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領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天津 301700)
術前平均血小板體積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效果的關系及預后價值
周 領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天津 301700)
目的 探討術前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與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關系及預后。方法 急性PCI治療的STEMI患者320例根據入院時MPV分為甲組119例(MPV≤9.9 fl)和乙組201例(MPV>9.9 fl)。根據有無心臟不良反應(MACE)分為MACE(+)組67例和MACE(-)組(253例)。1年隨訪觀察MACE情況。結果 乙組總MACE發生率〔25.9%(52/201)〕高于甲組〔12.6%(15/119)〕(χ2=6.806,P=0.01),主要表現為再發心絞痛和再住院(χ2=6.659,P=0.01;χ2=4.721,P=0.04)。MACE(+)組的MPV>9.9 fl的比例〔79.1%(53/67)〕高于MACE(-)組〔64.4%(163/253)〕(χ2=6.452,P=0.03)。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糖尿病、術前MPV>9.9 fl和靶血管開通時間均為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結論 MPV>9.9 fl是STEMI行PCI后發生不良反應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
平均血小板體積;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心臟不良反應;急性ST段抬高型
血小板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發病過程中具有關鍵的作用,血小板平均體積(MPV)對于AMI患者預后有很大影響。由于升高的MPV中含有更多致密顆粒,因此更容易導致血栓的形成〔1,2〕。研究表明,升高的MPV對于AMI的發病除了具有預測作用之外,還是AMI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3,4〕。本文觀察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療和預后情況,分析MPV與STEMI患者行PCI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我院心血管內科進行急診PCI的STEMI患者320例,男182例,女138例。根據入院時MPV分為甲組119例(MPV≤9.9 fl)和乙組201例(MPV>9.9 fl)。根據有無心臟不良反應(MACE)分為MACE(+)組67例和MACE(-)組253例。患者在發病12 h內均進行急診PCI。見表1,表2。納入標準:劇烈胸痛持續時間>30 min,硝酸甘油不緩解;相鄰≥兩個導聯心電圖的ST段抬高>0.1 mV;心肌血清生化標記物如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心臟特異的肌紅蛋白和肌鈣蛋白出現升高。排除標準:患者入院時血流動力學情況不穩定,具有感染、肺栓塞、腫瘤、血液病、風濕結締組織病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術前均給予阿司匹林(哈藥集團三精制藥四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493)300 mg,氫氯吡格雷300~600 mg,阿托伐他汀40~80 mg頓服。術后給予阿司匹林100 mg/d長期維持;氫氯吡格雷150 mg/d,7 d后變為75 mg/d,維持1年以上;阿托伐他汀40 mg/d,根據1個月后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調整維持用量〔5〕。根據心率和血壓的情況可選擇性給予美托洛爾和貝那普利。1年隨訪觀察MACE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
2.1 甲、乙組臨床資料對比 兩組性別、年齡、糖尿病和高血壓病例、術前長期藥物服用史、LDL-C、肌酐及靶血管開通時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冠脈造影結果顯示病變支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支架長度和罪犯血管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表1。

表1 甲、乙組臨床資料對比
ACEI: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RB: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LAD:左前降支,LCX:左回旋支,RCA:右冠狀動脈
2.2 有無MACE患者臨床資料對比 MACE(+)和MACE(-)組糖尿病、高血壓、MPV>9.9 fl、支架長度、單支/多支血管病變、靶血管開通時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術后1年甲、乙組隨訪比較 甲組總MACE發生率明顯低于乙組(P=0.01)。乙組再發心絞痛和再住院發生率高于甲組(P<0.05)。見表3。
2.4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高血壓、糖尿病、術前MPV>0.9 fl和靶血管開通時間、支架長度均為MACE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風險大小為:支架長度<高血壓<靶血管開通時間

表2 有無MACE患者臨床資料對比

表3 甲、乙組術后1年隨訪情況〔n(%)〕

表4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療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5〕。郭春雨等〔6〕研究發現MPV和白細胞介素(IL)-8、血小板生長因子呈正相關,IL-8是一種趨化因子〔7〕,血小板生長因子具有促進細胞生長的作用,兩者對于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具有共同的促進作用。張明亮等〔8,9〕研究證實當患者MPV增高的時候,其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顯著提高。有大量報道證實MPV水平是STEMI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且MPV和PCI后支架的狹窄有相關性〔10〕。術前MPV增高(MPV>9.9 fl)是與接受PCI的急性STEMI患者預后相關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為臨床上AMI預后的評估提供了一個簡單便利的證據。本文隨訪時間較短且樣本不大,可能對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還需增加樣本治療的累計,延長隨訪時間,進行更深入研究。
1 景林德,李 彥,賈友宏,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血栓與血小板體積和數量的相關性〔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2;17(2):86-8.
2 王新宇,孫玉芳,高 煒,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變化的意義〔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3;40(2):94-6,100.
3 Goliasch G,Forster S,El-Hamid F,etal.Platelet count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J Clin Investig,2013;43(4):332-40.
4 Walter T,Szabo S,Kazmaier S,etal.Investigation of platelet adhesivenes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sing the platelet adhesion assay (PADA)〔J〕.Clin Lab,2011;57(5/6):315-20.
5 郎立國,曲凌光,李振軍,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預后與平均血小板體積相關性研究〔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4;19(3):197-9.
6 郭春雨,吳彩鳳,馬曉娟,等.冠心病患者白細胞介素8與白細胞血小板間黏附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7):716-9.
7 楊瑞雪,王 紅,賴平平,等.辛伐他汀對老年COPD患者IL-17、IL-8及TNF-α水平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3):3370-1.
8 張明亮,郭 慶,殷 實,等.替格瑞洛聯合替羅非班對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3):600-1.
9 秦文沛,楊毅寧,李曉梅,等.平均血小板體積和Gensini積分預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后近期預后的價值〔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5;43(1):22-5.
10 Lippi G,Franchini M,Targher G.Arterial thrombus formatio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Nat Rev Cardiol,2011;8(9):502-12.
〔2016-04-11修回〕
(編輯 苑云杰)
周 領(1975-),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心血管疾病研究。
R543.3
A
1005-9202(2017)02-035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