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心勤,胡 飛
(蚌埠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NONOBJECT設計哲學和價值之維
彭心勤,胡 飛
(蚌埠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通過NONOBJECT設計和其設計方法的介紹,挖掘NONOBJECT設計哲學的理論架構和實踐意義,從而完成其設計價值的建構。以詮釋學和歸納演繹的方法推演NONOBJECT設計哲學的理論及方法,通過對歷史上設計重要思潮的梳理和對比分析,詮釋NONOBJECT設計哲學對人、物和時空關系的理解,更新NONOBJECT設計對價值觀念的更新,指出其獨特的倫理價值、兼容性價值、審美價值和預驗性價值,從而見出NONOBJECT對設計師和行業設計創新的價值和意義。
NONOBJECT設計;證偽;唯物的設計;外推法;預驗性價值
Nonobject是一個生造詞,現存經典詞典中并無解釋。對于object,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解釋為可見到及可觸摸實物;物體。谷歌詞典將nonobject翻譯為“非對象”。法國哲學家弗蘭索瓦?于連(Francois Jullien)在2009年出版的The Great Image Has No Form, On the Nonobject through Painting中提及nonobject,指的是繪畫和藝術中的一種境界,將之譯為“非客體”。在設計中,是IDEO和FROG的前設計師Branko Lukic和Suncica Lukic首先發現并使用NONOBJECT這一詞。
Branko Lukic在2010年8月出版了NONOBJECT一書,在這本書中,他認為,nonobject的世界關乎覺察力、體驗和可能性,試圖在人與物體之間找到一個神秘的空間,這種空間影響了我們對產品的體驗和人與有形物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無形的,是來自于設計因素本身的影響。一直以來,設計都是以物為主的功能主義或以人為本的,nonobject打破了傳統了設計理念,重新思考新維度的設計空間,審視人和四維空間的關系。起初,在用戶和產品之間,講述故事法常被作為一種神秘力量而存在。通過講故事,我們在物體和故事間創造了一種情感聯系。領導力哲學的創始人西蒙·斯涅克在TED大會 “偉大的領導者感召行動”中提出了對于用戶(人)和產品(物)關系的有趣演講,并指出,想要感召他人,激發人們的熱忱,需要從“為什么”開始[1](P73)。應用它的邏輯,NONOBJECT設計描述了新維的產品不是設計師已經制造的,或是如何制作的,而是事物為什么已經存在了及與人之間的關聯。
NONOBJECT設計是一種進程、設計獲獎的策略和創造奇異體驗產品的方法。NONOBJECT在物理空間和數字化體驗之間存在,為用戶創造了有效率和意義的設計解決方案,同時提供可一種新標準和增強品牌的手段,提供了產品設計服務以各式樣的產品設計視角,這些領域涵蓋交互設計、發明策略,產品技術革新、機械設計、品牌和包裝設計甚至VR及MR。NONOBJECT 的設計作品有些是采用非真實的材料Thinium建立在想象和“概念設計”階段,但如果人們變換視角,30年后回顧現在,當然Thinium和它的相似物質也是可以存在的。NONOBJECT設計將人類的情感化設計和邏輯技術理性巧妙的結合,融合了心理學、后直覺、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知識,甚至還融入了戲劇、詩歌和歷史,使設計上升到哲學高度。
1.NONOBJECT與設計哲學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見出,世界是永恒不斷的時間和空間更新過程。這一理論在他離世一百年后得到了愛因斯坦的物理學證明和深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認為,物質存在形式的空間和時間是統一的,在四維空間中,物體和運動并存。其后,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證偽主義”的觀點,批判了康德和愛因斯坦,把可證偽性作為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2](P483)從反面證實了愛因斯坦關于時空學說的科學性,充滿了思辨。那么在物體空間、時間以及動植物之外還存在著什么,這依賴著人類思維的再度拓展和科學的再次證偽。就設計哲學而言,設計師和設計界的專家學者也在不斷的對此進行思考和拓展,NONOBJECT設計就是這樣一種充滿哲學思辨的設計思想。設計自產生以來,就是在時間與空間中創造人造物的科學,它一直在唯物和為人之間螺旋發展。下面就人類設計史上的設計邏輯進行梳理,試圖找出其中設計哲學必然的規律,給在人與物之間存在的NONOBJECT設計一個哲學上的“證偽”。
2.設計——在唯“物”和為人之間
從工業革命開始,由于生產力和經濟的極大發展,人類進入以批量化生產的產品為代表的現代工業社會。現代性在設計上的表現基于兩點:工業革新為代表的機器美學和設計從貴族化走向民主化。以威廉·莫里斯為先驅的設計師們開始了設計現代性的嘗試和革新。從工藝美術運動、新藝術運動到裝飾藝術運動,直到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真正出現。其主要標志之一是美國芝加哥學派的領導人物路易斯·沙利文在1907年提出:設計應該遵循“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宗旨。[3](P170)這一宗旨主張設計的表現形式應該以實現產品功能為主,這是以“物”為核心的設計理念的表述。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在1923年的《走向新建筑》論文集中深化了這一唯物的設計理念,以“機器美學”之名吹響了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和功能主義簡約幾何形為代表的設計美學號角。
唯物的設計除了功能主義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代表思潮,其中之一是在20世紀30至40年代以風洞試驗為代表而出現的流線型設計風格,它是視覺設計師諾曼·貝爾·蓋迪斯首先提出的[4](P144),它的成就在于一些綜合了美學和技術的產品,尤其是在飛機和汽車設計中。流線型設計其實倡導功能和形式有機結合的設計思潮;與之相異的是第二種設計思潮:唯形式的設計,它倡導以物質形式為主導地位。唯形式的設計代表人是現代主義的建筑大師米斯·凡·德羅,1938年他提出了重要思想“少則多”,影響了至少70年的設計世界和我們的建筑視覺。在50年后,出現了形式主義特征的減少主義設計方式,代表設計機構是1984年成立于米蘭的宙斯設計集團和法國當代著名設計師飛利浦·斯塔克。甚至可以推斷,MUJI的設計思想也與之脫不了干系。在思想根源上,米斯其實是和盧斯一樣,認為裝飾是多余的,后者提出了“裝飾即罪惡”的著名觀點。“少則多”把現代主義的功能主義基礎變成一種變相的形式主義,可能直接影響了美國商業性設計,其代表事件是美國在20世紀40-50年代的有計劃的廢止制,有計劃的廢止制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設計師厄爾提出的,起初是通過更換汽車的部分設計造成有計劃的式樣老化,從而促進消費,創造一個龐大的市場,它單純強調形式的重要性,其實是倡導一種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的設計理念,同時這樣一種以產品物和社會消費為核心考慮的設計模式,根本沒有考慮地球的有限資源等倫理問題以及設計中人的問題,最終導致了60年代的能源危機,所以只風行了20年左右時間就式微了。
無論是形式追隨功能的功能主義設計,還是唯形式的“少則多”和倡導形式第一的有計劃的廢止制設計,抑或是把形式和功能結合的流線型設計,它們都把產品的功能和外形作為設計哲學考慮的重點,忽視設計科學中人的問題的研究,所以都可以歸結為“唯物的設計”,這是一種設計哲學思維中一種單維的視角,必將走出歷史舞臺。隨著社會的發展,設計哲學將走向對于設計中“人”的研究,這是一種設計歷史和設計邏輯發展的必然。
對設計中人的研究的首先見于二戰以后,美國學者恰帕尼斯于1949年出版了第一部關于人機工程學的著作《應用實驗心理學:工程設計中的人因》,將人機工程學的研究重點從機器轉向對人的關注,[5](P4)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科瓦(Zdenek Kovar)根據中國剪子改良而設計人機工學剪刀(見圖1)充分考慮了手的數據,使用起來即省力又舒適。亨利·德雷夫斯在1955年出版了《為人的設計》一書,對人體數據、比例和功能進行詳細研究。20世紀70年代后,對人的認知、感性、情感因素日益加強,美國教授諾曼在其專著《情感化設計》中,闡述了情感在設計中的重要作用。德國的Frog設計也打破德國理性主義的枷鎖,把對于人情感的關注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其設計哲學“形式追隨激情”(Form follows emotion),體現了后現代主義設計輕松、幽默的特征。情感化設計扭轉了功能主義下技術凌駕于人情感之上的局面,使得以物為中心的設計模式回到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上。

圖1 科瓦-人機工學剪刀
在國內,辛向陽倡導了產品對人的體驗和社會服務的可持續整合式系統設計,把人對物的體驗和交流整合在一起,是對人與物結合的綜合考慮。對人、物、時空關系考慮的還有柳冠中,他的設計事理學學說將設計看作物理、事理、人理和過程的通合,重新定義了設計學中人、物和時空的關系。同樣對此考慮和實踐的便是NONOBJECT設計,NONOBJECT設計重新考慮設計中人、物與時空的關系,在情感化設計(本能+行為+反思的雜糅),邏輯、技術理性和空間之間加上了第四維時間和運動,研究人與物之間的那個近似虛擬的空間,試圖揭開這一神秘空間的面紗,這一空間處于想象空間和真實空間之間,同時也是一種唯美空間。
朱鍔在《消解設計的界限》一書的序中寫到“當設計實踐者被限定于一種風格體系時,他也就失去了自由表現他自己的機會。”所以,設計不應該被人為的加上界限,最好的設計應該是消解物體的邊界。NONOBJECT設計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1. NONOBJECT的設計方法
NONOBJECT承認物體的意義及意義是怎樣影響用戶的。NONOBJEC認為:如果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生物多樣性的元素,那么我們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消費體驗,這款卵石媒體播放器內部結構是按照最嚴格的技術規范來制造的,通過這一工藝,我們消除了多樣性和獨特性的界限。同自然的隨意性相比,這一產品只能用人類有序的制造行為來表征。實際上,鵝卵石播放器(見圖2)體現了隨意性和秩序的協同作用。這就是為什么把它作為人與物之間的神秘空間狀態的原因。人與物之間無形的空間就存系于隨機和秩序之間的交叉點上,正如自然所提供的那樣。鵝卵石播放器在遵循一系列必備的功能基礎上完成了對美學和形式的追求。同時,這一形態恰好適合手掌大小,方便把玩。它有著如鵝卵石般圓潤的外形還一閃一閃發著光,如同剛從玻璃缸的水中撈起來一樣并堆在一起的鵝卵石一樣,這種感覺非常強烈。設計師創造震撼設計的能力——將產品的物理特性在多維空間中,與多媒體的動感和聲音完美整合在一起。Nonobject暗示什么?如何從人和物之間的空間關系上進行設計?這種“空間關系”設計富有意義,乍看是神秘的,這種神秘是源于新奇和獨創性。

圖2 The Pebble Media Player
巴里·凱茲幫我們揭開了這層神秘的面紗。他憑借豐富的設計和歷史知識,運用獨特散文似的文字來闡述每個事物。NONOBJECT 的設計工作方法,具體可以概括歸納為幽默、分解與外推法三種。[6]幽默毋庸置疑,源于對情感化設計三層次的雜糅。這款燈具(見圖3)

圖3 Memory light

圖4 SORAA IF award
在使用時,需要把樹枝狀燈芯扦插于蜂窩狀網格內,開關隱藏在網格內部,將樹枝放入蜂窩即可開燈,蜂窩狀的光線投影到天花板上,增添自然的氣氛。所以產品通過一種自我剖析式的反思造成一種冷幽默。分解,是將兩個不相干的事物先融合在一個產品上,再對此產品以一種極端的方式進行分解重構,分解了人們對熟知事物的既定格式,讓人們認識到原來同一個事物轉換維度后原來更精彩,見圖4。SORAA獨創性的LED燈具外表,保證了我們的最優操作和令人震撼的視覺,栩栩如生。通過綜合和分解,燈具被轉換后的形態令人遐想,極像蓮蓬的經脈又像樹枝,即具象又抽象,非常精妙,令人叫絕。外推法是一種可以充分挖掘設計創新潛力的方法,它往往將設計師的某一創想奉為絕對形而上學的標準,并向各個層面發散,以此來檢驗設計思維的可行性。[7]初看起來,Nucleus摩托車(見圖5),像一個箱子,似乎不可能滿足空氣動力學原理。但外圍的鑲板設計就像一個槳將空氣切割開來。它同樣使摩托車擁有了非同一般的外觀。NONOBJECT將Nucleus摩托車設計成一個堅固的、時尚的都市交通工具。它到底能騎嗎?其實,它的速度快得驚人,形態雖然像抽象方塊的組合,但仿生了馬的功能,外形和功能的近似悖反,空氣動力學的“不可能”展現,帶給我們的恰似一個“投入池塘的石子造成中心(Nucleus)的漣漪”,再引起一層層漣漪的擴散,帶給我們在完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的心靈震撼。

圖5 Nucleusmotorbike
2.NONOBJECT的設計價值
NONOBJECT設計展示了沉思和想象力的重要性,為稚趣在設計中的表達提供空間,通過為什么和怎么樣這樣一些令人鼓舞的問題解除人與物之間的障礙。在設計哲學中消解現實中物體的界限來創造價值,最終為用戶創造有意義的聯系。
(1) NONOBJECT設計的倫理價值
NONOBJECT設計關注人與物之間的空間,注重時空定位、環境和異質對人的影響,從倫理和道德層面出發設計出更負責任的產品,促進人、禮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NONOBJECT設計以人與物之間空間的介入,其實更著重的是異質空間對人的影響,人依然是設計關注的主體。通過對環境和人的關注,NONOBJECT設計實現了它的人性化價值和倫理價值。
(2)NONOBJECT設計的兼容性價值
NONOBJECT設計追求的是人類創造活動最大的普遍性和兼容性,即不斷地把人類翻新的對空間的科學證偽納入進一定的介質和符號,通過這種符號和介質在設計領域形成一個個有機的為我體。因此兼容性是NONOBJECT設計又一基本規定。兼容性的NONOBJECT設計能有效保障人類創造之流脈互通。NONOBJECT設計下,人類創造的兼容性追求有效地保障了創造成果的個人獨享性和普遍公眾性。每一個體、每一群體均有可自由利用前人、享用前人的設計成果。
(3)NONOBJECT設計的審美價值
NONOBJECT設計研究的人與物之間的神秘空間,就像中國傳統空間中的虛擬屏風一樣,也是一種唯美空間。NONOBJECT設計作品在實現基本功能的同時,通過沒計的目的、對象及設計元素等實現其美感價值。NONOBJECT設計的審美價值主要體現為設計的創造性、材料美、符號價值和藝術價值。創造性需要思維不受束縛的自由飛翔,NONOBJECT模糊了真實和虛構間的界限,無論是通過概念上的創造、還是材料上的創新,都為創造性思維打開了另一個空間的窗戶,從而吸引人的眼球,給用戶帶來愉悅和享受。NONOBJECT設計虛構的Thinium元素,這種材料,根據NONOBJECT設計的理念描述和未來概念產品來看,是一種非常堅固、純凈、輕盈且可以隨意彎曲的材料,功能近乎完美,也非常的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NONOBJECT設計作為某種概念或意象的載體,向人們傳達某種信息,傳遞某種思想,代表某種精神。設汁通過設計元素和設計手段的結合,將各個元素進行加工和整合,實現設計傳遞情感和信息的目的,[8]體現了符號的美感價值。
(4)NONOBJECT設計的預驗性價值
NONOBJECT設計還有其預驗性價值。人類設計實踐是指向未來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是連續的時空運動過程。NONOBJECT設計利用對未來概念設計和虛擬設計材料的運用,力圖挖掘、描述和凸顯人與物之間的這一神秘空間,所以,NONOBJECT設計就在過去和未來之間搭載了一艘時空之船,勇敢地從事實際創造以實現未來。NONOBJECT設計也就相應地具備了預驗性的可能。NONOBJECT設計哲學通過概念和產品的創造,實現了超越現實的一種可能,是源于現實但又高于現實的存在。這樣一來,人類在構建自身理想世界的過程中,正是由于NONOBJECT設計哲學獨特的兼具感性、邏輯、時空理想化特點,“就使思維實踐或思維試驗成為可能”[9]。康德在其哲學體系中,用“先驗性”來解讀周圍世界,構筑他自己的主觀世界,是在對主體在接觸客體前的“物自體”的先天認識。NONOBJECT設計哲學則恰恰相異,對主客體未來或新異神秘空間的接觸作出判斷,成就其預驗性價值。
MUJI設計師深澤直人說過:“對設計來講,設計不僅是創造出改變生活方式或者習慣的工具,他還應該成為承載文化、精神的容器。”NONOBJECT設計就是這樣的容器,融倫理價值、兼容價值、審美價值和預驗性價值為一爐,實現了對設計價值的更新。
通過NONOBJECT設計、設計哲學、NONOBJECT設計方法的剖析,比較設計歷史上的人、物和時空關系的各種設計思潮和風格理念,從而達成NONOBJECT設計對價值觀念的更新,指出其注重人、禮會和環境的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兼容人與物,兼容本土文化與“他者”文化的兼容價值、具備創造性、材料美、符號美和藝術價值的美感價值以及創造神秘空間以實現對設計未來關系考慮的預驗性價值。從而指出NONOBJECT對設計師和行業設計創新的價值和意義。
[1][美] Simon Sinek.從“為什么”開始喬布斯讓APPLE紅遍世界的黃金圈法則[M]. 蘇西譯.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2][英]卡爾·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M]. 査汝強,邱仁宗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4]李亮之.世界工業設計史潮[M]. 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5]呂杰鋒,陳建新等編著.人機工程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美] 布蘭科·魯奇克,巴里·凱茲. NONOBJECT設計[M]. 蔣曉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7]陸泉.NONOBJECT設計的創新思維與設計哲學[J]. 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3,(3).
[8]趙偉軍.論現代設計價值的構成[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
[9]夏甄陶.認識的主—客體相關原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劉德卿)
2016-11-02
彭心勤,男,安徽來安人,蚌埠學院藝術設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設計學研究。
10.3969/j.issn.1002-2236.2017.02.019
TB472
A
1002-2236(2017)02-0086-05
胡飛,男,安徽蚌埠人,蚌埠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民俗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