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鑾升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
聽周維民從藝50周年歌唱專輯有感
鞠鑾升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歌唱家周維民的聲音特點是,音色明亮、音質剛潤、音線寬廣、音量宏大,尤其高音鏗鏘有力,富有穿透性,弱聲、假聲控制運用自如,聲音多變,風格多樣。作為男高音歌唱家,他既能唱出抒情男高音的柔潤甜美,又能展示戲劇男高音的雄壯岸偉,這些能力滲透著他畢生的心血。
周維民;藝術生涯;歌唱情懷
最近有幸從朋友處得到一份《祖國的畫廊》——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維民從藝50周末紀念專輯①深圳音像公司出版,2011年12月。,其中除了一些紀念性的文字以外,主要是他演唱的四張CD唱盤。筆者用了三天時間反反復復聆聽了這錄有81首中外古今歌曲的唱盤專輯,如醉如癡,憑聲樂教學的職業敏感,筆者斷言這是我國毫不遜色的一流的歌唱家。在那深情而癡迷歌聲的驅使下,筆者情不自禁地提筆命文,記下筆者的聽后感言。
周維民1942年出生于江蘇,1960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196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后,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分配至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劇團,1975年調四川省歌舞院,為該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聲樂指導,亦為四川音樂學院等多家音樂藝術院校的客座教授。他屬于新中國成立后培養的較早一代的歌唱家,其藝術經歷、人生軌跡和共和國的足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正應了羅曼·羅蘭在他的名著《母與子》中的那句話:“一切能夠永存的藝術品,是用它的時代的本質鑄造成的。藝術家并不是一人創造作品。他在作品中記錄他的同伴們,整整一輩人的痛苦、熱愛和夢想的一切。”我們從周維民一首首用濃烈的感情歌頌祖國的歌聲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和祖國真摯而深厚的母子之情。
歌曲《鐘聲響了》就是一首深含愛國之情的歌唱,歌詞作者是被鄧小平稱為“中共中央第一支書”、社會輿論公認的“毛澤東五大秘書之首”、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任的胡喬木同志(1912—1992)。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召開前夕,他應《詩刊》雜志特約而作《鐘聲響了》這首詩。同年,由作曲家關益金(1940—2013)譜曲。由于作曲家和歌唱家同為中央音樂學院校友,譜曲完成時又同在北京相遇,作曲家就請周維民首唱。同年,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由鋼琴伴奏和樂隊(中國廣播交響樂團)伴奏的兩個歌唱錄音,并在1983年和1984年先后播放了兩次,其中后一次是以《鐘聲響了》專題音樂節目形式播出的。廣播宣傳都很及時,然而這首詞、曲、唱都很優秀的歌曲,至今未在國內廣泛流傳開來,頗有一點遺憾。
歌詞借著鐘聲引發的感受抒發了詩人在革命勝利前后的心情。幾十年艱難曲折的革命斗爭,一代革命者終老不衰的赤膽忠心都融進了這首歌里。凝重的詞句發人深省,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我黨的先驅們艱苦奮斗流血犧牲的結果嗎?不正是他們在革命勝利后在新的條件下又繼續奮斗犧牲的結果嗎?歌中唱道:“為幸福的明天要追逐到天邊!”這不正是為“改革開放”吹起的號角嗎?所以我們說,這是一首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又振奮民族精神、推動歷史前進的、飽含愛國精神的歌曲。
歌曲開始,由樂隊演奏八小節的前奏,寬廣、嘹亮、激動,以柱式的和弦音響描繪了莊嚴而渾厚的鐘聲。然后歌唱家以渾厚的男高音音色,如號角般地連續兩次唱出“鐘聲響了”這一主題。接著歌聲飽含著無限深情,以連綿起伏又帶有升四級變化的旋律形象唱出了“它由遠而近,像伴著電火的雷鳴殷殷”。在這句里,歌唱家用動人的歌聲形象地表現了如雷鳴般的鐘聲由遠及近又“殷殷”地越過曠野向遠方擴散的意境。表現鐘聲四起的兩小節間奏以后,音樂進入了熱情向上、斗志昂揚的進行曲速度,歌唱家用錚錚響的金屬般的音色,形象地表達了革命人民在鐘聲的感召下昂首闊步、奮勇前進的鮮明形象。結尾部分“為幸福的明天,要追逐到天邊”,歌聲像大海的層層巨浪一樣將音樂推向高潮,在輝煌的a2的高音上在ff的音量上延長了九拍,不但表現了人民在新長征中的滿懷豪情,也充分展現了歌唱家超常的唱功和輝煌動人的音色。
唱盤中還有一首滲透著對祖國、對人民深厚情誼的歌曲——《巴蜀抗洪歌》。大家知道,1981年7月,四川盆地遭遇了百年未見的大洪水,洪水波及全省14個地市、119個縣,毀壞房屋200多間,當時政府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連同解放軍指戰員開展了搶險救災工作。災情之中,周維民懷著對災民的深情而創作了這首《巴蜀抗洪歌》的歌詞,又由作曲家舒澤池即時作曲而成。當時,在受災最嚴重的金堂縣,洪水還沒有完全退去之時,周維民同志隨著省慰問團來到金堂縣,不怕苦、不怕累,赤足站在水中向全縣的災民歌唱這首《巴蜀抗洪歌》。歌中唱道:“暴雨惡浪吞云天,一片汪洋無炊煙,同心抗洪災,攜手來搶險。一處有難八方助,千里春光暖心間。……生產自救奪豐收,贏來巴蜀艷陽天。”此情此景被省電視臺錄制下來并及時播出,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抗災工作。歌曲具有民間風味,旋律朗朗上口,親切而自然,歌聲溫暖、深情,給人以鼓舞和無往不能的力量。
在我國的音樂愛好者當中,似乎有部分人認為只有民族唱法演唱的聲樂作品才能很好地表現“民族感情”,才具有“民族性”。顯然,這種看法是不當的。其實各種唱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在我國通行的各種唱法,例如美聲唱法、通俗唱法,甚至原生態唱法都可以很好地表現“民族感情”。美聲唱法民族化,用美聲唱法來演唱好各種民族風格的作品,一直是美聲歌唱的演員、教師為之奮斗的目標。事實已經證明,用美聲唱法來演唱民族風格作品并不遜色于民族唱法,如果運用得當甚至可以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個方面,周維民用自己的藝術實踐,為我們做出了典范,我們從他的演唱中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一點。
《太陽出來喜洋洋》和《黃楊扁擔》是兩首具有鮮明特點的四川民歌。周維民的演唱風格得體而且獨具特色。《太陽出來喜洋洋》是一首表現四川兒童上山砍柴時唱的山歌,歌唱家用樂觀爽朗的聲音,表達了兒童們熱愛勞動、熱愛山區生活的情趣。歌唱中夾用的襯詞“啰兒”、“郎郎采匡采”等,用來模仿呼牛的吆喝聲和鑼鼓聲十分精彩,流露出愉悅自得的心情,使這首小山哥更加形象生動。《黃楊扁擔》是四川東南部秀山花燈的典型傳統曲目,據傳,常在元宵節進行花燈歌舞表演或在花燈戲中演唱。周維民唱得很有特色,尤其是在唱到“盤龍髻”、“插花柳”、“獅子滾繡球”等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地姑娘的各種美麗的法式。整首歌曲聲音的運用得心應手,平中有曲、柔順自如,貫穿著挑擔行走的節奏,給人以輕松愉快之感,充分顯現了秀山花燈音樂特有的風格。
《相親娘》是一首著名的云南民歌,由作曲家丁善德改編。歌中表現的是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遠離家鄉的兒子在遙遠的他鄉思念家鄉和母親,盼望能回到故鄉和母親身邊的感情。周維民唱來頗有獨到之處,技巧和聲音的運用得心應手。第一句“胡桃開(呀)花吊(哦)吊長呀,遠離家鄉想親(羅)娘”,歌唱家用纏綿、含蓄的聲音,形象地表現了兒子思念母親和故鄉的心情。第二句,歌聲通過起伏和音量強弱的對比控制,深情地表現了“娘想兒來想到老,兒想親娘哭斷腸”的母子依戀之情。緊接著鋼琴展開了一段遠關系轉調的間奏,歌聲在原調高大二度的遠關系調上唱出“山高也有人(呀)行路,水深還有渡船(羅)人。渡船哥哥先渡我,渡我回家看親娘”。這時,歌唱家使用了較強的戲劇性聲音,表現了兒子內心的痛苦與迫切要見親娘的激動心情,把歌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再現部分調性還原,歌聲雖弱情意更濃,使人感到兒子思念母親之情更加內在深沉,仿佛完全沉浸在母親懷抱的冥想之中。這首歌曲,歌唱家運用了熟練的歌聲技巧,表現了濃郁的民族風格,感人至深。柴可夫斯基曾經說過:“音樂創造純粹是一種抒情過程,是靈魂在音樂中的自白。”聽了這首歌曲的演唱,我們好像真的聽到了母子間靈魂交融的聲音。
唱盤中有部分是表現戰士生活和情感的歌曲。從歌聲中真切、濃郁的“戰士情”中,我們不難理解歌唱家是有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20世紀60年代后半期,歌唱家在廣西歌舞團工作的初期,就曾隨慰問團赴援越抗美前線演唱。曾在越南前線的叢林中,面對美機的狂轟濫炸,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用歌聲慰問和聲援了戰斗中的中越軍民。1985年,周維民又曾隨慰問團為云南前線防御作戰部隊演出,曾經深入老山、者陰山主峰陣地用歌聲慰問指戰員們。為此,前線防御作戰部隊曾授予他三等軍功獎章。
《再見吧,媽媽》是歌唱家在1983年錄制的反映戰士生活的抒情歌曲。他用深切的情感表達了兒子告別母親,毅然走向戰場的動人情景,展示了戰士保衛祖國、不怕犧牲的赤子之心,情真意切、生動感人。歌曲開始,在樂隊奏出表現部隊出征時的宏偉壯觀的前奏以后,歌唱家以深情而纏綿的情緒唱出了“再見吧,媽媽!”接著“軍號已吹響”,用剛健有力的歌聲,表現了昂揚的士氣和必勝的信念。在歌曲的第二部分從“你不要悄悄地流淚,你不要把我牽掛”開始,歌唱異峰突起,情緒盎然而豪放,完全沖淡了歌曲開始時和媽媽告別時的似乎憂傷的情調。此后,用“啊”的濃烈歌聲,逐漸把歌曲引向了高潮,歌聲的性格也更寬宏、更明朗,并一步步地更加濃烈。歌唱進入歌曲第三部分以后,再現“軍號已吹響”,表現了戰士出征時矯健的雄姿,然后深情地唱出歌曲的第一主題“再見吧,媽媽!”表現戰士對媽媽的留戀和對祖國母親的無限忠貞之情。結尾時,在高音區不斷地呼喚“媽媽!”表現部隊已遠去,戰士仍然不舍地回眸,融情至深、回味無窮。這首歌曲音域跨越十二度,不僅旋律的起伏大,而且在“高潮區”長時間運行。對男高音來講,這是一首有一定難度的歌曲。然后周維民使用他得天獨厚的漂亮的男高音音色和高超的歌唱技巧,把這首歌曲演唱得得心應手,形象地塑造了解放軍戰士在生離死別面前,毅然告別母親,為了祖國疆土的完整、為廣大人民生活的安寧,不惜奉獻自己的英雄氣概。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是一首由鄔大為、魏寶貴作詞,鐵源作曲,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的歌曲。歌唱家運用了接近民族唱法的漂亮的男高音音色,形象地塑造了一個駐守在風雪邊防線上,保衛桃花盛開的家鄉的鋼鐵戰士的形象。歌曲為三段體結構。開始“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歌聲飽含熱情,從高聲區切入,唱出了戰士對自己家鄉的向往,同時也抒發了戰士那種“身在邊疆,心懷家鄉”的深情厚誼。第二句“有我可愛的故鄉”中有一個七度大跳,他唱得輕巧、靈活又穩定。第二段,從“啊,故鄉”開始情感一下子抒發出來,聲音既圓潤、集中,又明亮。在“生我養的地方”唱得十分干凈、利落,同時吐字亦很輕巧。在第三段中歌聲進入全曲的高潮,并在此濃意中結束全曲。
《十五的月亮》仍是一首反映我國戰士生活的軍旅歌曲。石祥作詞,鐵源、徐錫宜作曲。這也是周維民作為保留曲目經常演出、并且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歌曲。在唱盤中,此曲由樂隊伴奏,錄制于1986年。此時,歌唱家正當壯年,是歌唱的黃金時代。從歌聲中我們不難聽出其技巧運用得心應手,情感表達分寸和深度老到而恰當,關鍵的地方能深入人的靈魂,使人激動不已。十五的月亮最圓最亮,每當此時夜色寧靜皓月當空的時候,最易喚起人們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歌聲著力刻畫了邊防軍人和他們的妻子,無私奉獻、勇于犧牲的崇高精神。在此歌唱中,周維民準確地把握了歌中濃郁的民歌色彩和優美的抒情風格。為了表現柔和寧靜的夜色氣氛,他的氣息使用均勻適當,表現從容。在中強度的音量控制中,音色柔美,聲音連貫流暢,充分表達了軍人和妻子雖生活在兩地,卻充滿了柔情和思念,以及光榮自豪、戰勝困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唱盤中,許多歌唱表現出濃郁的時代特色,其中,雖然歌曲的風格各異,但歌聲中的時代精神、時代情感卻十分鮮明。從某種角度講,周維民亦可被稱為“時代的歌唱者”。
首先,《祝酒歌》,這是作曲家施光南在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以后滿懷激情創作的一首歡慶勝利的歌曲,同時又是一首鼓舞斗志的出征歌。歌曲以“酒”開始,以“酒”結束,全曲充滿著歡樂的酒會氣氛。此歌正是帶著這樣鮮明的時代風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風靡于我國的音樂舞臺。從歌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歌唱家以其特有的敏感,深刻地觀察、感受生活,用自己帶有熾熱感情的聲音,準確地表達了億萬人民慶祝勝利的精神和面貌,并給人以無限的鼓舞和振奮的力量。歌聲的第一段,曲調和緩,曲風酣暢,雖然在中低聲區回繞,但形象地表達了歡樂中帶有的幾分沉思,這是人們經歷過劫難之后,愛憎更加分明的表現。從第34小節開始,隨著不斷“唻唻唻唻”的歌詞,歌聲驟然緊湊,錚錚有聲,形象地表達了激昂的情緒,體現了勝利后人們無比興奮的心情。從“今天啊暢飲勝利酒”(第50小節)開始,歌聲進入全曲的第三段,旋律異峰突起,聲音帶有鮮亮錚錚金屬之聲,音域亦隨之擴展、提高,乃至到g2,再至b2,歌聲的情緒進入了不斷延續的高潮,表明了全國人民實現“四化”的必勝信念,最后以及其熱情而充滿陽光的聲音結束全曲。
周維民演唱的《金梭和銀梭》是廣泛流行于60、70年代的一首歌曲,李幼容作詞、金鳳浩作曲。歌詞中用金梭和銀梭比喻太陽和月亮“日夜穿梭”,用此簡潔、生動的比喻,描寫了新時代的人們對“陽光”的感悟和對青春的贊美,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歌頌了人們樸實的勞動和勤奮的精神。曲作者是一位被稱之為“長白山飛出的金鳳凰”的一位自學成才的著名作曲家,音樂吸收了長白山區的音樂素材,以朝鮮族長鼓舞特有的切分為基本節奏,生動活動、載歌載舞是其基本風格。從周維民的歌聲中我們可以聽到他對歌曲的理解和風格的把握十分準確,他用充滿青春活力的聲音形象和熱情活潑的唱風,活靈活現地表現了一代青年人的形象。同時,在音樂處理上又含蓄、細膩、惟妙惟肖,體現了瀟灑、自如、輕松、活潑的形象,還表現出了歌唱內在旋律上的舞蹈性,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船工號子》是周維民在該唱盤中最具時代特色、生活特色和勞動形象的著名歌唱之一。大家知道,“長江三峽”是世界上最大的峽谷之一,它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位于長江上游重慶市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宜昌五縣市之間,全長193公里,其中峽谷段合長達90公里,懸崖絕壁、急流險灘很多,所以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比喻。三峽地區由于受崇山峻嶺阻隔,陸路交通十分不便,在這灘多水急的勞動生活中,如“背纖”或“搖擼”,都需要通過“號工”領唱“號子”來協調船工的勞動節奏。《船工號子》這首歌,就是采用了船工們有唱有合的峽江船工號子為素材創作而成的。周維民歌唱中的第一段是全曲的引子,首先一聲宏亮的“領好船工”的吆喝,將我們帶入到船工們勞動的場面當中。一句“頂水號子”的歌聲,形象地歌唱了船行頂水時船工們勤奮向前劃船的勞動風貌和樂觀、堅強的性格。在第二段中,我們從錚錚作響“拼命號子”的格調中,聽到了描繪船行險灘時船工們與激流搏斗的情景,領號人一聲聲不間斷的高腔激勵著船工們奮力向前,同時也表現了船工們與激流險灘不斷搏斗的勇敢精神。隨后是與前面歌聲形成鮮明對比的第三段“平北號子”節奏減慢、漸緩的歌唱,抒情、寬廣、悠揚,蕩漾著船工們經過激烈搏斗后船到水平坦途的勝利喜悅情緒,也深含了船工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進入了這首歌曲的結尾階段。我們從歌唱節奏的再次加快,歌聲的再次加強,又鮮明地感受到船工們與激流險灘又一次緊張的拼搏開始了。隨后,歌聲的節奏逐漸拉開,速度亦減慢,旋律在高聲區逐漸上行至最高音(b2),在漸慢、漸弱中結束全曲,寓意著行船已漸漸遠去,號子聲已漸漸地消失在峽谷和云霧疊嶂的崇山峻嶺之中……。這是一首在歌唱技術上有相當難度的聲樂作品,它的音域寬廣,聲區轉換頻繁,旋律起伏大,節奏、力度、速度變化的幅度特別大,但歌唱家應對起來卻毫無吃力之感,十分得心應手,自然而順暢。從歌聲表現船工“背纖”、“搖擼”等勞動形象中,我們感到歌唱家對船工們勞動生活的體驗是深刻的。歌中無數次的“吆喝”聲多處于男高音的高聲區音域,聲音高亢而明亮,需要強有力的氣息支持,此處顯示了歌唱家高超的歌唱技巧。
唱盤中還有一首充滿時代精神、令人耳目一新的動人歌曲——《長江漂流智愿者之歌》,這首歌曲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史實依據的。大家知道,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上流水流湍急,總落差達5400米。1985年美國坎沃倫急流探險公司獲準首漂長江。為了趕在美國人之前完成首漂長江的壯舉,中國青年堯茂書于1985年6月只身進行長江第一漂,不幸遇難。同年10月,四川省地理學會發起和組織“長江科學考察探險指揮部”,并同時成立了包括漂流隊員、科學工作者、記者、安保人員和后勤人員組成的多達54人的長江科考漂流隊,其中科考人員11人、主漂隊員15人。1986年6月16日該隊從長江的源頭沱沱河出發,正式開始了長江全程的科考漂流。長江全程6000多公里,漂流中,勇士們戰勝了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闖過了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的250多個險灘,完成了長江源區干流沿岸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和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及保護利用的16個項目的科考任務。為此,在漂過程中有孔志敏、王建軍、王振、楊前明和記者萬明五位同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1986年11月25日,勇士們駕著兩艘橡皮艇,完成了歷時五個多月的長江科考漂流重任。在此事跡的感召下,四川省歌舞劇院的舞蹈編導戴信珍女士會同曲作家舒澤池、詞作者王持久創作了大型舞蹈《長漂之歌》,熱情地謳歌了中華兒女自強不息、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偉大壯舉。此舞蹈自1987年3月,多次在省內外進行了演出,受到各地觀眾熱烈歡迎。《長江漂流智愿者之歌》就是該舞蹈中的伴唱、插曲。這首歌曲的開始,首先由樂隊演奏出描繪不停翻滾的波濤巨浪聲,又加進合唱,共同渲染了此種氣氛。此后,有周維民以漂亮的男高音深情地唱出:“如果我消失在大江波濤里,請你不要憂傷不要哭泣,我的生命會化作浪花,穿山越嶺向大海飄去。”再后,由羅麗岷的女獨接唱:“如果你不能回來和我團聚,我會伴隨長江永遠尋你,我的愛戀將會化做流水,日日夜夜向未來飄去。”歌聲婉轉而其意無窮。隨后是男、女聲卡農式的二重唱,就好似兩個美麗的身影在波濤洶涌的浪濤中不停地遙相呼喚,此后,樂隊再掀起高潮。合唱的再次加入,增添了音樂的戲劇性、交響性,音樂在再次翻騰中的浪濤聲中結束全曲。
唱盤中,周維民還演唱了許多外國歌曲,共有19首,這其中,有外國民歌、創作歌曲、通俗名曲以及著名歌劇詠嘆調等等,真可謂是琳瑯滿目。曲目中從歐洲作曲家的古典藝術歌曲,到歌劇詠嘆調以及意大利、俄羅斯、日本、朝鮮、緬甸等國的歌曲,曲目以群眾喜聞樂見、廣泛流行的歌曲居多。至于著名的歌劇詠嘆調,數量雖少,但是高水平的,是歌唱家充分顯示其高超技藝和水平的地方。
周維民用意大利語演唱的意大利歌劇《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詠嘆調“奇妙的和諧”是唱盤中的亮點之一,該歌劇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作曲。普契尼是19世紀末期現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意大利歌劇史上唯一能與威爾第齊名的作曲家。他是創造旋律的大師,其和聲與配器生動感人。《托斯卡》是三幕歌劇,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的斯科坦齊劇院首演。劇情大意是:青年畫家卡瓦拉多西因掩護政治逃犯逃跑而被捕入獄,他的戀人歌唱家托斯卡為他向警察總監求情,警察總監卻乘機威脅托斯卡嫁給他。在應付當中,托斯卡乘其不備殺死了他。這時警察遇刺已被發現,在絕望中,托斯卡從塔頂跳下而自殺身亡。“奇妙的和諧”是歌劇第一幕中男主角卡瓦拉多西的一段詠嘆調。當時,作為畫家的男主角正在教堂里為圣女畫神像,由于腦子里盡是他熱戀中的女友托斯卡的倩影,結果他驚奇的發現,他畫出來的竟是托斯卡的肖像。這時,激動不已的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這首詠嘆調。我們從周維民歌聲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男主角對其女友的贊美和深愛。詠嘆調是一個簡單的三段體曲式。歌聲的第一句就從高音域中切入,但平穩、和諧,表現了他對女友美麗容貌的贊嘆激情。此后,歌唱中那些連續大跳音程,形象地表達了卡瓦拉多西對畫布上的托斯卡更進一步的贊美和自己心中的愛情。歌唱的第二段,旋律多在同一音階上重復,歌唱家卻形象地刻畫了男主角在自言自語中贊美藝術“把不同的美麗合在一起”的神奇。第三段雖然是第一段旋律的變化再現,但歌聲中蘊育著更大的激情,進一步展開音程,在高音域(b2)上將濃郁的感情推向高潮,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卡瓦拉多西烈火般的燃燒的愛情。在這首詠嘆調中,歌唱家以他那奔放而輝煌的男高音音色和熟練的歌唱技巧,形象地刻畫了被愛情燃燒的年輕畫家的形象,尤其在結尾處歌唱家用堅定寬闊的面罩共鳴和飽滿的音量唱出那輝煌的高音時,他那建立在堅實的歌唱基本功基礎上的氣息支持是多么有力、多么堅強。
“星光燦爛”亦是歌劇《托斯卡》第三幕里男主角卡瓦拉多西去刑場之前,在死囚牢房給托斯卡寫訣別信時唱的詠嘆調。此曲的前一部分是宣敘調。開始,我們從那些音量不大、不斷地進行同音反復的歌聲中感受到男主角在死亡即將來臨之時,望著窗外的星空、心中的愛人而思緒萬千的情景。當歌聲自然地進入到詠嘆調部分時,歌中唱到“甜蜜的親吻和那多情的擁抱”以及其后的“她面紗下面美麗的容貌和身影”時,雖然是較小的音量,但是在高音域中運行。這里,我們聽到了歌唱家似乎用靈魂滲透出的聲音形象。其后,“時間已來到,我將要絕望地死去!”歌聲用錚錚強音和保持音,深刻地刻畫了畫家悲憤、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最后,歌唱家以極富戲劇性的聲音唱“我從來沒有這樣熱愛我的生命”這一句,出色地唱出了男主角在臨刑前的思想情感。此后的結束句“熱愛著生命”,歌聲雖然在較低音區上進行,但并不減戲劇性和悲劇性的氣氛。然后,鋼琴中兩小節多的烘托,預示出了悲劇的結果。這首詠嘆調是該唱盤中一首十分感人肺腑的唱段。
《我的太陽》幾乎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歌曲。它那濃郁的那不勒斯風味,明朗的情緒,深為眾人喜愛,也是全世界著名男高音最喜歡演唱的歌曲之一。作曲家是那不勒斯人卡普阿(Eduordo di Capua,1864—1917)。關于“太陽”的寓意,據傳是因為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詩句“是什么光從那邊窗戶透出來?那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作曲家就是以此為立意,把愛人的笑容比喻為“我的太陽”,同時又以太陽來象征青年人真摯的愛。關于這首歌,歷史上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戰后第一次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時,規定要在開幕式上演奏各國國歌。但當時意大利駐芬蘭大使館沒有向大會提供意大利國歌的樂譜,而運動會有關負責人由于厭惡墨索里尼法西斯,也不愿去向意大利使館索取樂譜。在開幕式上,指揮才發現少了意大利國歌的樂譜。到了意大利隊員入場時,指揮急中生智,讓樂隊演奏《我的太陽》代替意大利國歌。當樂聲響起,全場觀眾先是愕然,繼而大嘩、大笑,然后隨著節拍鼓掌,并一起高唱《我的太陽》。周維民演唱這首歌是很動人的,在歌曲的前半部分中,他從明亮的中音區的音色,以濃郁的威尼斯味道,贊美著意大利燦爛的陽光和藍色的晴空,令人精神爽朗。后半部分開始,歌唱家用他那動人的充滿金屬性的高音,熱情奔放地向他心目中的愛人傾訴著愛慕之情。在其后的“啊,太陽,我的太陽”一句中出現了和聲大調降六級音時,音樂的色彩頓時一轉,歌聲雖暗了一點,但情更濃、意更深。結尾時那一聲在a2上的漂亮高音真像歌詞中唱道的那樣“燦爛輝煌”!
《三套車》是周維民在其唱盤所唱外國民歌中最出色的一首。全曲充溢著冬日俄羅斯所慣用的三匹馬車拉雪橇,雪撬是俄羅斯農村冬季的重要交通工具。歌曲由三部分組成。在第一部分中,我們首先聽到歌唱家用那含蓄而深情的歌聲向人們敘述:在冰封的伏爾加河上跑著一輛“三套車”,趕車的人在唱著憂郁的歌,真乃“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反復以后,歌聲在十分親切、婉轉而又溫暖情調中,問趕車的小伙子:“你為什么低頭?為什么憂愁?誰叫你這樣傷心?”歌聲中滲透著對苦難中的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第二部分一開始,歌聲就翻向了高音區的a2,唱出“我這可憐的老馬,它跟我走遍天涯,可恨那財主要把它買了去,今后苦難在等著它”。這里歌聲極富戲劇性,在全曲的高潮中以錚錚作響、憤憤不平的聲音形象,淋漓盡致地傾吐了趕車人心中的不平。整首歌曲,歌唱家還有效地向我們揭示了歌詞中深刻、質樸的氣質,具有俄羅斯民歌中常見的悠長、深沉的抒情意味。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曾說:“藝術的真正職責就在于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我們從周維民的歌唱中,從愛國情、民族情、戰士情、時代情以及外國歌曲中,不難感覺到都是他心靈的歌唱,每一首歌曲都飽含著他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激情,這一切都是歌唱中最最珍貴的品質。
周維民是典型的學習歐洲傳統唱法的美聲(Bel canto)歌唱家。1965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以后,50年來主要在廣西、四川工作。在基層的藝術實踐中他很快認識到學院派不能抱殘守缺,決不能固守歐洲傳統,而應熱愛民族民間音樂,要認真地研究人民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他還曾認真地研究和學習民族唱法和戲曲唱法,甚至努力在高雅藝術和通俗歌唱之間尋找“契合點”,努力使自己的歌唱做到文雅而不深奧、通俗而不淺陋,所以他在自己的美聲傳統上,又增添了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甚至民間唱法的許多技法與風格。因此,在該唱盤中我們聽到他還首唱了一批反映時代精神并具有漢、藏、彝、壯等多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創歌曲,均受到普遍歡迎。除去他曾工作過的廣西、四川以外,他的足跡還遍及上海寶鋼、南海島嶼、西藏高原、大慶油田、新疆,以及國內外的其他許多地方。他的演出中曾出現過觀眾叫幕返場10余次,返場歌唱累計時間長達40、50分鐘的盛況并傳為佳話。20世紀90年代,周維民又創辦了“四川周維民聲樂培訓中心”,培養了廖昌永(啟蒙教師)、郁鈞劍等許多著名歌唱家,所辦“童聲合唱團”亦獲多項獎,為國家培養了眾多音樂人才。
歌唱家動人的歌唱是有其堅實的基本功做基礎的。演藝界有句俗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周維民自1960年起,在中央音樂學院的五年學習中,先后接受了我國著名聲樂教授郭淑珍、沈湘、喻宜萱的指教,期間又在保加利亞專家勃倫巴羅夫班上學習過。此后的歌唱生涯中,他又不停地追求、學習、鉆研,使歌唱技術得以爐火純青。他聲音的特點和優勢是很明顯的,音色明亮、音質剛潤、音域寬廣、音量宏大,尤其高音鏗鏘有力而富于穿透性,弱聲、假聲的運用控制自如,聲音音色多樣,作品風格多種。作為男高音,他既能唱出抒情男高音的柔潤甜美,又能展示戲劇男高音的雄壯宏偉,這些能力之中都滲透著他畢生的心血。
歌德曾說:“痛苦、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愿周維民以此為精神,歌聲不息,事業不止,繼續為我國的聲樂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鄭鐵民)
2017-02-11
鞠鑾升,男,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2.004
J616
A
1002-2236(2017)02-0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