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德凱
幼教規劃要直面“二孩沖擊波”
文|廖德凱

根據研究成果,從2019年開始,我國學前教育需求將大幅度增長,2021年成為未來我國學前教育辦學壓力最大的一年,幼兒園缺口近10萬所,而相比學前教育園舍不夠和經費不夠等,學前師資不足問題更加突出。
“全面二孩”政策是我國人口政策的重大調整,許多公共服務領域都將受到巨大影響。基于適齡人口基數的教育領域,是受影響比較大的公共服務領域。針對幼兒園必然出現的缺口,有人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但這樣的思維顯然過于“無為”,不利于應對將要到來的挑戰。
按照預測,學前教育階段的適齡幼兒將從2018年之前的5200萬左右,開始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到2021年達到6600萬左右。比起目前所凈增的1400萬左右適齡幼兒,關系著幾千萬家庭的子女教育問題更加突出。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應當有明確的規劃和實施思路,提前做好準備,以迎接“全面二孩”政策效應的挑戰。
適齡幼兒的增加,對教育的沖擊首先是幼教機構和師資的缺口。即使在當前,幼兒園和幼兒園師資也已有不小的缺口。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目前有一萬多所幼兒園的缺口,幼兒園師資總量缺口更高達上百萬人。面對3年后必然來臨的更大缺口,如何在未來3年內,通過科學規劃和幼教體系機制的建立,在補充現有缺口的同時,逐步平衡過渡到對幼教機構和師資的需求高峰,顯然不是“車到山前必有路”的思維所能應對。
那么,如何應對“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適齡幼兒沖擊波?因幼兒教育基礎不同,各地應有不同的規劃。總體來看,應遵循舉辦公辦幼兒園和鼓勵民辦幼兒園發展相結合,實現幼兒教育機構的全面覆蓋。在條件相對落后的區域和廣大農村,應當以公立幼兒園為主,實現幼兒教育公共服務的基本覆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發展民營幼兒教育,通過推進對差異化、個性化幼兒教育服務需求市場化的方式,鼓勵民營幼兒教育機構的發展。同時,將幼兒園作為各地城鄉建設的標配,讓幼兒實現就近入園。這需要各地根據本地社會發展及人口趨勢實際進行科學規劃。
與此同時,要特別重視幼兒教育師資隊伍的培養建設。從保育員到專任教師,各地幼教機構的現狀都不容樂觀。如果以現有的條件去迎接3年后逐漸形成的適齡幼兒人口沖擊,幼兒園將再次大班額化,服務質量下降,安全隱患增加。師資隊伍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必須通過高校、高職等各種渠道為應對適齡人口沖擊儲備人才。只有真正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核心手段進行落實,應對即將出現的“幼兒園荒”才可能游刃有余。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