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祥和
摘 要:生態農業是循環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發展生態農業對我省具有重要的意義。我省種植業、畜牧業發達,為生態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生態農業能有效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大量有機肥的使用,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機質,改良了土壤的結構。我省根據省情,可大力發展四種形式的生態農業模式,但生態農業模式可進行不同形式的改變,但最終都是為了物質能夠充分利用,能量能夠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轉化才是最有效的。我省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大規模農業產業示范區,促進全省發展生態農業很重要。
關鍵詞:我省; 生態農業 ; 重要性 ; 生態農業模式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省農業 生產消費增加,成本提高,環境問題也日趨突出。許多有識之士和農業專家極力推廣和呼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以減少化學肥料、農藥使用量,多使用生物質肥料,多采用物理或生物、甚至采用生物技術(嫁接基因)的方法防治農業害蟲,促進我省農業長期持續協調發展。生態農業為何受到專家和學者如此親睞?下面我將從兩方面對生態農業進行探討:
一、我省發展生態農業的重大意義
生態農業是綠色化學,循環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態農業提倡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避免浪費和破壞生態環境,實現農業良性發展。因此,我省發展生態農業有以下重要意義:
1.生態農業能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農業投入。我省種植業發達,種植業產生大量秸稈未得到合理利用。一方面剩作量巨大,堆積如山,造成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十分突出;另一方面常用做柴燒或熱炕,熱效率低;有一部分粉碎直接還田,由于我省土壤遍缺水,春冬冰凍期長,微生物分解能力弱,無法得到全部有效分解,反面增加了土壤通透性,增加水分散失,肥效不佳;有些收割后留田,曬干后集中點燃,不僅造成浪費和環境污染,還進一步消耗農田水分及燒殺農田中大量微生物,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肥力退化。我省養殖業也較為發達,畜禽養殖業中產生的大量的糞便和沖冼污水往往分散管理,直接作為肥料,既浪費,又污染環境。發展生態農業可以使種植業秸稈等廢物和畜牧業污水、糞尿廢物綜合利用,盡可能發揮其最大效用,不僅促進農業生產,減少投入,而且還能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增加土壤有機質,大幅度減少化肥的使用量,促進農業各產業可持續協調發展。
2.我省農業資源相對短缺,發展生態農業條件有利。我省總土地面積45.44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七位,人均耕地面積約2.7畝,比全國人均高出一倍多。但山地多,平地少,能灌溉的水田少。從這個角度說,我省占有良田還是比較少的。而且,隨著人口增加,耕地對人口承載力的潛在危機日益加重。我省總體水資源還是短缺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加之水質污染,人畜飲水曾一度極為緊張。甘肅境內也有幾條河流(如黃河、湟水、洮河和涇河等),大量水利工程也進一步緩解了許多地區的旱情,但仍然局地缺水。例如:蘭州黃河穿城而過,表面上水資源極其豐富,但附近工廠的廢水,大量生活污水排向黃河,蘭州日漸也成為一個缺水的城市,人畜飲用第二水源地不得不花56.87億巨資(據中國甘肅網2015年8月21日訊)延伸到了近百里遠的劉家峽水庫區。資源短缺也是我省的基本省情。要使甘肅農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保護有限的農業資源,也客觀要求我們必須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農業的道路,使物質循環、能量盡可能流向人類需要的產品中。使消耗資源最少,效益最大化。
3.可減少輸入性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我省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農業生態環境問題仍然較為突出。由于土地過度利用和有機肥用量不足,農田質量普遍下降,有機質含量較低,土壤沙漠化、鹽堿化擴大。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農業可能面臨潛在病蟲害(抗藥性)危脅,以及農藥化肥殘留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瓜果不甜、稻米不香,亞硝酸鹽、農藥殘留超標;葉菜類受到酸雨的腐蝕,葉面斑駁,就會失去其經濟價值;土壤酸化使大量農田減產或者絕收。這種不顧環境的承載能力,“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給農業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應引起了人們的高度警惕。要發展生產,使農業增效,必須重視農業發展產生的次生的問題,必須注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走生態農業之路。
4.建產生態農業示范區,是帶動全省農業良性發展的需要。生態農業因“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物質循環利用被人們所重視,而我省生態農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國家在生態農業發展方面也有大量的投入,但效果未顯現出來。補貼農民建小沼氣池、小規模秸稈還田還遠遠不夠。我省應建設幾個有規模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農業生態產業園,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帶動全省生態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區域性、自主運作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成為我省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真正才能體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二、我省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我省發展生態農業,要充分考慮各地的自然生態,人居條件和國家的經濟政策等多種因素,因地制宜,統籌兼顧,不能過分追求“高、大、上”,要既能節省人力,又能合理發展,做到能推廣,有效益,企業有創新,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把發展生態農業,作為一項持久長期建設的工程,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發展生態農業中,我們只有不斷學習積極運動用先進技術,才能使生態理念轉化為現實,造富甘肅人民。因此,我認為我省實現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增效,應不斷發展和強化以下生態農業模式:
1.作物、畜牧、堆肥循環模式。種植業產生的大量秸稈、殼、渣等廢物成為豬、牛、羊、雞等的飼料,畜禽糞尿經堆肥腐化后,作為基肥施入農田。這種物質的循環方式,一方面緩解了農業市場上蛋、奶、肉等的短缺,增加了農民的副業收入,同時充分利用了農作物的大量廢棄物,減少堆積后對農村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畜禽糞尿等農業廢物堆肥處理后施入農田,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減少化肥的施用量,并能有效提高農產品的品質。
2.作物、畜牧、沼氣循環模式。植物秸稈、渣、殼等經過畜禽轉化為糞尿進入沼氣池,產生大量的沼氣。沼氣是優質的清潔燃料,能有效改善農村的燃料結構、緩解大氣污染;沼液、沼渣都是優質的有機肥,成為作物生長所需的重要原料。這種物質的循環方式,可有效改變,農村的能源利用方式,使一些先進的能源利用設備(天燃氣壁掛爐等)推廣到廣大農村,對改變農民的面貌,提高農村人民的生活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3.作物、食用菌循環模式。種植業作物秸稈、殼、渣、麩皮、木屑等作為原料生產食用菌。推廣食用菌技術,投資小,見效快,農民經過培訓后就能熟練掌握,是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剩余的培養料滅菌后可作為有機肥施入土壤,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增加土壤肥力,利于作物吸收利用。
4.作物、加工、畜牧循環模式。這種模式是在種植業和畜牧業之外增加了加工這一環節,不僅使養殖業產值增加,而且辦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也在整個過程中進一步循環利用,保證了資源充分利用,并大大減少了環境的污染。
以上幾種物質循環模式能充分體現我省發展生態農業的潛質。發展生態農業是我省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我省農民走向富馀,促進甘肅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和緊迫任務,也是我省農業由粗放式發展到集約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海文.環境科學管理[J].2009,34(2):58—61.
[2]李曉鵬.現代農業科技[J].2011(13):56-56.
[3]唐微,李紅霞.2008年農村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學術研討會[M].2012.
[4]牛若峰.中國農業的變革與發展[M].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7: 103-104.
[5]夏英,牛若峰.中外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道路與模式比較[M].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0: 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