,這些數字清晰的表明我國從事農業科技推廣的人員十分欠缺。我國在幾十年粗放式的農業發展過程中,由于國家缺少足夠的資金和項目補貼去發展低碳農業,以致低碳農業建設很難有效地展開。雖然近些年,我國開始大力鼓勵發展現代農業,但仍有許多問題亟需解決,政府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與政策體系,加大對低碳農業的重視程度與推廣力度,而這也是低碳農業得以真正普及與發展的保障。
4.生態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緩慢,社會化服務體系需要完善。近年來,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生物肥料、生物農藥、養殖新技術等方面的學術成果大量涌現,但是其轉化為實踐成品并加以推廣的速度卻極其緩慢。此外,市場需求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建立健全信息服務體系以幫助農民獲取有效的市場信息,對農民轉變生產方式、適應市場的需求、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具有巨大幫助,但目前信息社會化服務嚴重缺乏,對低碳農業的技術幫扶嚴重匱乏,極大的阻礙了低碳農業的發展。
三、我國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思路
1.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成立低碳農業合作社。我國幾千年來的小農經濟的影響和我國傳統農業生產的特點,決定了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時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因此,在低碳農業的發展中,必須加強廣大農民的低碳意識和主體意識,成立專門的低碳農業合作社。不僅發揮其他普通合作社統購統銷、獲取市場信息、風險共擔、增強市場競爭力等作用,更要以“培育綠色農產品、發展低碳農業”為宗旨,來制定低碳農業合作社的相關制度準則,將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納入合作社體系中,嚴格監測農產品質量,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在改變農業發展的組織形態的同時,進一步擴大低碳農業的規模,并不斷的加強農業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充分利用合作社信息共享、技術共享、資金共享等優勢,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實現經濟和效益的相統一。
2.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先進技術,采用多元化用能結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和普及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和支持。因此,政府不僅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而且要進一步加大對低碳農業相關項目的資金投入,加大對低能耗的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設備、工藝和技術的改造力度。同時推廣和采用循環型農業用能結構模式,提高對農業廢棄物的利用率,綜合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產業化。
3.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為發展低碳農業提供經濟援助。現階段,低碳農業的發展和推廣與我國現有的土地小規模分散種植模式嚴重不適應,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誰來種地的問題,因此要加快農業經營體系創新,培育適應低碳農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在這個過程中要從農村現實需求,著力增加農民發展低碳農業進行貸款的便利性,加快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進一步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緩解農村資金外流程度,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政府要根據農戶現實情況,鼓勵政府出資的各類信用擔保機構根據農村現實情況,進一步拓展符合農民利益的擔保業務。當地金融機構要依據不同地方的農業發展現況,放寬對農民貸款限制,使當地金融機構融入農業發展模式轉變的浪潮中,以提升當地農業產業的發展水平,真正服務于農村的發展和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
4.增強農民互聯網觀念,建立“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農村生產和實際消費的生態環境也正在加速發生顯著變化。2015 年中央1 號文件明確提出:“啟動農村流通設施和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大量從事農業生產、研制、推廣、運輸、銷售、電子商務的企業匯集在現代農業的產業鏈上,具有極大的商業潛能。“互聯網+現代農業”就是要改變農業傳統發展模式,使其走向現代農業,而農業信息化則是未來一段時期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四、結語
低碳農業的實現不僅需要提升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更需要在農業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減少交通運輸的產品損耗、市場監理的完善管理等許多方面下功夫。在推廣低碳農業中,不僅需要廣大農民的廣泛參與,也需要技術人員的指導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來真正實現低碳農業在我國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錚,鄭一萍.全球變化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3).
[2]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7).
[3]許廣月.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學,2010(10).
[4]何晶晶.構建中國低碳農業法[J].戰略與決策,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