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環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當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主渠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各方面。
一、教學課型創新
課型創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型創新的關鍵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真正“悟”出課文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意義。質疑問難式、啟發討論式、自讀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傳統講授式課型基礎上的創新。這些課型的共同優勢在于真正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落實學生的創新行為。
如自教式課型分為“自學——自教——自評——師評”四個環節,其中“自教”環節,鼓勵部分學生先脫“貧”致“富”,按提出的目標和內容掌握好之后來當小老師,小老師們怎么學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獨立地教。實踐證明,教學效果很好:小老師們極具創新能力,不僅完成了自教任務,而且講究了怎樣教得更好,讓大家聽得更明白,記得更牢,其中有不少的閃光點,值得教師們學習。
二、設計切入創新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點、訓練點、教育點、激發點和切入點。所謂“切入點”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最佳結合點。語文教學要通過挖掘教材的創造教育潛在因素,找準教材與教學實踐的切入點,或集中和發散,訓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如在教學古詩《鹿柴》“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一句時,啟發學生想象:走進柴扉后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這就是本節課的切入點)學生將自己的想象付諸筆端:“待到人回柴扉開,綠葉紅花寬院窄,赤橙黃綠青藍紫,百花齊放競開來。”“未盡柴扉先聞香,滿園鮮花匯花洋,小樹正長嫩綠葉,蜂蝶飛舞捉迷藏。”這是從學生的即興創作中選取的兩首詩,既押韻又充滿豐富獨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童趣,這些詩作就是學生的創新。這與教師找準切入點,進行創新設計是分不開的。
三、組織形式創新
傳統的課堂組織形式是較死板的。而學生的學習需要自讀,也需要討論和互助,討論式較好地滿足了這種需要。一般談論分為同桌討論和四人小組討論兩種形式,能否改變這種形式而有所創新呢?我曾做過嘗試。
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但是,這些設想即使實現了,也是遙遠的事情”這個句子的意思時,由課文本身內容找準切入點,引出辯題——“在月球或火星上建造移民基地是否能實現?”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分為正反方進行辯論,把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深入。又如教《靜泊湖奇觀》時,由題眼“奇觀”引出“湖奇、瀑奇、林奇”,在課堂上按學生的興趣自由組合成學習組,按提綱重點分別學習湖、瀑、林的奇觀。這兩堂課上都允許學生隨意下位走動,但課堂活而不亂。學生學得有趣、學得生動、學得有法、學有所得。
四、教學手段創新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輔助教學。調動教學媒體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輸出功能,立體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使不可見變為可見,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創新,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
如在執教《豐碑》一課時,我展示多媒體課件:大雪紛飛(動畫),狂風呼嘯(立體聲),一個凍僵的老戰士手微微向前伸著(靜態)。課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老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老戰士真的是向戰友借火嗎?他可能想些什么?他可能說些什么?學生通過讀書思考,觀察課件、仿佛置身于文字所敘述的環境之中。此時再體會老戰士的所思所想,學生的思維活躍,答案眾多,富有新意。
五、板書設計創新
一堂富有創意的課源自于對教材和學生特點所做的精心構思。作為教學設計之濃縮的板書設計十分關鍵。欲使板書設計新穎別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課文潛在的構思線索,化隱為顯,以圖析文,從而庖丁解牛似的將課文的內在結構外化為課堂教學的直觀形式。其次,板書形式追求形象生動的“微型化”,以精粹的字、詞,或成語為主,并配以生動、立體、具有美感的圖案,從而將主要教學內容以簡潔直觀的形式定格在黑板上。板書設計的創新還體現在學生的參與上。放手讓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和書寫,更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創新性。
六、語言風格創新
具有獨特風格的教學語言是教學創新的標志之一。教學語言是教師口頭表達的綜合反映,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外在、學生最迅速感知的因素。當然,語言風格的形成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當教師進入到自由創新的階段才能自然形成。語文老師應該努力追求。
此外,廣義的教學語言還包括體態語言。如表情、目光、手勢、體態等,課堂教學作為一個動態的藝術創新過程,需要教師充分調動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以個性鮮明的教學語言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實現課堂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