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雯
摘 要: 新課改要求練習課對學生加強指導,但是練習課的地位仍沒有受到重視。本文就小學數學練習課進行分析,提出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加強設計,提升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相應解決策略。
關鍵字: 小學數學 練習課 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練習課是學生掌握生活和學習中必備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練習課具有促進理解、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功能。然而在日常教學生活中,練習課得不到重視,學校和教師沒有真正了解練習課的重要意義。下文就對練習課現存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了詳細探討。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導向是實現練習課目標的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生在思維方式上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分析、推理等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對直觀性不強的數學往往缺乏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呢?《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體驗中理解數學?!憋@然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在《升和毫升》這一單元練習課上,提前準備10毫升眼藥水、50毫升鋼筆墨水、兩瓶500毫升飲料。在課的開始,請三名學生根據自己學習到的關于“升和毫升”的知識,對這三種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見到的物品進行簡單描述。第一位學生:眼藥水的容量是10毫升,放在手里感覺很小很輕,包裝上寫的是“10ml”,用字母縮寫表示“毫升”。第二位學生的描述:鋼筆墨水的容量是50毫升,用一只手長時間舉著有點累。第三位學生的介紹:一瓶飲料的容量是500毫升,我一只手托不起來,需要用手握著。兩瓶飲料加起來是1000毫升,也就是1升。結合三種常見物品,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在實物交流情境中發現“升和毫升”和生活緊密相關,產生掌握好這個知識的信心和興趣。
2.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認識事物的規律總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所以在課堂練習中教師要根據教材本身邏輯性、學生認知有序性,一步一個足跡, 逐步提高練習難度,先由基本題訓練發展為綜合題運用,最后進行拓展題嘗試,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真正做到懂、會、熟。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徑地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防止思維定式。讓學生拾級而上,有坡度、有層次,為學生提供思維階梯,一步一步邁向掌握知識的最高點。
在練習題《連除的實際問題》中,先出示“四年級有168人,平均分成4隊,每隊平均分成3組,每組有多少人?”這樣的基礎題,鞏固例題。再出示:找出有聯系的條件,說說可以算出什么,怎樣算。“把900本圖書平均分給6個年級,每個年級有三個班”。這道練習題提高了難度,只給出條件,要求學生根據條件自己提問、自己解答,把“連除的實際問題”和“從條件出發解決問題的策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最后讓學生嘗試解決“一個大西瓜,需要2只小猴一起抬。3只小猴要把西瓜從離家300米遠的地方抬回家,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這三道習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遵循學生的規律。
3.加強設計,優化方法
教材中的有些習題編排與例題不對應,要用好教材中的練習,教師在教學前要對教材中的練習先做一遍。通過做題,明確教材中練習題的難易程度如何,解答方法有哪些。在此基礎上,根據教材編排意圖,是否需要補充哪些練習等。教師只有清楚上述問題,才能恰當安排練習內容和練習順序,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中練習題的功能。在改編、整編、自編練習題時注意整合書本主干知識點,充分發揮題組的對比功能。
如上《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練習課時,充分利用題組對比功能:92÷23、90÷23,對比不需要調商和“四舍調商”兩種情況;312÷46,322÷46,對比不需要調商和“五入調商”兩種情況;358÷52,524÷87,對比“四舍調商”和“五入調商”這兩種不同情況的調商方法。在對比練習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計算等活動更易于發現幾種不同情況的調商方法之間的差異及相似之處。
可見科學合理的計算練習課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數的運算方法,并讓學生找出相關計算中蘊含的關系和規律。一道計算題不再是一道簡單的計算題,而是一類計算題的代表,以小見大。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學生年齡小,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很難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是在學習生涯中慢慢培養起來的一種能力。現在小學生普遍缺乏這種能力,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以引導,留給學生充足探索、交流時間。如上練習課時,完成一節課練習后,盡量留有時間、空間讓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知識整合與消化,然后在知識不扎實的地方上再加強練習。
如講解“長青橋小學有一塊面積是490平方米的長方形苗圃。苗圃中的長是35米,寬是多少米?”這道習題時,幫助學生回憶長方形的周長、面積公式,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公式。留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繼續發散回憶,我們還學過哪些相關知識?學生1:“根據面積想起了三年級學習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睂W生2:“有面積單位,還有長度單位,我們學過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睂W生3:“我們學千米的時候還學習了噸,噸是質量單位,克和千克也是質量單位。”學生的思維被發散。這道練習題不再是單純的一道題目,而是學生思維的爆發點。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實現新課改預定教學目標,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相關數據進行合理分析,不斷完善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廖創英.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的研究 [J]. 教育導刊,2013,7:75-77.
[2]徐婷.小學數學練習之我見 [J].江蘇:科學大眾,2009,11:70.
[3]朱祖勇.關于新課程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練習課有效性的探究 [J].浙江:時代教育,2014,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