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簫靜
小班是幼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自理能力培養的最佳時期。能夠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有利于幼兒對自身自信心和責任感的形成,外加幼兒面對問題的獨立能力,對幼兒之后的教育教學活動、生活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多多提供幼兒一些自理能力鍛煉的機會,幫助幼兒更開心自信地成長。在幼兒園開展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格外重要。現在獨生子女在家里受寵愛,對父母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來到幼兒園什么事情都要老師操心,不能適應集體生活,這會嚴重影響幼兒的成長和學習。在小班幼兒的年齡階段,身心有著初步的發育,應幫助他們完成一些小事,讓他們自己做一些簡單的生活方面的事情。從這方面看來,其實小班幼兒動手是完全可以的,是符合他們年齡發育特點的,他們的能力是達得到這方面要求的。所以,在游戲區域中滲透自己能力的因素,對幼兒更好地發展是一個很好的舉措。
一、設計方案,組織游戲
開展幼兒喜歡的角色扮演游戲,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喚醒幼兒對已知經驗的回憶,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如在區域活動的柜子旁邊,拉起一排衣架,將幼兒感興趣的動物頭飾戴在衣架上,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幫助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扣扣子、拉拉鏈。一方面吸引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節省區域的空間,使得區域環境更有層次性。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并沒有想到在衣架上貼上小動物的頭飾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所以引導幼兒游戲的時候,幼兒們的興趣不是很強烈,玩了一會兒就不玩了,這對于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后來經過與幼兒的討論研究,才發現要幼兒按照自己的方案提高自理能力,首先就得讓幼兒感興趣,于是我在衣架上貼上幼兒感興趣的動物時,明顯感受到幼兒們對扣扣子、拉拉鏈的歡迎,簡單生活小技巧就在不知不覺中習得。如在“點心店”游戲活動中,我們可以給幼兒們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材料相對美觀精致,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進行物品的組裝,既激發幼兒的興趣,又很好地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如可以“娃娃家”中提供橡皮泥給“爸爸”切菜用,媽媽包餃子、做元宵。姐姐還可以為娃娃穿衣服,哥哥還可以用提供的小鞋子幫助娃娃穿鞋子等一些幼兒在生活中認知和了解的生活技能,在之前經驗的幫助下,在游戲中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這樣的雙重結合使幼兒的自理能力形成后不至于很快遺忘。
二、選擇材料,合理投放
離開實際生活的教育是沒有操作性的,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探索,把教育的材料轉換成幼兒感興趣的。幼兒一旦感興趣,就會一直擺弄他,那么自理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小班幼兒以獨自游戲、平行游戲為主,他們的思維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般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很少主動和別的幼兒交換,在這方面教師在提供玩具的時候就要保證幼兒人手一份。在材料玩具的選擇上注意符合幼兒的年齡段,選擇真正符合小班幼兒的玩具材料。
在美工區揉貼梅花樹的活動中,教師從小班幼兒的能力發展情況及興趣特點出發,投放五顏六色的皺紋紙、膠水、卷筒紙芯做的梅花樹等,讓幼兒先自己動手揉團皺紋紙后,再進行一個粘貼活動,間接性地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這些材料都是幼兒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所以他們操作起來十分得心應手,所以相對的興趣也是十分濃厚。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一些對幼兒教育有著很深研究的心理學家說手指是幼兒的“智慧的前哨”,手部上的小肌肉很多,幼兒運動得越多,發展得越好,能力就會提高得越快,對于挖掘幼兒的潛能,更好地幫助幼兒形成自理能力有積極作用。
三、利用環境,養成習慣
皮亞杰認為:“在積極的環境中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發展自身的能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師在剛開始做環境的時候,老師們就要仔細地研究環境的教育活動內容,把環境加到區域中,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把良好的教育活動滲透在每個環境中,可以在每個區域貼上圖片,如“我上幼兒園了就要自己穿衣服”、“我會用小勺了”、“做一個愛衛生的好寶寶”、“小小保潔員”等。讓圖片代替教師影響幼兒,那么他們的目光就會被圖片吸引,圖片起著導向作用,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地拿這些圖片和幼兒自身做比較,如“你看,圖片里的小哥哥都會自己穿衣服,那我相信你也可以自己穿衣服的對不對?”“你和圖片里的小姐姐一樣,真會愛護班級里的衛生。”為幼兒起到榜樣作用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如在觀察區中,教師可以提供不同種類的小動物,可以是幼兒們喜歡的,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見的,引導孩子們認識和觀察他們,了解照顧方法,并和教師共同協作進行換水,老師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出去觀察大自然,認識一些當季的蔬菜、水果、青菜農作物,在孩子們的自我探索中幫助他們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四、正面引導,教師參與
幼兒的主動性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自身的自理能力,首先讓幼兒自己愿意參加區域活動,其實幼兒在參與區域活動時,喜歡看老師,喜歡老師的安排,也很喜歡老師的正面鼓勵。記得有一次區域活動,我們班級里的一個叫宋程果的幼兒,他十分喜歡玩積木,每次玩積木都能搭出漂亮的房子。有一次,他又完成了他的作品來告訴我,我看到后及時鼓勵了他,并讓其他幼兒向他學習拼搭的生活技能,這些技能有的幼兒還沒有掌握好,小班幼兒以模仿為主,所以讓幼兒之間相互學習,比教師教授來得更直接與快速。
老師可以以游戲中的角色和孩子們一起玩,指導他們完成某一項活動,更好地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在“娃娃家”游戲中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給娃娃穿衣、洗臉、梳頭。教師可以邊說邊示范:“天亮了,寶寶醒一醒,我們起床穿衣服,梳梳頭,洗洗臉,背上小書包出門啦。”在這個教師邊講邊做動作的時候,幼兒會被教師的一舉一動吸引,從而模仿教師的動作。對于能力相對比較弱的幼兒來說,教師可以手把手地幫助和引導,讓他們的自理能力慢慢得到鍛煉。
總之,在區域游戲中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既能讓幼兒感知到體驗動作操作的樂趣,符合幼兒的天性,滿足幼兒對游戲活動的心理需求。在游戲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發展孩子們自身的創造力、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其實整個教育活動單單在幼兒園中形成是不夠的,在幼兒回家后,父母又包辦幼兒各種生活的話,會阻礙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需要幼兒園與家庭共同努力。幼兒可以組織家長講座、開放日等一些活動,讓爸爸媽媽們看自己的孩子與能力強的孩子的差距。讓爸爸媽媽們覺得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包辦代替,形成一個良好的合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